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制革行業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2018/3/29 17:56:31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一)行業概況1、制革行業歷史皮革是人類最早的文化產物,制革行業歷史源遠流長,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遠古人類通過打獵獲得獸類,利用尖狀石器剝取獸皮,用以御寒,后又用以護腳、裝飾、構造帳蓬和船。在使用過程中,人們發現生皮易腐敗,干皮變硬,(一)行業概況
1、制革行業歷史
皮革是人類最早的文化產物,制革行業歷史源遠流長,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息息相關。遠古人類通過打獵獲得獸類,利用尖狀石器剝取獸皮,用以御寒,后又用以護腳、裝飾、構造帳蓬和船。在使用過程中,人們發現生皮易腐敗,干皮變硬,于是設法提高獸皮的舒適性,制革工業在人類長期的實踐和揣摩中誕生了,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不斷發展壯大,大致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當今全球消費者對于時尚設計、品種檔次、質量、時尚、品質品牌要求越來越高,全球制革行業歷久彌新不斷進步,品種、花色、樣式更加豐富多樣,工藝技術更加先進完善,生產設備更加自動精密,整體向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2)我國制革行業狀況、競爭格局
①我國制革行業狀況
我國制革行業起步較晚,但經過百余年發展已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革大國,我國制革行業大體經歷了三個階段:A、1910-1949年,建立起最早的一批現代制革廠,主要采用硝面、煙熏、植鞣等傳統鞣法;B、1949-1989年,自我恢復發展提高階段,技術手段、生產設備、質量產量大大提高,鉻鞣法逐漸成為輕革鞣制的主流;C、1990年至今,制革行業高速發展,隨著全面深化改革帶來的改革福利不斷釋放,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逐漸加快,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等戰略深入推進,制革行業出口不斷增長,企業規模不斷擴大、機械化程度不斷提高、節能減排意識不斷加強,整體向著多樣化、個性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我國既是皮革生產大國,也是原料皮資源大國、出口創匯大國和皮革制品消費大國,制革行業作為輕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承擔著由“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重要歷史任務,產業梯度轉移和區域聚集發展正步入規范、整合、調整、升級的階段,將發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創新驅動,不斷提升行業可持續發展能力,行業已進入動力轉換、結構優化、全面提升行業發展質量的關鍵時期。近年來,我國制革行業步入平穩發展新常態。2012年我國輕革產量達到7.47億平方米,為近五年峰值,2013年我國輕革產量較2012年出現下滑,主要系整體市場低迷、企業消化庫存的影響,以及原料牛皮的市場供給不足導致的采成本上升所致。2014年以來,隨著環保標準以及行業規范的實施,制革行業開展了廣泛深入的整頓提升工作,區域結構調整基本完成,制革行業整體回暖。全球經濟復蘇,上游原料皮供應量穩步回升,下游制品生產增質提速,我國輕革產量開始逐年增長,2016年輕革產量達到7.35億平方米,較2013年增長了33.46%。
5、我國制革行業發展趨勢
