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控制閥行業發展現狀和發展趨勢分析、行業的市場容量預測
2017/4/14 10:24:1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世界控制閥發展歷程控制閥的發展與工業生產過程的發展密切相關。遠古時期,人們為了調節河流或小溪的水流量,采用大石塊或樹干來阻止水的流動或改變水的流動方向。埃及和希臘文明發明了幾種原始的閥門類型,用于農作物灌溉等。普遍公認的控制閥誕生于1、世界控制閥發展歷程
控制閥的發展與工業生產過程的發展密切相關。遠古時期,人們為了調節河流或小溪的水流量,采用大石塊或樹干來阻止水的流動或改變水的流動方向。埃及和希臘文明發明了幾種原始的閥門類型,用于農作物灌溉等。普遍公認的控制閥誕生于古羅馬,古羅馬人為了農作物灌溉而開發了相當復雜的水系統,采用旋塞閥和柱塞閥,并使用止回閥防止水的逆流。文藝復興時期,在達芬奇(LeonardoDaVinc)設計的溝渠、灌溉項目和其他大型水力系統項目中使用了閥門。工業革命時期,工業生產對蒸汽發動機的運行提出了控制要求。瓦特(James Watt)發明了第一臺調節轉速的控制器,其后,對流體流量的控制越來越被人們重視。最早的現代控制閥是1880年由William Fisher制造的恒壓泵調節器,是一種帶重錘的自力式控制閥。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控制閥品牌——Fisher(費希爾),便是由其創建。
20 世紀 20 至 30 年代,控制閥以閥體形狀為球形的球形閥(Ball valve)為主,同時期以 V 形缺口(V-notch)的單座(Single-ported)和雙座(Double-ported)控制閥相繼問世。20 世紀 40 年代陸續出現適用于高壓介質的角形控制閥(Anglevalve)、用于腐蝕性介質的隔膜控制閥(Barrier diaphragm valve)和用于大流量應用的蝶閥(Butterfly valve)等。20 世紀 50 至 60 年代出現的三通控制閥(Three-way valve)主要用于配比控制和旁路控制。同時期隨著對球閥的進一步研究,市場上出現了適用于大壓差和降低噪聲的套筒控制閥(Cage valve)。20世紀 70 年代套筒控制閥被廣泛應用于工業生產過程的控制。同時期研制的偏心旋轉閥(Eccentric plug valve)則成為角行程控制閥的代表,偏心旋轉閥具有良好的密封性、強大的流通能力,可應用于較大壓差場合。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控制閥的重量和體積開始減小,流通能力提高,各種精小型控制閥誕生。20 世紀 90 年代開始,計算機控制裝置的廣泛應用和工業生產對智能控制功能的極大需求催生了各種智能電氣閥門定位器和帶智能閥門定位器的現場總線控制閥。2l 世紀初,隨著大規模自動化工業和以節能減排為特點的“綠色”工業越來越成為工業生產的主流,調節精準、密封良好、安全可靠的控制閥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市場契機。
目前,現代工業生產過程的大型化和精細化對控制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精準的工業控制需要控制閥在生產中表現出更好的重復性和更短的響應時間,并能夠提供準確的流量控制,以更好的穩定性在高溫高壓的環境下安全運行。
2、我國控制閥行業的發展與現狀
(1)我國控制閥行業的發展歷程
我國控制閥工業起步較晚,但發展較快。20 世紀 60 年代國內開始研制單座閥、雙座閥等,主要仿制前蘇聯的產品。由于機械工業水平落后,機械加工精度低,僅能滿足當時工業生產過程的一般控制要求。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隨著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工業過程控制要求的提高,國產控制閥產品已不能適應生產過程控制中對高壓差、低溫、高溫和強腐蝕等工況的控制要求。為此,一些大型石油化工企業在引進設備的同時,也引進了一些海外先進控制閥,例如帶平衡閥芯的套筒閥、偏心旋轉閥等,這也成為國內控制閥制造廠商的開發方向。自 20 世紀 80 年代開始,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政策的貫徹和落實,特別是石化、冶金、電力等工業的大跨步發展,一些控制閥制造廠開始引進國外著名控制閥廠商的技術和產品,使我國控制閥產品的品種和質量得到明顯提高。同時機械工業部組織行業骨干企業研制了精小型控制閥系列,使我國的控制閥產品系列得以初步完善。
20 世紀 90 年代,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我國的控制閥企業也在引進和消化國外的先進技術后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一批民營控制閥企業也應運而生,特別是一些合資和外資的控制閥企業開始研發和生產自己的產品,促進了我國控制閥工業水平的大幅提高,縮短了與國外的差距。
