-
新原料 新模式 新思維 功能食品原料開發也可另辟蹊徑
2015/12/3 8:32:4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香蕉皮、香蕉花、蛋殼膜、花生衣……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沒用的廢棄物,在近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功能食品配料創新與應用專家研討會上成為專家們研討的“主角”香蕉皮、香蕉花、蛋殼膜、花生衣……這些日常生活中看似沒用的廢棄物,在近日由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舉辦的功能食品配料創新與應用專家研討會上成為專家們研討的“主角”。專家們認為,生產企業的這種以日常植物廢棄物開發功能食品原料的新思路值得稱贊。這種開發模式,不僅讓這些沒用的東西變廢為寶,加大了綜合利用,更是與當前環保的理念相契合,減少了環境壓力。
獨具慧眼
開發“不爭利”的功能食品原料
記者了解到,香蕉皮、香蕉花、蛋殼膜、花生衣這些不起眼的原料,被一家臺灣企業——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當成寶貝,多年來用這些原料開發的功能產品已行銷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
35年時間,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早已從單純的原料進口貿易商成功轉型為功能食品原料制造商。在競爭激烈的功能食品市場,作為功能食品原料制造商,大江生醫如何讓功能食品生產企業對自己青睞有加?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詠翔認為,“上善若水,輕利而不爭利”。重要的是開發“不爭利”的功能食品原料。通常情況下,功能食品生產企業對于原料有太多的選擇余地。如何讓自己生產的原料獨具優勢,是林詠翔苦苦思索的。
林詠翔開始嘗試把通常廢棄不用的普通食物的皮、殼、花等加以利用,如香蕉皮、香蕉花、蛋殼膜等。大江生醫在開發功能食品原料方面,也選用了一些當地特產,例如,將臺灣特產紅藜麥原料加入食品或者保養品中。林詠翔表示,“替農民興利,替自己興利,改善消費者生活”,是大江生醫在研發這些特別的功能食品原料的目標所在。
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經理劉燕穎介紹,以花生膜為例,近年一些花生休閑食品生產企業在加工中都將花生衣棄之不用,感覺十分可惜。而實際上,研究表明,花生膜較之花生含有更多的多酚,含黃酮類及花青素,具有良好抗氧化功效,有研究者建議在花生的產品中加入適當的花生膜,讓這些產品能更有營養以及增加纖維的攝取量。現在,花生膜已應用于餅干烘培。又如,雞蛋蛋殼的內膜通常也被丟棄不用。而蛋殼膜在中國藥典中被稱為鳳凰衣,在中國已有數百年的利用歷史。蛋殼膜富含粘多糖及蛋白質,現代研究則多應用于解緩骨關節炎的輔助物質,美國已將蛋殼膜應用在關節保健。值得一提的是,以往專門加工蛋液的食品工廠面臨的難題是難以處理的大量蛋殼,因為蛋殼都會發臭。而大江生醫采用相應技術使蛋殼跟蛋殼膜分離,就解決了這一難題。
此外,大江生醫也獨具慧眼地將具有抗氧化功能的香蕉雄蕊加以利用。香蕉雄蕊在東南亞等地方是美味的菜肴。香蕉雄蕊含有豐富的花青素及花青素苷,具高抗氧化活性。香蕉雄蕊提取物為將香蕉雄蕊磨碎后經水提取、噴干的粉體。以往在我國臺灣當地,香蕉雄蕊往往都丟棄不用。大江生醫將其開發為獨特的功能食品原料。又如,臺灣阿里山的山葵通常被用在日本料理中,價格昂貴,但山葵葉都被清除不用。大江生醫萃取山葵葉后發現其美白效果好,就將其應用開發相關產品。
扎根于我國臺灣地區的大江生醫也擅長應用紅藜等臺灣本土的特色植物資源開發新的功能食品原料。劉燕穎介紹,藜麥所含的多酚量遠多于一般谷類,尤其含有槲皮素及山柰酚,具有良好的有抗氧化能力。臺灣紅藜是藜麥家族中的臺灣原生種,已有百年以上的食用歷史。除藜麥擁有多酚及黃酮類,臺灣紅藜還含有具有抗氧化、抗發炎等功能的甜菜素。臺灣紅藜提取物是將臺灣紅藜磨碎后經水提取、噴干的粉體。