當前我國制革行業經過多年快速發展,已經進入產業提升期。我國制革行業將以科技、創新、協調、綠色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市場為導向,以人才為支撐,全力做好創新驅動、智能轉型,結構優化、質量為先,綠色發展和全球融合,著力改進生產模式,實施“品種、品質、品牌”戰略,穩增長、調結構推進行業轉型升級,實現“制革大國”向“制革強國”邁進的跨越式發展。未來,制革行業將呈現以下趨勢:
(1)創新驅動,提升有效供給水平
當前制革行業整體研發設計能力偏低,發展理念急需提升,創新投入不足加劇了產品同質化競爭,嚴重制約了企業創新發展。未來,制革行業要以創新為支撐,引領經濟結構優化升級,來有效推動行業向全球價值鏈高端躍升。一方面,制革行業終端消費產品包括家私、汽車內飾、鞋、服飾、箱包等都是流行產品,未來制革行業需加大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力度,加強產品流動趨勢研究,深度挖掘消費需求,適應和引領消費升級趨勢,推進企業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滿足消費者差異化需求。另一方面,制革行業將繼續推進生產過程清潔化改造,從源頭削減污染物產生為切入點,革新傳統生產工藝裝備,加強基礎共性技術及核心關鍵技術攻關,加大新材料、新技術、新裝備、新產品的研發設計力度,促進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走創新驅動的發展道路。研發和完善無鉻鞣制劑、環保型染整涂飾材料、生物酶制革技術、節鹽技術、廢水分質預處理及深度處理技術等核心技術,實現無氨脫灰軟化、鉻減排、廢液循環、制革污泥處理技術的大規模運用,以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重點發展時尚、個性、綠色、優質、健康、智能等行業新供給。
(2)質量為先,加強智能制造
目前制革行業整體品牌影響力偏弱,品牌附加值較低,中低端產品過剩。因此弘揚“工匠精神”,發展精品制造,深入開展全面質量管理將是制革行業的共識。全行業將進一步加強從原料采購到生產制造、市場渠道全流程質量管控,質量為先全面推進行業品牌建設。針對制革行業尤其是產品附加值較低的中小企業“兩化融合”動力不足,自動化改造方面進展不大,生產效率提升緩慢以及存在大量落后產能問題,未來制革行業將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全面提升勞動生產率,強化產業整體競爭力。開發推動制革生產過程的自動輸送線,轉鼓全自動控制系統,擠水、拉軟、干燥過程的機械自動化傳輸生產線,提高制革機械關鍵設備如去肉機、剖層機、削勻機、輥涂機、干燥機等設備的自動化程度和加工精度,提升生產全過程自動化水平。積極采用3D設計,逐步實現研發設計的數字化、標準化,在產品、流行方式、款式、色彩等時尚元素方面,不斷縮短與國際流行前沿的差距,提高研發響應速度,減少物料消耗,增加品牌附加值,提升品牌影響力。
(3)區域結構優化,增強集群競爭力
集中生產是制革行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式,也是國際制革行業發展的先進經驗。目前我國制革行業在快速發展中,存在著結構性矛盾,制革行業生產集中度較低、企業規模較小、數量較多。未來制革行業將繼續引導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梯度轉移,東部區域立足轉型升級、提質增效,中西部高起點承接轉移,充分利用區位、資源、分工協作、產銷網絡等優勢,做到承接轉移與升級同步,優化產業分工格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未來制革行業上下游資源將進一步向產業集群聚集,構建以大企業為主導,中小企業專業化分工,相互配套協作,上下游鏈接緊密的產業組織體系,通過產業集群明確定位、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實現全行業差異化競爭。
(4)綠色制造,發展生態皮革
