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負熵港邁向人類負熵農業文明
2022/3/4 18:26:27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科技的發展把人類推進到現代社會,商品的豐富、物質的富裕并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帶給現代人類幸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創造,正以人對自然的全面征服,從而犧牲人與自然的原始和諧為代價。人類農耕文明第三次宣言邁向人類負熵農業文明
文/孫堃峰 中國負熵生命科學研究院
任宏基 負熵港(深圳)生命科技股份公司
農業修持的是一種功力,農業拒絕一切僥幸、投機、浮躁和偽裝,如果我們背離“愛心、感恩、珍惜及人性的徹底回歸”去開發農業,可能會失敗得更快更慘!人類自遠古刀耕火種時代一路進入到現代化學農業的今天,我們欣喜于空前發達的生物和信息科學技術,又恐懼于工業革命浪潮沖擊下自然的承受限度究竟能有多大?
科技的發展把人類推進到現代社會,商品的豐富、物質的富裕并沒有像人們預期的那樣帶給現代人類幸福。資本主義生產力的發展和物質財富的創造,正以人對自然的全面征服,從而犧牲人與自然的原始和諧為代價。
在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物種變異、全球變暖、生態失衡及人類面臨生存與食品安全雙重危機的今天,人類應該喚醒并忠告和勸慰自己給地球一個養生的“農耕宣言”——勾勒一種“生命的‘自然活法’”,“與自然交朋友,去和生物對話,去感覺它們的生命內涵,去聆聽自然的呼吸,不但是一種幸福,更是一份甜蜜、清純、真實的生活享受。”負熵農業應時代而生。
負熵農法理念概述
負熵農業,是指運用負熵科學技術與天象規律相結合的農業,其核心要術是負熵農法。
負熵農法即在最大限度地尊重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輔于極小負熵要素補充自然的不足。它的核心就是還原生物多樣性并遵循生態食物鏈的關系來設計生產結構,從而達到相宜共榮的生態伙伴關系并制衡病蟲的目的,同時,多元化生產結構還大大降低了單一規模化生產可能帶來的自然災害風險。
女媧補天的中國上古傳說,向全球人類傳遞著中華文明深邃的“萬物共一”思想根源——倡導我們應首先“順天”輔以“補天”的“天人共一”哲學理念。
所謂順天就是負熵農法提出的“首先重視科學、了解自然規律并運用自然能量和借助自然之力而不是科學征服自然”。輔以“補天”,就是負熵農法提出的依靠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能量和負熵能效,在有限索取的原則下,因地制宜以“極小負熵要素充補原則”,有節度地參與自然產出的改善,保障高品質負熵食材和負熵生態輔材的可持續獲得性。
負熵農法是一種廣義負熵生態農法,前提是還原人真正需要的農作物和牲畜等物種的多樣性共榮基礎,重構生態平衡、產出目標及實現人類共享負熵食品的新方法。
人類為了高產和便于收獲,大片種養單一物種,這種獨霸一方的模式導致自然生物相互制衡和相互驅動的生態系統徹底破壞。用負熵農法開發和養護的生態農莊、農人與農品,始終處于一種自我平衡的自然狀態,多樣性物種互根互利、相生相克并競相成長,任何單一物種都不能稱王稱霸。
負熵農法遵循原則
負熵農法首要遵循的原則是天象運動規律,并嚴格應用天文歷法與前沿尖端負熵生物技術進行的農事活動。
天文學是觀察和研究宇宙間天體的學科,它研究天體的分布、運動、位置、狀態、結構、組成、性質及起源和演化,是自然科學中的一門基礎學科。天文和氣象不同,它的研究對象是地球大氣層外各類天體的性質和天體上發生的各種現象——天象,而氣象研究的對象是地球大氣層內發生的各種現象——氣象。負熵農業中的天文是指天象規律。
負熵農業中的負熵是指自然能量與生物體驅動關系的有序有效能量。負熵農法著眼于事物遙遠的未來,重視事物的現在、個體、局部等與未來、群落、整體相互之間的內在聯系及相互影響的有序共生關系。熟悉和運用天象規律及其能量驅動關系,把握事物良好的開端及有序發展方向,借助自然能量與自然之力的最大支持和種子負熵化加載,從而獲得人力的最小付出,實現健康的最大化收益,即“控制生命熵增最小化、實現生命負熵最大化”,這是正確理解負熵農法的基礎和精髓,也是對諾獎獲得者、著名物理學家薛定諤提出的“生命以負熵為食”的最好詮釋。
負熵農法對環境要求很嚴格,需要保證生產區域內無污染源滲入。因此,更接近原生態環境的上風上水的山林及生物多樣性環境,是負熵農業生產基地的首選。
人類飲食的不僅僅是食材、更是自然的有序能量與生物負熵遺傳的信息。自然界中各生物種群互根互利、相生相克,各種生物均在相互的生存競爭中獲得對環境、土壤及生態伙伴的深刻記憶,并將這類負熵信息遺傳給下代,這是所有生物發展的本能。
負熵農法的責任就是把想要培育的物種重新放回自然中,任由它們去競博生存的機會并放任雜草、病蟲等作為陪練,從而使所培育的物種更富有生物發展的負熵記憶信息及其自然的有序有效能量。
終極歸宿
負熵農法拒絕劫掠式的商品化生產,生產與消費之間是“只有分享、沒有輸家”的互助共贏關系,形成一種相互關懷和支持的服務鏈。確切地說,它將成為一種富有相同共識,渴望“控制生命成本最小化、實現生命收益最大化”的人士共同構建的基礎生存系統,也是一種推進健康中國與鄉村振興要素對接的大乘負熵農業活動。
天地養萬物,以靜為心,民食耕在田,以順為本。人類過多的干預及刻意的追求使現代飲食問題加劇惡化,逐漸覺醒的人們紛紛陷入反思,敬畏自然、返璞歸真、負熵生活已為人心所向。
負熵農法遵循自然力功效和“取之有道”的農耕經濟功效,強調人類活動的自律、自制,獲得“天、地、人互根性的價值對稱關系”及“和諧共生的負熵生態關系”,指人與自然所有直接或間接相關聯因素的和諧統一。
負熵農法強調在充分兼顧環境各方因素的前提下,只對作物做一些有益的幫助。它重視“了解自然”但不是去“征服自然”,而是在“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順應自然規律而溫順地負熵存在”,依靠自然界生生不息的自然能量,遵循可自然運行、可持續循環、自然而然的生命本真。
把“負熵農業”活動置身于市場經濟的大環境中,再搭建出一種相對健全的負熵生物圈行業生態鏈,促進負熵農業其產業鏈的完整及其健康發展,同時重視人類生命生態的全面和諧,這也正是“負熵農業”概念最核心的價值。
掌握負熵、天象、氣象、土壤、水系、生物、生命的生態常識并對稱應用于農耕生產,是負熵農業的關鍵,它的出發點及其歸宿是美麗的負熵環境、安全的負熵食品、快樂的負熵生命感知、健康的負熵有機生活,這是回歸生命本真與邁向人類負熵農業文明的必由之路。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