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送閱》說:史上著名酒局之“八仙長安酒會”
2022/3/22 14:29:35 來源:和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千古詩圣、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名《飲中八仙歌》,為千古名篇,可與千古詩仙李白的《將進酒》比肩。這首杜詩把不同階層的著名嗜酒者——“飲中八仙”描繪得姿態各異、活靈活現。千古詩圣、唐代大詩人杜甫有詩名《飲中八仙歌》,為千古名篇,可與千古詩仙李白的《將進酒》比肩。這首杜詩把不同階層的著名嗜酒者——“飲中八仙”描繪得姿態各異、活靈活現。美酒自古是文人的最佳伴侶,酒以文貴,文以酒名。古人云:“二士共談,必說妙法”。文人相會,飲酒助興,高談闊論,美妙之處在談而不在飲。市井商旅、鄉野村夫、強梁海盜這幫人,整天喝得酩酊大醉、爛醉如泥,只能稱作酒徒、酒鬼了,是不配稱作“酒仙”的。杜詩中的“飲中八仙”,分別是重臣、詩人賀知章、皇親、汝陽王李琎、左相李適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義者蘇晉、詩仙李白、書法家張旭、辯論高手焦遂等八人。
眾所周知,同樣是嗜酒者(酒人),自古而今稱呼卻大不相同,通常有酒神、酒仙、酒圣、酒徒和酒鬼五種之別:酒神,說的是酒量超高,且喝酒也有風度的高尚名人;酒仙,說的是愛好喝酒的哲人圣賢;酒圣,說的是遠古時期能喝酒的高人隱士;酒徒,說的是愛喝酒,且有幾分才華、憤世嫉俗的士大夫;酒鬼,說的是嗜酒如命,且酒品差,愛喝酒鬧事,喝酒誤正事的普通人或者小人。也有簡單一點的說法,即區分為酒仙、酒徒與酒鬼三種,個中不難看出褒、中、貶三層意思:稱人酒仙,意含贊頌;謂己酒仙,桀驁不馴。說人酒徒,略帶自嘲;自詡酒徒,近乎狂妄。叫人酒鬼,幾于罵人;自稱酒鬼,仿佛自艾。需要指出,酒徒是個中性詞,不算是貶義的說法。唐代文學家元結曾經為酒徒寫了一首頌歌,名《石魚湖上醉歌》:
石魚湖,似洞庭,夏水欲滿君山青。
山為樽,水為沼,酒徒歷歷坐洲島。
長風連日作大浪,不能廢人運酒舫。
我持長瓢坐巴丘,酌飲四坐以散愁。
本詩敘述的是詩人與其友屬在石魚湖上飲酒的事,以及作者的感慨。該詩反映了封建士大夫以酒為戲,借飲取樂的生活情趣。稱得上酒徒的人,往往不是奴才而是人才,雖不若酒仙之清之雅,亦不同于酒鬼之俗之混。
那么,杜詩中描寫的“飲中八仙”具體情形又是怎樣的呢?盛唐時期,社會氛圍寬松,文化氣息濃厚,但朝廷政治漸漸趨于平庸沒落,社會怨氣時有泛起,首都長安城的各種酒會盛行一時,參與者甚眾。這“飲中八仙”,都是當時的大名人,或同朝為官,或詩文相交,或意氣相投,且在長安城居住或逗留。他們是否有過齊聚一堂、高談闊論的酒局,史料并無明確記載。但名人們一向喜歡扎堆,酒逢知己,高談闊論,惺惺相惜。因此,后人猜測他們八人聚在酒局的可能性非常大。于是,便有了史上著名的“長安酒會”之典故。“長安酒會”是否真的存在過,其實不重要,重要的是后人們樂意相信有這樣一個酒局,來反映那個時代各階層頂尖名人對時事、對世俗的不屑一顧,以及懷才不遇、消極遁世、放蕩不羈的無奈之舉。歷史上,人們能發牢騷的朝代,都不算是最壞的朝代,徹底禁言的朝代才是。