推行清潔生產,改變單一的末端污染治理,實行工業污染的全過程控制,走可持續發展道路,是促進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開創制革行業污染防治新局面的戰略性措施。開展節能減排,保護環境,轉變增長方式,通過科技創新,提高產品核心競爭力,提高產品附加值,發展生態綠色皮革是制革行業的發展方向。生態皮革包含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制革生產過程對環境無害;二是皮革產品使用過程中對人體無害;三是皮革產品可生物降解,不會成為新的污染源。在生產過程中,制革行業將更加注重清潔化生產技術的應用,開發綠色化學品和無污染工藝,并注重工藝內的再利用與循環。具體包括研發和完善無鉻鞣劑,環保型染整和涂飾材料,生物酶制革技術,節鹽技術,廢水分質預處理及深度處理系統,制革污泥處理技術及減排裝備和清潔生產技術集成等。
(二)市場需求狀況及發展趨勢
1、市場總體容量預測
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城鎮化進程不斷推進以及消費水平的不斷升級,皮革制品需求呈穩步上升趨勢。國內房地產和汽車行等業的發展,帶動了家私革、汽車革等皮革制品的旺盛需求,隨著未來消費需求進一步提升,將繼續拉動行業強勁發展。目前,我國皮革產品產量已居世界第一,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50%。近年來,制革行業銷售收入穩中有升,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697.16億元。“十三五”期間制革行業發展目標為保持年均7%的銷售收入增長率,預計制革行業將保持穩步增長的良好態勢,消費潛力繼續釋放,市場需求進一步擴大,至2020年制革行業銷售收入達到2,355.11億元。
2、主要下游行業供求狀況及發展趨勢
天然皮革的需求量與汽車座椅、家具、皮鞋制造等下游行業的產量呈正相關關系,發行人主要下游細分市場容量巨大,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和消費需求高位增長,市場持續擴大,不存在疲軟或大幅萎縮的情況。上述下游行業的市場供求狀況如下:
(1)家具制造業
天然皮革主要應用于軟件家具制造業,軟體家具主要指以海綿、織物為主體的家具,如沙發、床等,外表面裹覆需要的皮革面積較大,有的需使用整張牛皮,且不得有明顯的傷痕與瑕疵,因此具有顯著產品質量優勢的制革企業才能滿足中高檔軟體家具的生產要求。全球軟體家具消費約占整個家具行業的16%,軟體家具消費由2006年的476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626億美元,并且產業持續向擁有勞動力價格優勢和充足原材料資源的發展中國家轉移。我國是全球最大的軟體家具生產國、消費國。生產方面,我國軟體家具年產值已由2006年的77.45億美元增長至2015年的317.33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5.15%,產值約占全球46.96%。消費方面,我國軟體家具的消費量約占全球30.66%,由2006年的44.74億美元攀升至2015年的192.03億美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17.57%。
家私革仍將保持旺盛增長力,市場空間較大,主要體現在:①城鎮化建設推動整體消費量
我國2016年的城鎮化率為57.35%,不僅遠低于發達國家80%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人均收入與我國相近的發展中國家60%的平均水平,發展空間較大。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預計到2020年我國城鎮化率將達60%,每年新增城鎮人口約1,700萬人。新型城鎮化建設將進一步擴大城鎮消費群體、優化消費結構、釋放消費潛力,大量農村人口將遷往城鎮,帶來大量新增城鎮居民住房需求。基于我國居民的搬遷裝修習慣,大部分消費者會在遷入新居裝修時更換新家具,對于軟體家具的更換比例更高,這將明顯增加軟體家具行業的市場需求,城鎮化建設將為國內軟體家具行業帶來巨大的發展空間。
②收入水平提高促進消費升級
國民收入不斷提升、人均消費水平提高以及中高階層收入迅速擴大帶來了家具消費的改善型需求,尤其是對中高檔家具的需求增加。2004年-2016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9,421.60元攀升至33,616.00元,保持了年均12.26%的復合增長率,收入的快速增加將直接帶動國內消費升級。全國家具人均消費水平隨著消費者對于家具要求的提升而不斷增長,消費者已經從傳統的實用性追求,