到 21 世紀初,隨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原有的控制閥產品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一些帶有自動化控制技術的智能控制閥產品逐步受到市場的歡迎。自此,我國的智能控制閥行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期。在此期間市場上涌現出一大批控制閥廠商,國營企業中以吳忠儀表、川儀股份、自儀股份為行業龍頭,而民營企業如本公司、萬訊自控、浙江三方控制閥股份有限公司等也以優質的產品和服務成為不可忽視的市場參與者。
(2)我國控制閥行業的現狀
目前,國內控制閥生產企業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和上海等地。
當前國內主流的控制閥生產制造企業全部獲得了 ISO9001 質量體系認證和特種設備(壓力管道)TSG 制造許可證,并有部分廠家已通過 API 和 CE 認證,可按照 ANSI、API、BS、JIS 等標準設計和制造產品。國內控制閥生產企業廣泛采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CAD)技術、計算機輔助制造(CAM)技術及三維動態設計技術,提高了產品研發效率和加工質量及可靠性,有效地提高了企業核心競爭力。
目前,國產控制閥的最高使用壓力達 2,500 磅級,最高使用溫度達 1,200℃。工業系統中所用控制閥除電力、石化、冶金、核電等行業中的個別高溫、高壓、高磨損等關鍵部位所用控制閥需進口外,其余產品我國控制閥企業基本能夠自行生產制造。國內 1,000MW 以下的火電機組中,已大量使用國產控制閥,煉油、乙烯、煤化工項目中已部分使用了國產控制閥。近年來,我國控制閥生產企業還為多個核電站機組配套了部分核用控制閥,我國工業企業項目中所需進口控制閥比例逐年下降,同時,國內部分企業生產的控制閥產品已隨部分項目配套出口。國內控制閥行業雖然近幾年取得了較好的發展,但與國外相比,總體上仍然存在較大的差距。目前行業發展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①產品水平提高但同質化現象嚴重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國內控制閥制造企業在產品技術、制造工藝水平上大幅提高,各制造企業為應對客戶多種工況下的不同需求積極開發并完善自身產品鏈,以增強其供貨、配套能力和價格的競爭力。但廠商之間往往陷于較低端產品維度的同質化競爭。
②企業數量多但缺乏核心競爭力
國內控制閥企業雖然數量較多,但發展歷史較短、規模較小,缺乏技術上的沉淀。國產產品與進口產品相比,在工藝技術、制造水平、使用壽命、調節精度、密封性、內漏和執行機構可靠性、準確性與穩定性等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盡管目前已經有少部分國產產品能進入中高端市場或出口,但國內中高端市場的大部分仍被擁有品牌和技術優勢的合資企業或外資企業占據。核心競爭力的缺乏必然導致國產產品的經濟附加值不高,國內廠商較難獲得豐厚的收益。
2011 年國內企業生產的產品占全國產量的 70%左右,銷售額占比僅為 40%;外資企業生產的產品占 20%左右,銷售額占比卻高達 35%。各類企業產量劃分圖
各類企業銷售額劃分圖
③管理理念相對落后,整體效率偏低
由于智能控制閥的制造與生產屬于多品種小批量模式,生產的組織管理十分復雜,如果沒有一套先進的管理方法與系統,難以提高整體效率。在國家政策要求生產設備國產化、對智能控制閥需求與日俱增的大環境下,如何低成本、有效率的深挖和釋放產能是國內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關鍵。采用先進的生產管理系統和企業運營系統,對生產和管理采用模塊化、精細化管理,摒棄過去長期存在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不僅可以提高效率、節省成本,更可以提高工藝精度,保證產品質量。
3、我國控制閥行業的發展趨勢
(1)產品的可靠性和調節精度將有提升
從下游企業來看,石油天然氣、冶金、化工、制藥等工業的生產線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復雜,對于精密執行器的要求越來越高,需求越來越大。同時為響應2012 年國務院頒布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 年)》等政策文件的號召,原來以高能耗,高污染為特征的化工、冶金等行業對更有技術含量,調節更精準,性能更穩定的智能控制閥有很高的置換需求。因此,控制閥行業的市場需求要求國產控制閥的可靠性和調節精度繼續提升。
從控制閥制造企業自身情況來看,經過改革開放后三十多年的市場競爭,市場上出現了一批初具規模的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國內生產企業的規模化使得企業的研發實力和承受研發風險的能力增強,促使各國內企業增加了對控制閥產品工藝和技術的研發力度。在國務院 2009 年頒布的《裝備制造業調整和振興規劃》文件中要求增加通用零部件國產化率的號召下,國內控制閥生產企業加大研發投入,積極改善工藝質量,努力為下游企業提供更可靠、調節精度更高的控制閥產品。
