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制造業服務化成新趨勢
2018/1/10 15:42:49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繼高端化、智能化之后,服務化成全球制造業發展新趨勢正日益凸顯!督洕鷧⒖紙蟆酚浾哒{研了解到,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推進服務型制造已初顯成效,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提供產品向提供繼高端化、智能化之后,服務化成全球制造業發展新趨勢正日益凸顯。《經濟參考報》記者調研了解到,目前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推進服務型制造已初顯成效,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從提供產品向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轉變、從提供設備向提供系統解決方案轉變。企業人士及專家表示,發展服務型制造能有效應對資源環境約束,對推進我國產業結構優化,搶占全球制造業產業鏈高端具有重要作用,需要國家加快政策支持力度,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
(圖片來源:互聯網)位于廣州開發區的廣電運通是一家主要生產ATM機等金融設備的企業,經過20年發展,銷售額占全國近30%,持續九年居行業第一。近年來,受移動支付沖擊,不斷減少的銀行網點也導致公司ATM機銷售量逐年下降。“面對挑戰,公司決定向基于產品的服務方向轉型,將涉及ATM機選址、巡查、監控、清鈔、押運等服務進行垂直整合,2016年公司營收44億,2017年上半年服務收入已超過制造板塊,現在已變身成為金融智能設備及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公司總經理葉子瑜說。
隨著產品復雜程度提高、用戶需求日趨個性化,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助推下,服務型制造已成為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新趨勢。在經歷市場煎熬與創新洗禮后,佛山愛斯達服飾有限公司“脫胎換骨”,成功從加工制造“轉行”成智能裁縫機器人設備供應商。18秒,一塊標準布料輸送出來。三個小時后,一條牛仔褲組裝完畢。“傳統的大批量、標準化生產已經滿足不了個性化需要。為適應小批量、多品種訂單趨勢,公司投入3000萬,耗時五年研發出了適用于服裝定制領域的智能裁剪機器人。”愛斯達總裁樊友斌說,“以前我們是做了再賣,現在是賣了再做,大幅減少庫存積壓,提高了資金流動效率。”
記者調研了解到,作為一種新型產業形態,服務型制造正在上海、山東、浙江、廣東、福建等地不少企業加快推進。統計顯示,目前福建大中型制造企業服務型收入已占到總收入的17%。在被稱為“世界工廠”的東莞,26.4%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已嘗試向系統集成商轉變,12.9%企業開始提供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務。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表示,裝備制造、白色家電、電子信息消費品以及衣飾家具等行業呈現出典型的制造業服務化趨勢,企業開始從生產加工向材料供應、研發設計、品牌建設、管理服務、營銷推廣等環節延伸,幫助制造企業擺脫對資源、能源等要素的投入,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同時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增加附加價值、提高綜合競爭力。
不少企業人士及專家表示,我國產業結構變化明顯,服務業已經成為占比最大的產業,但產業結構轉型背后卻出現了“轉型”未“升級”的問題,其中制造業服務化水平不夠是重要原因之一。要實現服務業和制造業的有機融合,需打破傳統的產業界限,制定鼓勵產業融合發展的政策體系。
首先,要樹立融合發展戰略思路,加快推進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深圳怡亞通董事長周國輝認為,我國要邁入工業強國,不缺生產能力,缺的是強大的工業服務能力,國家應整合優質工業服務能力資源形成服務體系,建立制造企業、生產性服務企業、科研服務機構、金融機構和地方政府良性互動的產業生態系統。同時,企業要避免“大而全、小而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維去延伸服務功能,而是應該“主輔分離”,集中力量做大主力業務,對輔助業務外包,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實行整合發展優勢。有業內人士表示,生產性服務業對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支撐作用,可推進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建設,讓生產性服務企業享受高科技企業同等的稅收優惠。
其次,加快制定政策支撐體系,營造良好制度環境。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副院長夏杰長表示,隨著服務型制造的發展,三次產業日趨融合,我們產業結構調整和產業政策的目標不應該只是追求統計意義上工業和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而應更加重視產業的運行效率、運營質量和經濟效益。相關部門應加快編制發展服務型制造三年行動計劃以及發展服務型制造的指導意見,從發展方向、推進路徑、政策扶持、基礎保障等方面著手。
葉子瑜表示,產業融合過程中會涉及多個監管部門,相關部門應盡量遵循底線思維,減少行政管制、降低準入門檻,才能促進新業態快速成長。
最后,搭建公共技術服務平臺,解決融合共性需求。政府一方面要圍繞制造業服務需求,建立創新設計、物流服務、質量檢驗檢測認證、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等公共服務公共平臺,譬如智能交通產業需要政府開放實時交通數據與地理信息數據,知識產權運營服務需要開放知識產權數據庫;另一方面要加強信息化網絡服務平臺建設,積極研究工業互聯網網絡架構體系,加快制定面向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協同制造技術標準,以及產業鏈上下游間的服務規范,從而推進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在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企業管理、產品流通和采銷渠道等各個環節上的融合應用。(記者 周強 董建國 袁軍寶 方問禹 秦華江 屈凌燕 高博)
轉自:經濟參考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