轉變為整體性、協調性、環保性和個性化追求。國內家具消費市場正處于高速增長期,發展空間巨大。從發達國家經驗來看,當人均收入達到3,000美元之后,家具消費水平將顯著提高,且這一趨勢將維持較長時間。目前,我國人均家具消費金額僅為40美元左右,與德國人均家具消費371美元和新加坡的233美元相比,消費水平明顯較低,未來有較大提升空間。
③房地產發展輔助消費需求提升
房地產市場情況對我國家具消費有一定輔助影響。我國自2005年開啟了地產行業“黃金十年”,期間累計商品房銷售面積達94.20億平方米,2016年我國商品房銷售面積15.37億平方米。受到交房周期影響,近年來穩步增長的商品房逐漸于2015年以后交房,將對短期家具消費起到顯著推動作用。并且早期住房普遍存在結構不合理、面積狹窄、功能性弱等缺點,一般居住五年以上房屋將出現翻新需求,居住十年以上的房屋約有六成需要通過二次裝修、置換淘汰舊家具等方式提升居住的舒適性,提高生活品質。因此從時間節點上看,舊房翻新的市場需求將逐漸釋放。在保障房建設方面,公租房、經濟適用房、安居房的供應量大幅增加,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將進一步提升家具消費市場需求。長遠來看,家具行業中占主導的消費人群是自住型和改善型住房需求者。國家、地方對房地產市場的市場調控,較好地控制了部分地區房價非理性上漲及投機投資型購房,保護了消費者自住房需求,同時緩解和改善了部分家庭住房問題,促進了房地產市場穩健發展,推動了軟體家具市場平穩健康發展。且中高檔軟體家具的消費群體以自住型、中高層收入人群為主,其需求受到房地產調控政策的影響不大。反而受到房地產市場調控政策,短期內無力購房或無法再次購房的家庭,會通過老房翻新、更換家具來改善居住環境,家具行業二次裝修這一改善型需求將明顯增加,從而帶來家具消費的升級。真皮軟體家具檔次上乘,透氣性好、舒適性強、易于保養、氣質高貴華麗,是消費升級、品質生活的首選。
(2)汽車座椅制造業
汽車座椅是汽車關鍵安全部件,質量性能直接影響汽車安全性和舒適性,因此對所用面料的色彩、風格、氣味、透氣性、阻燃性、色牢度、去污性等要求極高。面料一般分為真皮、機織布、人造革等,其中真皮面料材質柔軟且不失堅挺、透氣性強、手感好、便于清潔打理,是汽車座椅面料的最佳選擇。真皮座椅經久耐用、檔次高貴,乘坐更加舒適安全,一般配備于中高檔汽車。自2010年以來,我國汽車工業呈現高速增長、產銷兩旺的良好態勢,產銷量蟬聯全球第一。2010年汽車產銷1,826.47萬輛和1,806.19萬輛;2016年汽車產銷2,811.88萬輛和2,802.82萬輛,創歷史新高,產量、銷量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7.46%、7.60%。
2010年—2016年我國汽車產銷情況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汽車座椅成本占整車成本比例約為5%-10%,是價值僅次于發動機和變速箱的關鍵零部件。汽車工業的蓬勃發展為我國汽車零部件制造業注入了無限活力,汽車革市場需求迅速提升。從2001年前的一片空白,我國汽車革經過十余年井噴式發展,正逐漸成為我國制革行業主要經濟增長點,憑借高附加值優勢和國際競爭優勢,為我國從“制革大國”向“制革強國”轉變奠定堅實基礎,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①人均汽車保有量較低,乘用車市場潛力巨大
2015年末全國私人汽車保有量為17,228萬輛,千人保有量達到125輛/千人。與2014年美國、德國、英國、日本、韓國等國家相比,人均保有量差距明顯,還低于世界平均160輛/千人的水平,以其中千人保有量最小的韓國為發展目標,我國乘用車市場規模仍有較大提升空間,前景非常廣闊。
世界私人汽車千人保有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②真皮座椅深受中國消費者喜愛
皮革座椅在安全性、舒適性、美觀性上較其他面料具有優勢。皮革座椅材質柔軟不失堅挺,本身具有毛孔透氣性強、散熱性好、手感自然、便于清潔打理;加之美觀大氣、高級華麗,能顯著提升汽車內飾檔次。因此皮革座椅給人一種舒適、豪華、整潔的感覺,深受消費者喜愛。據調查,在北美地區,乘用車真皮內飾的需求是14%,在歐洲是16%~17%,而在我國要遠遠超過上述數據,真皮內飾革依然是深受我國消費者喜愛的高檔汽車內飾。汽車真皮座椅的市場占有率高達75.80%,其中35-45歲人群為汽車真皮座椅消費的中堅力量,消費者主要看重真皮座椅的“品味和檔次”及“舒適觸感”。并且車價越高,真皮座椅的普及率越高,中高檔車型以及中高檔配置一般都使用真皮座椅及內飾。未來隨著我國乘用車更加普及,消費者對真皮內飾的偏好將進一步帶動汽車革需求。