杜甫《飲中八仙歌》一詩描述了當時長安市上“飲中八仙”的醉后之態。詩云: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世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詩中描述的,一仙是賀知章,越州永興(今浙江蕭山)人,官至秘書監。性格狂放不羈,自號“四明狂客”,又稱“秘書外監”。他在長安一見李白,便稱后者為“謫仙人”,解所佩金龜換酒痛飲。詩中這兩句寫道:賀知章醉后騎馬,搖搖晃晃,像乘船一樣。醉眼昏花,跌落井中,竟在井底睡著了。
二仙汝陽王李琎,是唐玄宗的侄子,“讓皇帝”(謚號)李憲的長子。詩中這三句寫道:李琎飲酒三斗以后才去覲見天子,路上碰到裝載酒曲的車,酒味引得他口水直流,為自己沒能封在水味如酒的酒泉郡而遺憾。酒泉郡,屬今甘肅酒泉縣。傳說郡城下有泉,味如酒,故名“酒泉”。
三仙清和縣公李適之,是唐太宗長子、恒山王李承乾的孫子。天寶元年(742年)八月拜為左丞相,天寶五年(746年)四月,為李林甫排擠罷相。詩中這三句寫道:李適之為每日之興起,不惜花費萬錢,飲酒如長鯨吞吸百川之水;又自稱舉杯豪飲,是為了擺脫政事,以便讓賢。
四仙崔宗之,吏部尚書崔日用之子,襲父封為齊國公,官至侍御史,也是李白的好朋友。詩中這三句寫道:崔宗之是一個瀟灑的美少年,舉杯飲酒時,常常傲視青天,俊美之姿有如玉樹臨風。
五仙蘇晉,開元年間進士,曾為戶部和吏部侍郎,他長齋信佛,卻嗜酒。詩中這兩句寫道:蘇晉雖在佛前齋戒吃素,飲起酒來常把佛門戒律忘得干干凈凈。
六仙李白,就是大名鼎鼎的“詩仙”了!缎绿茣·李白傳》載:李白應詔至長安,唐玄宗在金鑾殿召見他,并賜食,親為調羹,詔為供奉翰林。一次,玄宗在沉香亭召他寫配樂的詩,而他卻在長安酒肆喝得大醉。又,范傳正《李白新墓碑》載:玄宗泛舟白蓮地,召李白來寫文章,而這時李白已在翰林院喝醉了,玄宗就命高力士扶他上船來見。詩中這四句寫道:李白飲酒一斗,才情大發,立可賦詩百篇;他去長安街酒肆飲酒,常常醉眠于酒家。天子在湖池游宴,召他為詩作序,他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之仙”。
七仙張旭,吳縣人(屬今江蘇蘇州),唐代著名書法家,善草書,時人稱為“草圣”。據說張旭每當大醉,常呼叫奔走,索筆揮灑,甚至以頭濡墨而書。醒后自視手跡,以為神異,不可復得。因此故,世稱其為“張顛”。詩中這三句寫道:張旭飲酒三杯,即揮毫作書,寫出的書法格外傳神,時人稱為“草圣”。他不拘小節,幾杯酒下肚,狂放不羈,常常在王公貴戚面前脫帽露頂,揮筆疾書,有如神助,其書如云煙之瀉于紙張。
八仙焦遂,為布衣之士,一介平民,以嗜酒聞名,事跡不詳。詩中這兩句寫道:焦遂五杯酒下肚,方才精神振奮,開始在酒席上高談闊論,常常語驚四座。
本詩中,由于賀知章的輩分最高,故杜甫第一句寫的就是賀知章,然后按照官爵的大小,從大臣寫到普通百姓,將八人醉酒的姿態寫得淋漓盡致。詩圣筆下,愛喝酒的“八仙”是如此的豪邁與放浪不羈,這一方面,顯現出了盛唐時期文人雅士們樂觀豁達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也表達了這些各階層名人們厭倦政治、借酒消愁的復雜心情。正因為如此,“八仙長安酒會”,才被后世人評為史上“十大酒局”之魁首。
送閱(北京)酒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傳播酒文化,品鑒和推介淵源純正、可及性強、適合多層次消費者的優質、健康茅臺(600519)鎮醬香型美酒的企業機構,全心全意為有家國情懷、注重生活品質的正人君子,以及真正懂美酒的行家、酣客,提供物超所值的酒品和便捷暖心的服務。服務宗旨是:傳播酒文化,服務真君子!信條是:品質至上,誠不我欺;生意事小,失節事大。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