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急待復興的中華航海文化自信
2022/3/7 19:57:35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鄺向榮如數家珍地說:“中式帆船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現代船舶上必備的水密隔艙、船艉舵和縱帆裝都是舉世承認的中國發明,而且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用指南針航海的民族,我們祖先的帆船曾經縱橫四海,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剛在二月份揭曉由海南省交通運輸廳、海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三亞市人民政府、四川美術學院主辦的《首屆海南國際游艇設計大賽》比賽結果中,有一個榮獲佳作獎的作品特別奪目,作品名稱為《文化自信之舟》,是一艘插著五個中式帆的55米長現代超級游艇,而且船艉帆上高高的飄揚著五星紅旗。該現代中式游艇外形非常生動別致,采用古為今用的新中式設計手法,從八百年前縱橫于海上絲路的宋代福船中提煉元素,重現平艏、翹艉、上平如衡、下側如刃之雄風;一排五個縱列前傾的中國帆,生動地展現勇往直前勢不可擋的形態,船艉更用水墨畫里的枯墨手法表達出灑脫敏捷的速度形態,仔細審視內裝發現船里還藏著一個竹院子!這是現今世界上從來沒見過的原創游艇設計。我們找到這艘現代中式帆船的設計師鄺向榮先生,揭開一個執著弘揚傳統中華航海文化的勵志故事。
(插圖:“文化自信之舟”現代中式帆船超級游艇外觀 - 鄺向榮,陳威,劉梁設計)
【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現代帆船】
今年68歲的鄺向榮老師耐心地給我們介紹說:“這是一艘完全為中國人生活方式而設計的游艇,在這艘船沉實堅韌的外表里,沉淀著深厚的中華哲理:敬畏自然“天地與我共生,萬物與我為一”,天人合一的道家環保思維;和諧“和為貴”“琴瑟和諧”的儒家理念體現在會客廳及主人臥艙;“外直中空”的君子人格謙虛地隱藏在竹院子里;“草色入簾青”的禪意,幽幽地從竹院子透滿書房,臥室與書房雖融為一體,但休息與文化各具空間,讓船主在書香中安睡入眠。”他說:“我本來沒有興趣參加這些設計大賽,但在超級游艇賽道的要求中“文化自信”這四個字激起我的沖動,我希望做一件作品,重振大眾對傳統中華航海文化的自信,喚起社會對頻臨滅絕的中式帆船文化重視。
(插圖:“和為貴”為主題的會客廳液晶毛玻璃窗外的竹院子是幅活的水墨畫-鄺向榮,謝炳健設計)
(插圖:“琴瑟和諧”為主題的主臥室竹院子草色入簾青的禪意-鄺向榮,謝炳健設計)
鄺向榮如數家珍地說:“中式帆船可以稱得上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現代船舶上必備的水密隔艙、船艉舵和縱帆裝都是舉世承認的中國發明,而且中國人是世界上最早用指南針航海的民族,我們祖先的帆船曾經縱橫四海,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根據記載:鄭和寶船有九桅十二帆;元代到中國的西方旅行家伊本.白圖泰也有記載:“大的中國船有十個帆,可以上千人,其中船員六百,戰士四百”,鄺向榮態度嚴肅地說:“我設計這艘超級游艇采用五個現代中式帆,是采用國際標準的帆船設計方程式計算的,而且我已經在真船上測試過現代中式帆及獲得專利,是個完全可以實施的方案,也論證了文獻上記載古船上帆的數量是靠譜的。”
(插圖:1974年出土的泉州后渚港南宋古船顯示水密隔艙- 鄺向榮攝)
(插圖:南宋海上絲路的物流貨船模型-竹篾帆的縱帆裝、水密隔艙、升降的船艉舵 - 楊良盾模型,鄺向榮攝)
【頻臨滅絕的“中國第五大發明”】
鄺向榮惋惜地說“很可惜這曾經楊威四海的中國帆船快要在我們這一代滅絕了,由于缺乏規范等種種原因,傳統木質帆船不能上牌,因為不能合法地航行,沒有市場也沒有年青人入行,這個手口相傳的中華航海文化正后繼無人,最后一代老師傅大都七八十歲了,如果這現狀繼續下去,偉大的中式帆船文化不到十年在我們眼前滅絕。”鄺向榮無奈地說:“我采用現代材料建造現代中式帆船,就是要繞過木船不能上牌的障礙,讓傳統中式帆船文化得以延續,在現今社會中重獲動力。我是個建筑師,我見過現代建筑從古建筑中蛻變出新中式風格,我相信帆船也應該可以的。”
