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結構性存款花樣上新 中小銀行規模小幅回升
2021/7/12 10:12:04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多家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不斷上新,賺足眼球。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日前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分別發布了國內首筆掛鉤“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和國內首款掛鉤“碳中近日,多家銀行結構性存款產品不斷上新,賺足眼球。
《中國經營報》記者了解到,日前興業銀行和中信銀行分別發布了國內首筆掛鉤“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和國內首款掛鉤“碳中和”綠色金融債的結構性存款。趕在“520”關口,廣發銀行推出了一款名為“名利雙收”(“520”特別版)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產品。
記者注意到,目前在眾多結構性存款產品中,掛鉤證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收益具有一定優勢。比如,目前招商銀行推出的一款中證500指數看漲結構性存款,預期到期利率最高超過8%。
此前,由于攬儲成本升高以及假結構的存在,監管加強對結構性存款的治理,結構性存款保持壓降態勢。截至今年3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6.67萬億元,環比下降4.69%,同比下降42.85%。截至4月末,結構性存款余額為6.55萬億元,相比上月末再次下降。不過,單從銀行類別來看,中小銀行4月末結構性存款規模為3.65億元,較3月末有所增加,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出現回升。
部分掛鉤股票指數產品預期收益超8%
記者注意到,近期多款“新型”結構性存款產品上線。
比如,廣發銀行推出了“520”特別版結構性存款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為0.8%至5.0%,起購金額為1萬元,投資期限為365天。5月18日,興業銀行理財中心官方微信公眾號上也推薦了多款掛鉤國際黃金和白銀價格的結構性存款產品。
隨著“2030年前中國要碳達峰,2060年實現碳中和”目標的提出,部分銀行也開始加碼發行掛鉤綠色金融相關的結構性存款產品。5月14日,興業銀行發行國內首筆掛鉤“碳中和”債券指數的結構性存款;此前中信銀行也發行了國內首款掛鉤“碳中和”綠色金融債的結構性存款。
記者從興業銀行了解到,該行發行的“碳中和”債券指數結構性存款為短期存款產品,產品收益分為固定收益和浮動收益兩部分,其中浮動收益與觀察標的波動變化情況掛鉤。掛鉤標的為上海清算所“碳中和”債券指數,該指數以募集資金用途符合國內外主要綠色債券標準指南并具備碳減排效益,符合“碳中和”目標的公開募集債券為樣本券。該行方面認為,該筆“碳中和”債券指數結構性存款的發行,是該行發揮綠色金融和金融市場雙重力量,完善碳金融產品服務體系,助力綠色低碳發展的新舉措。
而中信銀行推出的類似結構性存款產品,其掛鉤標的“21國開綠債01”是獲得國際氣候債券倡議組織(CBI)貼標認證的“碳中和”綠色債券。據了解,這對于提高綠色債券市場活躍度將產生一定推動作用。
此外,近期掛鉤股票指數的結構性存款也在多家銀行熱賣,且收益率具有一定優勢。記者5月20日在交通銀行手機APP查詢到該行發行的“穩添慧結構性存款股指看漲/看跌36天”,1萬元起投,投資期限為36天,年化收益率為1.35%~6.15%。同日,招商銀行手機APP顯示的一款中證500指數看漲結構性存款,5萬元起存,投資期限為94天,預計到期利率為1.20%~8.70%。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分析師劉銀平告訴記者:“目前市面上掛鉤股票指數的結構性存款,背后大多有真實的交易對手和交易行為,產品到期收益率與掛鉤的股票指數有關,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投資者可能獲取較高的收益率,也可能只拿到保底收益率。對保守型投資者來說,這類產品收益風險較大,適合有一定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購買。在購買之前,需要認真查看產品的收益規則,了解產品達到不同收益率的條件及概率。” 實際上,不僅是掛鉤股票指數的結構性存款收益需要觀察。某股份行北京分行對公業務人士告訴記者:“近一年來,結構性存款的額度控制嚴格,產品結構設計也變得較之前復雜,最終收益率不容易達到收益區間的高端水平。”
融360大數據研究院公布的監測數據顯示,2021年4月到期的人民幣結構性存款中,有696只同時披露了預期最高收益率和到期收益率,有544只達到了預期最高收益率,占比為78.16%。
4月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回升
銀行理財產品凈值化轉型后,結構性存款一度成為代替性產品。自2020年3月人民銀行下發《關于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對結構性存款加強管理以來,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不斷壓降。
日前,央行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3月末,中資全國性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為6.67萬億元,環比下降4.69%,同比下降42.85%。其中,大型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增長0.81%,大型銀行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下降4.58%;中小型銀行單位、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分別環比下降1.88%和9.52%。
尤其對于中小銀行來說,結構性存款壓降幅度和規模更大。融360大數據研究院檢測數據顯示,2021年3月,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降至3.64萬億元,創下2017年3月以來的最低水平。
但是今年4月情況發生改變。央行數據顯示,截至4月末,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為3.65萬億元,較3月末增加58.07億元。而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增加主要是由于中小銀行單位結構性存款余額較3月末增加所致,根據劉銀平測算,4月份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增長0.16%,其中個人結構性存款規模環比下降3.7%,單位結構性存款環比增長2.3%。
記者了解到,此前近一年的時間中小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一直處于下降趨勢,今年4月首次出現回升態勢。
“相對于大型銀行來說,中小型銀行規模壓降任務更重、更難,主要是由于中小型銀行對結構性存款依賴程度更高,過去幾年結構性存款規模增幅太快,尤其是單位結構性存款,導致攬儲成本不斷提升、凈息差水平收窄。”劉銀平表示。
不過業內人士普遍認為,結構性存款規模還將保持較穩定的狀態。華北地區某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去年下半年,結構性存款壓降的任務完成的不錯,但今年也沒有大力推廣宣傳。”
劉銀平認為:“和3月份相比,中小型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反彈幅度很小,且和1月份相比仍然是下降的。受監管限制,未來結構性存款規模不會出現大幅增長趨勢,但由于保本理財將要退出,銀行對結構性存款有一定依賴性,所以未來結構性存款規模大概率會保持相對穩定。”
轉自:中國經營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