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將完成全部外業調查采樣 給土壤來次“全面體檢”
2024/2/3 8:51:46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土壤也“體檢”?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信息,全國土壤普查已在各地鋪開,目前完成外業調查采樣超160萬個,占全部樣點的六成以上。根據國務院部署,這次針對土壤的“全面體檢”將于今年土壤也“體檢”?農業農村部近日發布信息,全國土壤普查已在各地鋪開,目前完成外業調查采樣超160萬個,占全部樣點的六成以上。根據國務院部署,這次針對土壤的“全面體檢”將于今年11月底完成全部外業調查采樣,2025年形成普查成果。
為何要給土壤做“體檢”?包含哪些內容?聽農業專家來說說——
時隔40多年啟動新的土壤普查
土壤普查是對土壤形成條件、土壤類型、土壤質量、土壤利用及其潛力的調查。
此次全國土壤普查是第三次。1958年到1960年,中國開展第一次土壤普查,以土壤農業性狀為基礎,提出了全國第一個農業土壤分類系統。1979年,土壤二普啟動,重點普查了土壤資源的類型、分布、肥力等基本性狀,普查成果成為全國各種資源調查、評價和規劃的基礎數據。
時隔40多年,土壤三普為何啟動?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常務副主任、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司長郭永田解釋,經過多年發展,我國農業、社會、經濟等各個方面發生了很大變化,此前土壤普查的數據已經不能很好反映當前土壤里各種構成要素具體情況。
先說施肥,過去農業生產施用的肥料,有機肥比較多,現在以施用化肥為主,這種生產方式的變化對土壤結構、理化性狀指標等產生了很大影響。
再說耕種,農戶現在多使用大馬力輪式拖拉機,長期在地里耕種容易把土壤軋得結實,耕層易變薄,甚至板結。
此外,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廢棄物排放也在影響農用地土壤質量。
正是在此背景下,國家提出用4年時間開展土壤三普。農業專家表示,開展土壤三普,既依托于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國土三調”)、土壤二普等已有成果,也與之有顯著差別。
跟國土三調比,土壤三普重在摸清土壤質量家底,國土三調則是查清全國土地資源數量及利用狀況。在范圍上,土壤三普重點對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的土壤開展調查,其中林地、草地重點調查與食物生產相關的土地,未利用地重點調查與可開墾耕地資源相關的土地,如鹽堿地等,調查面積約為陸地國土的76%;國土三調對象是我國所有陸地國土。
“與二普相比,土壤三普強化了土壤利用相關調查項目,包括農田建設、施肥管理、土壤培肥措施等內容,新增加了生物調查等,目的在于發現人為利用和管理對土壤質量變化的影響及其主導因素,從而為土壤可持續利用和管理提供依據!鞭r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一級巡視員陳章全說,土壤三普還強化了部門協作,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生態環境、財政、發改等多部門共同推進,實現“分級負責,多方參與”,通過多領域專業工作者協同,做好這次普查工作。
外業調查用上更多新技術
開展土壤三普,分3個時間段:2022年啟動并開展試點;2023年—2024年全面鋪開普查;2025年進行成果匯總、驗收、總結。
農業農村部介紹,目前已在88個縣開展試點工作,布設外業調查采樣點8.8萬個,采集樣品93540份,形成測試化驗數據252.3萬條。
在試點基礎上,土壤三普進入全面鋪開階段,外業調查采樣是其中一個關鍵。
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沈仁芳表示,開展土壤普查,不可能對地表的每一寸土壤都進行調查,也不需要,因為土壤有自己的空間變化規律。組織外業調查采樣,就是通過有限點位的調查,獲取土壤空間變化的規律性,實現以點帶面,一個點的土壤性狀可以代表類似的一片區域,進而支撐土壤資源管理。