(插圖:人手少的遠航 - 兩夫妻開著中式帆到南極去 照片提供:Annie Hill)
鄺向榮告訴記者他在2014年開始研究中式帆船至今已經八年,開始時是為了好奇與興趣,后來發現這偉大的中華航海文化頻臨滅絕,使命感驅使他四出奔走呼吁搶救,但至今徒勞無功,他明白自己沒有能力改變木質帆船的命運,唯有盡自己個人的力量設計制造現代中式帆船。在他調研過程中發現,西方早在30年代已經有學者對中式帆船做了詳細的記錄,出版了好幾本實用的書籍,而且現代的西方航海家不斷深入研究與實踐,發現中式帆裝特別安全好用,尤其是應用在人手少的遠航,他們把自己船上的西式桅桿拔掉,換上中式獨立桅桿與帆裝。西方航海家們喜愛中式帆裝,完全是功能上的考慮,沒有政治或文化上的原因,他們還組織了國際性的中式帆裝協會,相互交流經驗及推廣中式帆裝的使用。談到中式帆船文化在中國頻臨滅絕但在國外卻方興未艾,鄺向榮滿臉唏噓感嘆地說:“我真的不希望“中國第五大發明”要跟四大發明一樣,傳到西方才被發揚光大。”
(插圖:2021年中式帆裝協會在新西蘭的聚會 Roger Scott攝)
【有意義的事情,總會遇到熱心的人】
鄺向榮研發現代中式帆船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由于他自掏腰包的資金很有限,很多事情都只有親力親為,加上他的初心不存在商業回報,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創新,不常規的設計工人也從來沒造過,過程就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生產前他必先與廠家溝通了解制作工藝,然后設計出在工人能力范圍內能實現的部件,費工費時,是最吃力不討好的,可是一些人被他的執著感動了,過程中他多次遇到熱心的人出手幫助,他說:“做有意義的事情,總會遇到正能量的人認同的,現在中國的廠家能力都非常強,可供選用的材料也非常多,但人家是要養家糊口的,在騰出空擋時才處理我的無聊事情是無可厚非的。”
首先要解決是帆的設計,如何在直蹦蹦的帆戧及平的布上產生適度的弧形帆面?讓帆產生足夠的升力推動船迎風航行,這問題一直困擾著鄺向榮。他細看網上收集回來的老照片,懷疑廣東的船是用傾斜的扇形帆戧達致扭曲的帆型以產生弧面,福建的船是造帆時用針線縫出很多個菱形的風袋,而西方的玩家有干脆用平的帆越洋航行,也有在縫帆的裁剪上加入翼型,實際上是各司各法。要找出誰是誰非,唯一論證的方法是在相同的船身上,掛上相同面積的中西式帆來一次比試,這是世界上從來沒有人做過的。
(插圖:2017年鄺向榮在帆廠與技術人員溝通制造現代中式帆的工藝 - 趙程遠攝)
2017年鄺向榮在深圳梅沙書院授航海文化課,他的學生每周都有帆船課,鄺先生看見學生開的獨立桅桿TOPPER小船靈機一觸,這不就是比試中式帆的最好船體嗎!學校聽了鄺先生的想法很支持,提供比試用的船艇與人員,學生們也很興奮充滿期待。威爾福風帆廠愿意免費贊助,幫忙設計與造帆,鄺先生說:“我到造帆廠附近住了一周,每天與技術人員溝通設計與工藝,在工廠里上下人員支持下很快造好了兩個中式帆,比試在2017年12月14日舉行,哪天天氣寒冷,師生們都努力投入比賽,但沒想到兩個中式帆都輸了!學生們都很失望。”總結失敗的原因后,鄺先生改良設計再造了第三個中式帆,在12月27日再進行比試,這次中式帆贏了,鄺先生才舒了一口氣,現代中式帆大功告成了!
(插圖:2017兩艘中式帆船比試失敗,讓學生們很失望 - 鄺向榮攝)
(插圖:2017改良后的中式帆比試勝利 - 鄺向榮攝)
【南宋古船的古為今用】
下一步是要找到適合遠航的中式船體,鄺先生一直有打造中式帆船環球遠航的夢想,在這動力驅使下,他從書本上學會了帆船設計及ISO國際標準的穩性計算方法,又學會了使用船舶設計的軟件,他用這些科學化工具研究中式漁船,但沒有找到滿足他越洋遠航的船體。一個偶然的機會他到泉州看見1974年出土的南宋古船,鄺向榮興奮地說:“我對這艘從阿拉伯回來的南宋尖底海船感到好奇,找到它的測量數據回來建電腦數模研究,沒想到這艘八百年前的海船穩性數據比現代漁船都好很多!”