③自主品牌迅速崛起,帶動本土汽車座椅市場機遇
合資整車制造商對于零部件供應商的選擇系統較為封閉,一般指定固定的零部件供應商,且多由外商獨資或與中外合資企業占據,本土汽車座椅零部件企業難以進入其供應商體系。近年來,我國汽車自主品牌經過多年的積累沉淀,迅速崛起,市場占有率不斷提升,為本土汽車零部件企業帶來了更多市場機遇。2016年,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突破1,000萬輛大關,占乘用車市場43.20%的市場份額。自主品牌進入高速發展期,形成了一定自主創新能力、市場競爭力、品牌影響力和質量穩步提升,逐步建立起研發流程、標準體系,產量和市場份額強勁增長。以廣汽集團為例,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積累了國際先進的制造和管理技術,其自主品牌傳祺GS4系列2016年實現銷售32.7萬輛,蟬聯全國SUV銷售三甲。
2010年—2016年我國自主品牌乘用車銷量及占比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出于地緣、成本、產品結構等多方面綜合考慮,自主品牌整車廠商在建立其汽車零部件配套體系包括汽車座椅供應商時,多青睞本土零部件企業、汽車座椅制造企業。因此隨著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不斷發展、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未來國內乘用車座椅市場空間巨大,但在座椅配套產業鏈上并沒有形成穩固的配套體系,本土座椅市場將迎來新的市場機遇。
④新能源汽車成長,挖掘本土汽車座椅市場新機遇
傳統汽車行業受到能源、環境保護等方面的限制越來越大。加快推進新能源汽車的技術研發和產業化,是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重要方向。為加快汽車產業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動產業升級,我國從購置補貼、稅費減免、研發支持、消費優惠、基礎設施以及標準規范等各方面出臺了一系列產業政策支持推廣使用節能和新能源汽車,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政策體系。國家層面,中央政府通過財政補貼、稅收減免、鼓勵充電設施建設等措施,對新能源汽車發展予以積極扶持。地方層面,各地陸續出臺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并給予新能源汽車不限購、不限行的優惠待遇,限牌城市對新能源汽車免費發放牌照,促進新能源汽車在各地的推廣。我國自2009年開始正式啟動新能源汽車“十城千輛”推廣示范工作以來,2012年共推廣了1.70萬輛,2014年累計推廣10.10萬輛,2015年躍升至37.90萬輛,2016年全國實現銷售新能源汽車50.70萬輛,同比增長53.0%,連續兩年產銷量居世界第一5。我國已經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生產國和第一大市場。例如,比亞迪集團在世界新能源汽車行業具有領先優勢,銷量居全球第一,其熱銷車型“秦”繼續問鼎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冠軍,與SUV車型“唐”共同占據全國插電式混合動力乘用車市場約80%的市場份額,繼續主導新能源汽車私家車市場。
2011年—2016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新能源汽車的崛起與迅猛發展,在座椅配套產業鏈上尚未沒有形成穩固的配套體系,因此本土座椅市場迎來發展、突破的嶄新歷史機遇。
(3)皮鞋制造業
