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供給側改革對鋼鐵業產能退出的影響分析
2016/3/22 8:53:1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隨著國內宏觀經濟各項投資增速的下滑,鋼鐵產業下游需求進入弧頂區,供需錯配的矛盾較以往更為明顯,而傳統經濟“三駕馬車”中的出口和投資也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趨勢,通隨著國內宏觀經濟各項投資增速的下滑,鋼鐵產業下游需求進入弧頂區,供需錯配的矛盾較以往更為明顯,而傳統經濟“三駕馬車”中的出口和投資也出現邊際效用遞減的趨勢,通過進一步的增加基建投資也無法解決目前鋼鐵產業供需錯配的問題,但近期提出的“供給側改革”無論是對鋼鐵產業本身的調整還是對鋼鐵相關產業的影響來看,都極有可能成為破除目前產能退出僵局的突破口。但是目前行業內部對供給側改革內涵的認識仍停留在聯合減產、行政性強制退出等表面甚至錯誤的認識上,因此本文擬從新供給經濟學、鋼鐵產業的結構性失衡、新一輪供給側改革的邏輯等方面,來分析此輪供給側改革對鋼鐵行業產能退出會有怎樣的影響。
一、引言
1.1研究背景
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出現了一波鋼廠的集中投產潮,直接導致了近幾年供需矛盾的激化,鋼廠逆市擴張的根本原因是當時中國的應對措施依舊停留在基于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的思路上,希望繼續通過財政和貨幣手段來拉動“三駕馬車”中的出口、投資、消費以達到平穩過渡的目的,因此在4萬億投資的拉動下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由2007年的13.7萬億迅速增加到2014年的51.2萬億,投資規模增長了273.7%,且投資項目多集中于用鋼量較大的“鐵公基”領域,直接帶動中國粗鋼產能由2008年的4.23億噸上升到2014年的10.4億噸,增幅為145.9%。
產能增加帶來的直接后果是產能利用率的大幅下降,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全年粗鋼產量為8.23億噸,較2008年的4.89億噸增加了68.3%,產能利用率則由2008年的86.5%下降至2014年的79.1%,盡管中央和行業內部不斷呼吁化解過剩產能過剩,但實際上卻陷入越減越多的怪圈,根本原因就是地方政府在對行業的行政干預中依然是基于需求管理的思路,由此可見,供給側管理被中央的采用對于破解鋼鐵產業的出清障礙或許會起到根本性的作用。
1.2鋼鐵行業產能退出引入供給側管理思想的意義
研究供給側改革對鋼鐵產能退出的意義就在于,目前無論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層面還是鋼企自身,對于這一輪改革的深刻內涵以及制度制定仍停留在表面,甚至是曲解,這是由于經濟學近代的發展中本身就經歷了供給經濟學與凱恩斯主義交替出現的過程,而我們在改革開放前期的前30年里西方國家基本上是處于凱恩斯主義主導的階段,因此在國內的經濟政策中也帶有明顯的需求管理思想,如信奉“三駕馬車”對經濟的拉動作用,但是2008年“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卻導致了美國學界對新自由主義的質疑,也伴生了對凱恩斯主義需求管理思路的質疑,在就是政策的關鍵性事項上美國實際上是從“供給側”的角度進行全局性的結構調整,而不限于貨幣總量調節或需求側調節。
鋼鐵行業的矛盾作為需求側管理思想下負面影響的產物,本身在產能過剩行業中具有很強的代表性,而且其需求端與宏觀經濟的變化密切相關,因供給側改革必然會對鋼鐵的供給和需求端產生雙向影響,研究其兩側的影響有助于提前為行業調整提供思路與方向。
1.3本文的研究目的及意義
盡管對于目前經濟發展的動力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研究,但是在中央新供給側改革的思路下推進鋼鐵過剩產能的退出仍是一個較新的課題,已有的研究多數只是從影響鋼鐵產能過剩的一方面原因如退出壁壘,或者是較分散的理論來提出對應的解決措施,本文將通過新供給經濟學的角度探討本次供給側改革會對鋼鐵產業的產能退出產生哪些實質性的影響,鋼鐵產業結構會有怎樣的變化,以及制度設計方面建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