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全球及中國種子行業發展歷程及市場占有率分析
2017/9/28 15:47:0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從行業市場化的時間來看,我國的種業較美國起步要晚。 美國種業自 1970 年起開始隨著品種和專利保護法的完善而進入高速成長期。1970 年, 美國頒布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對有性繁殖(如雜交等)的植物品種進行保護,使得雜交育種得到的新品種從行業市場化的時間來看,我國的種業較美國起步要晚。 美國種業自 1970 年起開始隨著品種和專利保護法的完善而進入高速成長期。1970 年, 美國頒布了《植物新品種保護法》,對有性繁殖(如雜交等)的植物品種進行保護,使得雜交育種得到的新品種能夠最大程度獲利,激發了企業自主育種的熱情,育種主體開始由公立機構和高校向企業轉變。
2015 年全球種業市場規模約 372.3 億美金,近 10 年復合增速為 6.2%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種業自建國后直至 1980 年,均采取計劃管制的模式,由政府向農民供種。自 1980年開始,政府逐漸取消對非主要農作物種子的計劃管制,而主要農作物的種子仍由國有種子公司壟斷經營。自 2000 年《種子法》施行起,我國的種業才真正走向市場化,各類民營種子企業紛紛成立,外資種子公司也開始進入我國。因此,從時間維度上看, 2000 年的我國種業可粗略對應美國種業的 1970 年。
美國種業發展經歷了 4 個階段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種業市場化至今僅有不到 20 年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技術維度來看,我國種業以雜交技術為主, 尚未實現對轉基因等新型生物技術的商業化應用。 目前全球種業普遍采用的育種技術分為雜交和轉基因兩大類。 雜交種子相比于普通種子來說,會因為雜交優勢而展現出產量增加、抗逆性增強等優良性狀, 并且雜交種子的后代會發生性狀分離而影響大田表現,農民一般無法自己留種,而需要每年重新購買種子,所以雜交種子的商品化率非常高,可達到 100%。 與雜交技術相比,轉基因技術通過對外源基因的引入,賦予植物額外的性狀表現(如抗蟲、抗除草劑等),但是其對植物基因的變動更為精準,能夠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育種。目前, 我國的大田作物中,僅有棉花實現了轉基因品種的種植。國內種業市場的兩大組成板塊(玉米種子和水稻種子)僅依賴雜交技術實現性狀改善和價值附加,大豆種子更是依賴常規自交育種,而未能如美國的玉米種子和大豆種子那樣完成第二輪轉基因技術革命。
我國已獲得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的大田作物僅 4 類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球種業普遍采用的育種技術分為常規育種和生物育種兩大類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行業集中度來看,我國種業的集中度仍然較低。 自 2011 年我國修訂《農作物種子生產經營許可管理辦法》,通過對注冊資金等的限制提高種業市場準入門檻后,種子企業的數量已經大幅減少。截至 2016 年,全國種子企業的數量由 2010 年的 8700 家下降 46%至 4660家。但是, 無論是從行業龍頭的銷售規模還是市占率角度,我國種業相對國外種業而言仍然“小”而“散”。 2015 年, 國內種業的前 5 大種企銷售額達 70.61 億元, 遠小于國際前 5 大種企 226.17 億美金的銷售規模。而國內前 5 大種企的市占率僅 11.46%,也遠低于國際種業的 60.75%的水平。
我國種子企業的數量自 2011 年起大幅減少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國種業前 5 大種企的市占率僅 11.46%,遠低于國際種業的 60.75%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產業鏈價值角度, 我國種業的定價權較低, 自種植端分得的利潤較薄。 具體表現為:1) 種費比水平低。以玉米種子為例,我國的種費比(種子費用在總種植成本中的占比) 僅5.2%,遠低于美國的 15.0%。 2) 種子費用的復合增速低。 在美國過去的十年內,玉米的種植總成本復合增速達 5.7%,僅種子費用(9.6%)、肥料費用(7.1%)和土地成本(6.7%)等少數幾項的復合增速高于總成本增速。其中種子費用的復合增速最高,即美國玉米種植成本上升的大部分利潤都被種子企業獲得。而在中國,中國玉米種植成本上升的大部分費用被農戶(人工成本)和土地所有者(土地成本)獲得,種子費用的十年復合增速僅 8.7%,低于種植總成本的增速(10.7%)。
與美國相比,我國種業自種植端分得的利潤較薄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2017年中國種子行業政策分析
- 下一篇:2017年中國種子行業發展現狀分析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