目前,皮革下游應用領域中,鞋面革占比最高。全球皮鞋行業形成了歐美鞋企主要從事品牌運營,以中國為代表的發展中國家皮鞋企業主要從事生產加工的行業格局。近年來我國皮鞋產量保持持續增長,從2009年的35.9億雙增長至2015年的45.6億雙,年均復合增長率為4.07%。我國是世界最大的鞋類產品制造基地,也是世界第一大鞋類產品消費市場,完善的產業鏈、熟練的工人、精湛的加工技術和成本優勢還會使我國的皮鞋產量、消費量和出口量維持當前的增長趨勢。鞋面革市場未來仍有較大發展空間,主要體現在:
①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提振消費水平
我國人均消費1.9雙鞋/年,其中城市居民2.5雙鞋/年,與發達國家如美國、法國、日本、德國、韓國相比,尚存在較大的市場空間。作為世界上人口基數最大的國家,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和消費者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以及消費者對時尚度和舒適度要求的提高,未來鞋類消費數量和銷售額將保持上升趨勢。
各國鞋履人均年消費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②皮鞋出口提速,國際競爭優勢增強
經過多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形成了廣州、溫州、泉州、成都四大制鞋基地和相應的材料市場及相關配套企業,圍繞制鞋、鞋材生產、生皮加工、鞋五金配件和鞋樣開發設計等諸多的相關產業也發展成熟,形成了良好的產業鏈。加之我國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在皮鞋制造此類勞動密集型產業中具有國際競爭優勢。隨著制鞋技術的進步、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制造工藝的改進、鞋類材料質量的提高以及工人素質的不斷提升,我國皮鞋在加工質量方面已經得到國內、外消費者的認可。從出口檢驗情況看,皮鞋開膠率、耐折牢度、耐磨性能、標識等均能符合相關標準,國際競爭力進一步提升。近年來,中國皮鞋出口保持穩定增長。2014年皮鞋出口13,782.93百萬美元,同比增長14.75%。隨著皮鞋出口提速,鞋面革應用將更加廣泛。
(4)畜牧業
制革行業,是畜牧業的延伸,是循環經濟的重要環節。一方面制革行業對畜牧業的副產品牛原皮進行加工再利用,畜牧業的健康發展為下游提供更多的原料資源;另一方面皮革行業的健康發展又刺激原皮需求,促進畜牧業發展;從而達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工農業相互促進。世界范圍來看,養牛業平穩發展,存欄量穩步增長。2010年-2015年,牛存欄總量分別為161,943.10萬頭、163,514.90萬頭、164,253.10萬頭、166,194.10萬頭、167,428.30萬頭、167,481.40萬頭6。其中印度、巴西、中國2015年牛存欄量分別為33,431.80萬頭、22,056.60萬頭、10,497.70萬頭7,分列世界總量前三。
我國已形成了東北、西北、中原、西南四大肉牛產業帶,2014年活牛出欄量達到4,900萬頭。但我國活牛出欄量增長緩慢,尤其2012年之后,國內活牛出欄量和存欄量基本處于停滯狀態8。并且我國畜牧業仍以粗放經營為主,原料皮部位差大、傷殘多、原料皮質量不穩定影響了成品革的質量,優質原料皮供應不足,50%仍需進口。
因此,國內制革企業有的從國外進口牛原料皮應對國內優質牛原料皮供應稍顯不足的情況。澳大利亞因氣候溫和、地廣人稀、水源豐富、牧草肥沃等自然人文原因,養牛業十分發達,已經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昆士蘭州中部向南延伸,經過新南威爾士州坡地至維多利亞北部和南澳大利亞農業區,是半干旱至濕潤氣候的過渡區,是澳大利亞主要養牛帶,其現代化牧場養殖規模大、機械化程度高,牛飼養量、牛屠宰量、牛皮質量均比較穩定,牛皮大小、規格、厚度比較統一。
2011年-2016年澳大利亞牛存欄量分別為2,850.60萬頭、2,841.80萬頭、2,929.10萬頭、2,910.30萬頭、2,741.29萬頭、2,497.13萬頭。總體來看,澳大利亞畜牧業發達,牛原皮皮面細膩、傷殘較少、供應量穩定。
2003年—2016年澳大利亞牛屠宰量與存欄量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