(2)國產化率上升,加速進口替代
《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指出,到 2020 年建立健全具備系統感知和集成協調能力的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體系,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50%,形成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聚區和企業集團,整體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發布的《石油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指南》指出要提高關鍵泵閥的重點設備自主化率,力爭使自主化率達到 90%以上。
除了國家政策和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外,國產控制閥廠商較進口廠商還具有離下游客戶更近,售后響應更為迅速,成本較低,報價更加合理等優勢。在國產控制閥可靠性、調節精度逐漸提升,與進口先進產品的差距逐步縮小的大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國產控制閥產品會被應用到大型生產線上,從而加速行業內的進口替代進程。(3)產業集中度上升,進入門檻提高
《儀器儀表行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儀器儀表行業將大力推進企業結構調整,積極培育長三角、重慶以及環渤海三個產業集聚地,構建 3 至 5 個產值超百億元的企業。
在目前國產控制閥企業迅速成長壯大、市場上對優質國產控制閥的需求不斷上升的大環境下,必然有優秀的控制閥企業利用資金優勢和技術優勢在行業內展開收購整合以擴大自身規模,擴充產能,形成產業協同效應。目前行業內川儀股份、自儀股份、萬訊自控、紐威股份、江蘇神通等企業已經登陸資本市場,也給業內企業指明了通過資本市場力量做大做強的方向。同時,業內領軍企業在技術上的不斷投入和推陳出新,也將進一步提高行業門檻。
4、2017年中國控制閥行業的市場容量
一、控制閥行業的市場容量
(1)工業過程自動化行業市場規模
工業過程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制造行業是中國工業自動化市場的重要子行業。2015 年中國整體自動化市場規模為 1,390 億元,經過 2008 年以來的經濟刺激,行業目前處于調整轉型期。
(2)控制閥行業市場規模
控制閥行業作為工業自動控制系統裝置制造子行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也保持了較快增長。行業內前五十名企業的銷售總額自2012年至2014年穩步增長,其中國產品牌的增長率在 2014 年已經超過了進口品牌增長率。2015 年因宏觀因素行業內前五十名企業的銷售總額出現了下滑。進口品牌的下滑速度超過國產品牌。
2012 年至 2014 年控制閥市場前 50 名廠商的銷售總額保持穩步增長的趨勢。國產品牌在業內競爭中表現出的良好勢頭。在宏觀經濟增長明顯放緩的 2014 年和 2015 年,國產品牌增長率已經高于進口品牌增長率。2015 年受制于宏觀經濟的不景氣和下游各行業固定資產投資的放緩,控制閥市場前 50 名廠商的銷售總額下滑明顯。控制閥行業整體規模 2011年超過了 200 億元,2012 年超過了 220 億元,2013 年超過了 250 億元,2014 年超過了 260 億元,2015 年超過 250 億元。
2015 年控制閥市場前 50 名廠商的銷售總額為 185.73億元,其中國產廠商銷售總額為 61.02 億元,占比 32.85%。2012 年至 2014 年前五十名廠商中國產品牌銷售占比分別為 31.24%、31.27%、31.31%,總體趨勢平穩,發展基本與行業同步。國產控制閥品牌在經過多年的積累后已經開始積極參與市場,并在一些領域開始與進口品牌展開競爭。
(3)市場增長預測
未來我國整體自動化行業將進入中低速發展期,年均增長率將保持在 2%左右。
未來幾年我國控制閥市場的增長將保持在12%左右,控制閥市場規模在2015年已經超過250億元。
5、控制閥產品主要應用領域情況
控制閥產品作為通用儀器儀表的一種,適用于多種行業,包括石化、冶金、能源、輕工等行業,應用范圍較為廣泛。近年來,石化行業中的煤化工、液化天然氣等成為智能控制閥應用增長較快的領域。
2015年下游終端用戶中石油化工行業所占的比例最大,達到44.36%,其次為發電行業,占比18.32%,輕工及其他分類占比18.00%,與發電行業相近,相較于2014年比例有明顯上升。石油天然氣占比14.22%,冶金鋼鐵行業所占的比例近幾年下降明顯,2015年僅占到終端用戶的5.10%。
