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凡樸稻米文化展再掀“農耕文明傳承”熱潮
2022/3/3 18:11:49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前不久結束的2022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全球冰雪運動的頂級賽事,更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型展示窗口,尤其是開幕式上唯美雋永、恢弘大氣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生動地展示了中國獨特的自然風貌下形成的農耕計時文化。農耕文化傳承,“二十四節氣”成冬奧開幕最大亮點前不久結束的2022北京冬奧會,不僅是一場全球冰雪運動的頂級賽事,更是一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大型展示窗口,尤其是開幕式上唯美雋永、恢弘大氣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生動地展示了中國獨特的自然風貌下形成的農耕計時文化。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古人順應天時,總結出氣候變化與動植物生長的關系,用以指導農業生產,與我們賴以生存的稻作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春耕夏耘,秋收冬藏,二十四節氣在冬奧會開幕式上大放異彩,也傳遞出一個信號:中國文化已成為今日世界的主流文化,而農耕時代所傳承的中國文化如何更好地賦能農業、立足新時代如何進行中式浪漫的科技演繹,或將成為鄉村經濟振興的一個新思路,也讓一二三產逐漸相融的文旅產業充滿了想象空間。
凡樸,在成都率先發起了一場農耕文明秀!
稻米新提案
凡樸是位于成都崇州鄉野之間的永續生活綜合體,倡導自然永續的生活態度,追求返璞歸真的生活方式。今年1月,凡樸策劃并發起了一場名為“米的N次方”的大米主題研學展,以“探、學、玩、創”四種方式帶人們走進稻米的世界,拓展跨學科知識,探尋中華文明底蘊,共建可持續發展的意識理念。
之所以選擇大米這種平平無奇的食物,是因為文化基因。我們的民族是吃大米成長起來的,上萬年前,中國先民馴化栽培稻米發展出燦爛的農耕文明,并傳播全球影響世界,如今,以袁隆平為代表的中國人,又在水稻雜交、遺傳育種、生產技術上不斷探索,造福全人類,可以說,稻米文化不僅是農耕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孕育著我們的民族基因,更是一張耀眼的中國名片。而稻田和鄉村的存在,也承載了太多濃得化不開的鄉愁,是許多在都市打拼的現代人的精神故里。
此次稻米研學展,凡樸將稻田搬進博物館,綜合運用現代化手段,通過“米之初”-稻米起源文化展、“米之續”-稻米元宇宙數字新媒體互動展、“米之研”-稻米工坊體驗展,以及“米之創”-稻米文創產品展這四個分主題展覽區,為參觀者帶來集“視、聽、觸、味”四覺于一體的沉浸式體驗,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潛移默化地收獲新知,加深人與土地、人與鄉村、人與歷史、人與自然的情感連接。
米展一改以往慣常使用的照本宣科式的傳統文化普及方式,在科技與創意活動的加持下,為這場藝術盛宴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果嫌在稻田中以四季感知植物變化的時間太過冗長,可以來米展,借助AR、VR、MR、PR等高科技多媒體工具,進入光怪陸離的數字化稻米世界;如果覺得圖文式科普太枯燥,可以來米展體驗十幾種工坊活動,用知識探索、設計美學、自然手工的結合,創造獨一無二的大米手工作品……
“米的N次方”綜合體驗感十分“扛打”,它的出現,為行業提供了一個文旅+研學的全新解決方案。
米展無邊界
通過展覽與研學融合、室內與戶外融合、實體與虛擬融合、線上與線下融合,凡樸用一場無邊界的展覽觸發全新研學、文旅、文創模式,而“米的N次方”作為凡樸“探學玩創研學展”項目的第一展,在功能上稱得上是“集大成者”。
在1500平米的展館中,涵蓋了知識科普、食育教育、數字體驗和工坊探玩等綜合研學模式,可以一站式滿足參訪者游、學、食、購的多元化需求,還能以此帶動二次消費和重復消費,盤活策展消費生態圈,經濟效益非常可觀。
不僅如此,作為一個多功能模塊組合而成的展覽,米展還可以拆解并嫁接到更多場景中,在未來實現更多跨界鏈接的可能性。
在“米的N次方”落地后,凡樸團隊通過對策展理念架構、產品策劃、落地方案、營銷方案等各項運營環節進行總結歸納,形成了一套標準化策展打造模式,無論是同行還是異業,都能定制主題展覽打造及后續運營服務。
內容先行,文旅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國務院《“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中指出,旅游已經成為人民群眾的剛性需求,只要有好的項目、好的產品和好的服務,就不愁沒有市場。
尤其在疫情的重創之下,重實體的文旅行業面臨的是流量的斷崖式下跌,市場遇冷的同時,文旅產品千篇一律、缺乏優質的原創內容、體驗同質化的問題也再次暴露出來。守著傳統文化這片巨大的內容寶庫,如何深入挖掘價值、持續打磨產品、快速創新迭代,是擺在每一個文旅企業面前的首要課題,產業升級勢在必行。
另一方面,雖然疫情期間出行受限,加上經濟下行的影響,旅游消費受到暫時的抑制,但數據表明,需求并未消失,反而正在轉向新的釋放出口——以熱門景區為主的長途、異地旅行逐漸被本地、近郊短途游所替代,而且在出行時間和方式上更加靈活,打破了旅游業淡旺季分明的天然局限,而米展的出現恰好承接了這一部分需求。
“米的N次方”的主要客群是親子家庭和學校,前者需求大、剛性強,后者客單高、易觸達,這樣的客戶結構也鞏固了米展的抗風險能力。
與此同時,米展充分利用所在地崇州的農業資源,立足一產,借力二產、發展三產,發揮產業協同效應,也為文旅企業打開了思路。
在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當下,我們亟需尋找發展的新動能,而與國家軟實力以及產業結構調整密切相關的文化產業,無疑將成為發展的重頭戲。凡樸米展的成功探索再一次證明:中國文化是文旅產業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內容寶庫,而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勢在必行,行之有徑。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