土壤三普工作方案明確,各省份組織專業隊伍,依靠縣級支持,依據統一布設樣點,嚴格按照相關技術規范在農閑空檔期開展外業實地調查和采樣,實時在線填報相關信息,按相關規范科學儲運、分發樣品至測試單位和存儲單位,力爭2023年、2024年完成全國2000多個縣的外業調查采樣。
在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樊建凌最近正帶著團隊進行土壤剖面調查!拔覀冞@個剖面樣品采集分為幾個步驟,首先是點位的勘探,確定好點位后,挖掘剖面,再通過土壤的發生過程以及每一層的特性來進行劃分,并對各個發生層的土壤樣品進行采集。”樊建凌說。
樊建凌介紹,前期海門區已完成土壤表層樣采集等工作,今年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承擔該區的土壤剖面調查采樣任務,將在8天時間內完成全區共計32個土壤剖面樣點的采集工作,為后期土壤類型圖制作提供支撐。
外業調查采樣高效開展,離不開技術支撐。在河北,該省地礦局第四地質大隊承擔了承德、滄州、唐山、秦皇島等地的調查工作。一年下來,地質四隊技術人員王宇感觸挺深:以前野外調查得靠羅盤儀、海拔儀,現在從確定布點到外出調查,高精度遙感影像、全球定位系統等齊上陣,既提高了效率,也保證了調查工作的精確性。
陳章全表示,相較于二普,土壤三普外業調查充分利用了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移動互聯等現代技術,構建了多層級的現場實操、在線技術指導和質控體系,可實現對每一個采樣點位的實時技術支撐、過程跟蹤和質量控制。
為提升耕地質量奠定基礎
根據農業農村部數據,截至目前,已由國家層面統一布點后經各地校核認定完成了全部樣點布設,2023年新布設約267萬個外業調查采樣點,其中表層樣點約260萬,剖面樣點約7萬。各地各級均成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組建了3000余名專家組成的技術隊伍,累計培訓超過17萬人次。截至2023年12月12日,完成外業調查采樣166.3萬個,約占全部樣點的62%。完成樣品制備55.7萬個,樣品檢測5.4萬個。
此外,各地同步推進鹽堿地土壤、土特產品區土壤、土壤生物等專題調查,與試點期間重點區域鹽堿地調查相銜接,按照應查盡查的原則,在普查任務縣優先安排鹽堿地土壤采樣、化驗等工作;對1100多個縣(市、區)的1800多個土特產品開展土壤調查;對31個省(區、市)開展典型土壤生物調查。
相關成果也加快形成,并得到應用。
作為完成土壤三普成果驗收的試點縣,江西省宜春市上高縣利用1年左右時間完成了普查工作,并在土壤三普成果數據基礎上,整合土壤二普數據以及高標準農田、永久基本農田等數據資源,形成“上高縣第三次土壤普查一張圖運用系統”,并結合地形、地質、水利等模型和各類專題要素,實現了對土壤三普成果的三維一體化分析和綜合展示。
“目前,我們已將土壤三普的最新成果應用到了實踐中。”上高縣副縣長汪曉艷說,結合土壤三普中的土壤酸化專題報告成果,制定了相應的酸化土壤治理思路;同時,普查結果顯示上高縣富硒土壤面積高達989平方公里,這為挖掘全縣富硒優選區、打造富硒特色產品奠定堅實基礎。
農業農村部介紹,各地區各部門充分利用普查數據,既形成了土壤類型、土壤屬性圖件及文字報告等傳統成果,摸清農用地障礙因素為因地制宜改土培肥服務,也形成了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耕地質量評價、土特產優化布局評價等成果,為優化土特產種植布局、鹽堿地綜合利用、土壤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提供重要依據,更好地服務于國家和地方經濟發展。
“加快推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是提升耕地質量的基礎!鞭r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說,要積極推進普查成果應用,深度分析全國土壤普查數據變化演進趨勢,構建耕地質量監測評價制度,為因地制宜開展種植、施肥、改土、治理、養地等提供精準指導。(記者 邱海峰)
轉自:人民日報海外版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