(1)石油化工行業情況
我國的能源消費結構以煤炭以主,但對石油的需求量只增不減,近年來原油對外依存度不斷攀升,已達 50%以上。與此同時,石油化工行業作為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在國民經濟的發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農業、能源、交通、機械、電子、紡織、輕工、建筑、建材等工農業及人民日常生活提供配套和服務。
總體來看,中國石油和石化行業未來發展潛力巨大,具有較強的比較優勢和較大的發展空間。
《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二五”發展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將以加快轉變石化和化學工業發展方式為主線,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優化產業布局,增強科技創新能力,進一步加大節能減排、聯合重組、淘汰落后、技術改造、安全生產、兩化融合力度,提高資源能源綜合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實現石化和化學工業集約發展、清潔發展、低碳發展、安全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十二五”期間,全行業經濟總量繼續保持穩步增長,總產值年均增長 13%左右。到2015 年,石化和化工行業總產值將達到 14 萬億元。
《石化和化學工業“十三五”發展規劃》對“十二五”進行了總結,“十二五”期間我國石化和化學工業繼續維持較快增長態勢,產值年均增長 9%,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9.4%,2015 年行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 11.8 萬億元。兩化融合逐步深化, 超過 90%的規模以上生產企業應用了過程控制系統(PCS),生產過程基本實現了自動化控制。石化、輪胎、化肥、煤化工、氯堿、氟化工等行業率先開展智能制造試點示范。規劃目標如下:“十三五”期間,石化和化學工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取得重大進展,質量和效益顯著提高,向石化和化學工業強國邁出堅實步伐。在經濟發展目標方面,“十三五”期間石化和化學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 8%,銷售利潤率小幅提高,2020 年達到 4.9%。
在國家能源政策的大趨勢下,石油化工行業將會呈現加大發展的態勢,特別是大型石化、煉油等裝置,是近期發展的大方向。在復雜多變的當今國際形勢下,我國將確保并加快石油及大型化工業的穩定與發展。中小型化工裝置,受環保與產品更新周期的影響及國家政策的強制措施,正處在一個全新的搬遷、產品優化和發展時期。
(2)天然氣行業情況
過去國內天然氣應用的主要瓶頸在于氣源供給不足,而近年來隨著多方氣源供給的增加(包括國內常規天然氣田的增產、致密天然氣的開發、中亞/中緬/中俄等進口管道氣、沿海 LNG 接收站的加速建設、煤層氣頁巖氣的開發等),這一瓶頸將被打破,國內天然氣的消費量將進入快速增長通道。
出于環保考慮,國家鼓勵發展天然氣事業。《天然氣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全國累計新增探明地質儲量約 3.9 萬億立方米,2015 年全國天然氣產量 1350 億立方米,儲采比 29。“十二五”期間累計產量約 6000億立方米,比“十一五”增加約 2100 億立方米,年均增長 6.7%。2020 年國內天然氣綜合保供能力達到 3600 億立方米以上。“十三五”期間,新建天然氣主干及配套管道 4 萬公里,2020 年總里程達到 10.4 萬公里,干線輸氣能力超過 4000億立方米/年;地下儲氣庫累計形成工作氣量 148 億立方米。“十三五”是我國天然氣管網建設的重要發展期,要統籌國內外天然氣資源和各地區經濟發展需求,整體規劃,分步實施,遠近結合,適度超前,鼓勵各種主體投資建設天然氣管道。依靠科技進步,加大研發投入,推動裝備國產化。
(1) 冶金行業情況
過去十幾年我國鋼鐵產量的快速增長是與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模式密切相關的,隨著我國資源的過度消耗以及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這種經濟增長模式已無法持續。未來十年,推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特征,鋼鐵產量增速將逐步下降甚至出現負增長。
現在我國鋼鐵行業處于去產能化的過程,鋼鐵產量增速將繼續下滑,新增鋼鐵產能對于控制閥需求的拉動作用將越來越小。未來控制閥在該行業的機會更多的存在于節能減排、升級改造的替代性需求。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