(插圖:鄺向榮采用科學方法研究南宋古船)
2018年鄺向榮在他研究的南宋古船基礎上,設計了一艘10米長的玻璃鋼中式帆船,用的是博物館找回來的南宋時代船底,鄺向榮告訴記者:“為了論證我的發現,我忍不住自掏腰包建造中國第一艘現代中式帆船,我委托海南康和船業代工制造,船廠上下人員都很支持我的項目,我在船廠里住了半年,與工人并肩作戰,最令我難忘的是裝內壓載龍骨哪天晚上,因為用了大量樹脂可能會溫度過高發生險情,船廠老板晚上多次起床到車間里親自檢查。”為了理想放下家庭與工作,出錢出力,在蚊多酷熱的船廠環境待半年,但鄺先生云淡風輕帶過地說:“經過大伙的努力,帆船終于在2019年8月31日下水,看著艱苦奮斗了半年的船推出工廠時,我感動到落淚了。”談到試航時鄺先生特別興奮,他說:“用帆航行時我聯想起侏羅紀電影的恐龍復活,因為我正坐在復活的宋代海船傲游,想起《宣和奉使高麗圖經》記載宋船的航態:“上平如衡下側如刃,貴其可以破浪而行也”,原來宋代帆船很平穩,傾斜比現代西式帆船少很多,試過出海航行半天回來時放甲板上的瓶裝水還立著沒倒下,而且在船中央有寬敞的安全座位區,游客無需坐在船邊危險處。帆船調試了幾周后,在十一國慶前舉辦了一個慶祝中國第一艘現代中式帆船成功試航《香港愛國同胞新中國成立70周年特別獻禮》活動,把五星紅旗高高掛在帆上,以示對祖國的敬意。”
(插圖:鄺向榮在帆上打著“中國人開中國船”的口號 - 雷子攝)
【滿載正能量的中國原創】
鄺向榮把船命名為“順風相送”號,其名字源自明代的航海典籍更路簿,含國家海權的意義,帆上打著“中國人開中國船”的口號,由此可窺見老人內心深處的愛國情懷。鄺先生介紹說:“這是我開發《樂舫33.8》型號現代中式帆船的第一艘,該船長10米,可以上12人,以風力航行為主,最高船速8.3節,帶電動或汽油外掛機輔助動力,有歐盟CE與中國帆船帆板運動協會的適航證,中國船級社已經通過圖審,以后生產的同型號船都可以獲得游艇證照合法航行。”該船為百分百的中國自主研發,擁有6項中國專利,下水后在中國的游艇圈子里得到好評如潮,剛面世便獲得2019海之藍中國游艇年度評選的國產創新船型獎,與最佳國產單體帆船獎雙獎項的殊榮,是一艘承載著中國文化自信的帆船?上媸啦痪帽阌錾弦咔,在眾多不確定因素下,老人不敢繼續冒險投資。
(插圖:“樂舫33.8”現代中式帆船獲雙獎項殊榮)
因疫情被困家里的鄺向榮沒有因此停下來,他埋頭編寫了一本圖文并茂的中式帆船駕駛培訓手冊,這可能是中國第一本了,因為中國從來沒有中式帆船駕駛方法的書本;他又設計了兩艘現代中式帆船,一艘是價格親民,可以放進集裝箱運輸的26英尺長帆船,適合統一級別比賽及私人休閑,目的是把中式帆船普及國內外,另外一艘是零碳排放而且可以不停站越洋環球的15米長鋁合金帆船,目的是走向世界的帆船外交,適合舉辦國際性中式帆船大賽,向世界弘揚中華航海文化,也同時宣揚碳中和的環保理念。
(插圖:鄺向榮設計可以不停站環球航行的零碳排現代中式帆船)
【親水旅游的點金石】
2021年鄺向榮應邀在博鰲旅游發展論壇上發表了一課演說,名為《中式帆船在旅游上的應用》,他給大家上了一堂激勵文化自信的課,還提供了一些實用的建議,他說:“帆船是港口的印記,因此世界上海洋強國的港口都有其特色的傳統帆船旅游,我們在宋、元、明三代曾經稱霸海洋好幾個世紀,應該用好傳統帆船打造中華海洋強國的IP。中式帆船在本國沒受重視,但在外國卻是一度美麗的旅游風景線,舉例如在泰國、越南甚至澳大利亞都有采用中式帆船的旅游項目,而且非常受旅客歡迎,我們作為中式帆船的鼻祖,卻完全沒有好好的開發這旅游資源,任由其滅絕浪費實屬可惜。”
中國人的親水文化實際上非常深厚,我們的詩畫中經常用舟船象征回歸自然,這正是城市繁囂生活人們心中向往的烏托邦,因此中式帆船旅游在湖面、水庫、江河及海面都有優勢,而且中式帆船本身就是一景,它可以活化水面達致畫龍點睛之效。此外,一些地方有豐富的海洋人文和歷史旅游資源,例如海上絲路、海戰遺跡、海盜故事、媽祖、疍家等都特別適合發展中式帆船旅游,尤其適用在漁民轉產轉業的鄉村振興項目。