勇于探索
開啟功能原料另類創新模式
此次功能食品配料創新與應用專家研討會上,大江生醫用香蕉花、蛋殼膜、花生衣等原料開發功能食品的生產實踐,也為我國大陸功能食品原料的開發帶來了新的啟迪。專家表示,企業利用一些廢棄物、皮、殼、膜來開發健康食品原料,本身就是一種非常好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如何讓這些來源于自然的“另類”功能食品原料進入我國大陸市場,為更多的消費者帶來多重的健康體驗?是近一段時間里大江生醫正在探索的問題。據了解,大江生醫股份有限公司已投資一億人民幣在上海建廠,準備將自行研發的蕎麥殼、臺灣紅藜、青棗幼果、香蕉皮、蛋殼膜等原料應用于產品制造。
把握機遇
從原料、加工、環境中加大融合創新
記者了解到,目前,在功能食品認證方面,我國大陸與臺灣地區還未“互認”。研討會上,專家們對這些不常見的食品原料如何進入我國大陸市場提出了建議。
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理事長孟素荷建議,要讓這些新型的食品原料產品進入大陸市場,臺灣企業需要學會“有進有退”,同時在策略上要先走示范性路徑。重要的是,要從安全、可食用這方面去尋求產品的獲批。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生物技術中心主任郭順星也表示,要從這些原料的安全性和功能性兩方面來把控。對于蕎麥皮、花生皮這類非傳統原料,需測定其中的有效功能成分含量有多少。而對于香蕉皮、香蕉花這些新的食品原料資源,則要測定其安全性,這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助理李寧建議,將這些原料分成傳統可食用原料與非傳統可食用原料兩類。傳統可食用原料,如紅藜麥、柑橘幼果等,可作為普通食用原料申報。非傳統可食用原料,如蕎麥殼、花生膜、蛋殼膜、香蕉皮、泡葉藻等則需要通過另外途徑申報。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羅云波教授建議,可將已在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等地獲批的資料備齊,提供給我國相關評審機構審查。
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蠶業與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所長張名位提醒,在原料來源方面,從農業角度來講還有大量工作需要去做。為保證產品品質,建議明確原料的專業品種和專業產區。同時,要注重產品標準和安全指標,如農藥殘留等。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表示,從營養和廢棄物利用角度來講,這種對新原料的開發嘗試值得鼓勵。未來要有長遠發展,需要對這些原料中的主要成分明確、細化。
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保健食品審評中心處長白鴻建議,柑橘幼果等這些新型原料,如要進入大陸市場還需要了解和遵守食品的分類和命名原則中相關的規定,以便于今后的日常監管。國家衛計委衛生監督中心衛生許可評審處處長王永芳介紹,在大陸申報中,可提供幾個層面的證明:一是官方證明。歐盟、加拿大都有相關的官方證明。二是美國、澳新等對新食品管理審批的相關證明。三是在哪些國家都已有銷售的產品的相關佐證材料。
孟素荷理事長最后強調,在食品行業轉型過程中,創新尤為重要。包括大江生醫在內的一些臺灣企業在原料創新方面走在了前面,希望臺灣企業與大陸企業多交流。2016年,我國農業將走融合式發展之路,包括原料、加工,再到環境。大江生醫的這種對植物資源的綜合性利用,則很好地解決了環境問題。未來還需與大陸相關企業加強合作發展。如此一來,將快速加大植物資源的綜合利用率,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如,每年水果成熟季節中15%的落果資源就能夠得到有效利用。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