(插圖:中式浪漫 - 鄺向榮的孤舟 趙程遠攝)
被問及中國哪個城市最適合發展中式帆船旅游時,鄺向榮毫不猶豫地說:“首選是昆明滇池,因為哪里是鄭和的故鄉,自古至今都有中式帆船,現在還有一群漁民采用風帆捕魚,但由于休漁期長,收入不太理想,他們正好是無需培訓便能立刻上崗的旅游帆船船長,而且用電動輔助動力的中式帆船是零碳排零污染,比現在湖面上運營的內燃機旅游船更環保。其他城市如珠海、深圳、三亞、陵水、泉州、陽江、舟山、寧波、盤錦、秦皇島、煙臺、威海、青島、日照、連云港、寧德、福州、廈門、莆田、溫州、汕頭、湛江、北海、武漢、杭州、無錫、蘇州、合肥等,各有其與中華舟船相關的歷史、文化、人文等豐富的旅游資源等待點石成金。”
(插圖:在昆明滇池采用風力捕魚的漁民 - 鄺向榮攝)
【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考古上證明海上絲路是阿拉伯人與中國人共同走出來的,”鄺向榮說:“八百年后的今天,阿拉伯人已經富甲一方,但他們沒有丟棄老祖宗的航海文化,每年舉辦多次的傳統Dhow帆船比賽都有百多艘船參加,同樣地荷蘭人每年都有傳統Skutsje平底帆船的節日比賽吸引游客,北歐維京人也不諱海盜的歷史,自豪地夸耀他們的傳統Drakkar龍頭木船,由此可見人家堅定的文化自信;回頭看中國這一方,我們曾經稱霸海洋的中式帆船已經頻臨滅絕邊緣,而且毫無惋惜與搶救的意圖,一手好牌,打得稀爛。” 歸根到底的原因是我們已經丟光了航海文化自信。經歷了明、清數百年的海禁后,中國在海洋上被西方超越,加上近代海戰的失敗,令國人的航海文化自信盡失,很多人都看不起自己的航海文化,也當然不會珍惜,導致崇洋媚外之風。
【文化自信復興】
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鄺向榮在2021年發起一個《中華航海文化自信復興工程》,呼吁采取對內教育、對外弘揚的方法堅定國人的航海文化自信。該工程涵蓋研學旅行、愛國教育、旅游產品、帆船聯賽、企業團建等多個能落地的項目,而且都具有經濟效益和巨大社會效益的。曾經在梅沙書院任教的鄺向榮老師說:“帆船對孩子理解STEAM課程非常有幫助,阿基米德原理、伯努利原理、滑輪組、天文、地理都與帆船有關,孩子在愉快的實踐中更容易學習,而且帆船能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及團隊的合作精神。此外,中式帆船特有的中華航海文化,更適用在海戰遺跡研學旅行的愛國教育、結合博物館的海上絲路課程等。”
(插圖:帆船是讓孩子在快樂中學習的最佳方法 - 鄺向榮攝)
中式親水文化比西方的水上運動豐富很多,因為中國文化里有很多源自舟船的做人哲理,例如百年修得同船渡、同舟共濟,都是非常適用于企業團建的內容;也有詩情畫意的浪漫場景,適用于打造旅游產品,例如在環境優美的平靜湖面上,在古箏音樂中泛舟,或者簡單的三五知己喝茶聊天。在現今年青人興起的漢服及國潮文化的大環境下,更有利于中華航海文化自信的復興。
(插圖:國潮裝飾的“順風相送”號 - 鄺向榮攝)
【總結】
中國在宋、元、明代曾經是全球首屈一指的海洋強國,我們在古帆船上的發明至今還廣泛地應用在現代船舶,可惜經歷了數百年的海禁,加上近代海戰的失敗,讓國民的航海文化自信盡失,可稱得上“中國第五大發明”的中式帆船文化沒被重視,手口相傳的木船文化面臨滅絕的邊緣。實際上中式帆船具有很豐富的經濟及社會效益,還能增加就業崗位,在中國人重回海洋,建設海洋強國,弘揚優秀中華文化,堅定文化自信等多方面都具有不容忽視的重大價值,但愿更多人能被鄺先生的執著感染,共同投入中華航海文化自信復興的行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