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會陳皮僑·商古道之:陳皮商道考略
2023/2/8 21:42:19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新會是一座有著近1800年歷史的南粵文化名城,是廣東歷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之一,有翰甲岡州的美譽。新會也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有海外僑胞、港澳臺鄉親近84萬人,廣泛分布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日,新會陳皮以983.75的品牌影響力指數,首次位居“2022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榜首。新會陳皮是廣東著名特產,是中國傳統道地藥材、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和廣東省及江門市立法保護等。新會是一座有著近1800年歷史的南粵文化名城,是廣東歷史上文風最鼎盛的地區之一,有翰甲岡州的美譽。新會也是全國著名的僑鄉,有海外僑胞、港澳臺鄉親近84萬人,廣泛分布在全球70多個國家和地區。據不完全統計,至今分布世界各地的新會岡州會館或同性質的同鄉會及宗親社團達50多個,分布于東南亞、美歐、澳新等地。
新會陳皮僑·商古道,即過去200年間新會陳皮陪伴五邑僑民走出國門,行至全球70余個國家與地區的遠洋之路,及七百余年間眾商賈通過水路和陸路,經港、澳、穗,將新會陳皮銷至全國各地及南洋、美洲等地的商道軌跡總稱。經初步整理發現,新會陳皮的流通范圍,較之“鄭和下西洋”時間、空間跨度更宏大、行程更漫長和遙遠,再現了新會陳皮千百年來的發展史,最終繪制成一幅波瀾壯闊的新會陳皮全球之旅。“新會陳皮僑·商古道”課題由粵陳堂新會陳皮文化研究中心首次提出,這一研究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
2022年6月,“新會陳皮僑·商古道”文化研究工作座談會在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召開,會議發布了首版“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總覽圖。國務院原參事、農業農村部原副部長劉堅通過視頻的形式向研究會的順利召開和相關研究成果的發布表示祝賀,“‘新會陳皮僑商古道’記錄了中華民族走向世界的足跡,在當今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更需要大家攜手同心,用科學、歷史的眼光研究新會陳皮,弘揚“僑商古道”和諧交流、互鑒互學的精神,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劉堅表示。中國商業聯合會中華老字號工作委員會副主任兼秘書長張建通過視頻形式參會,并發布新會陳皮僑·商古道課題研究成果。在交流研討環節,與會人員就新會陳皮僑·商古道人文歷史的挖掘與整理,以及保護好、發展好新會陳皮產業出謀獻策,并建議以“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為主題撰寫政協提案。
新會自古為嶺南的經濟與文化重鎮,商業繁榮。新會商人性格開放,樂于接受新事物,加之粵商吃苦耐勞的優良品質,通過自身不懈的努力,創造出獨特的南粵文明和粵商文化。
明代時,新會陳皮由新會葵扇出江行經廣州、港澳通過船運北上福建、浙江,新會陳皮在浙江借助長江流域及京杭大運河,繼續北上乃至蘇州、揚州、北京等地。明末清初,岡州會館在蘇州山塘街落成。此后,吳中名醫張璐、王子接、葉天士、薛雪等人的醫學著作里大量出現道地陳皮產自新會的記載,對新會陳皮在全國的影響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張璐撰寫于清康熙三十四(1695)年的《本經逢原》,是首部將“粵東(即:廣東,明末清初江南與京城等地稱廣東為‘粵東’)新會”明確為道地陳皮產地的醫學著作。清末民初,新會葵扇陳皮座商劉怡記、劉財興等在上海、蘇州設批發店,這些新會座商大戶不少是經幾代人的傳承,其中以劉怡記(最初叫劉全記)生意較大,是乾隆年間劉姓掌柜以一千量白銀創辦的新會土特產商號。
明末清初,新會陳皮向南,經澳門放洋出海,連接海上絲綢之路,包括更遙遠的東南亞、南亞,至當年的呂宋、安南、占城、真臘、暹羅、緬甸及美洲等地。被稱為“國寶”的史學家、教育家陳垣是新會人,清道光年間,陳垣祖輩販賣新會本地特色藥材起家,經營新會陳皮。最初在廣州越秀區天成路的閩漳會館舊址創辦陳信義藥材行,生意興隆,后在香港,新加坡等地開陳信義分號。1840年,海外第一家岡州會館在新加坡落成。今天的新加坡,依然有周姓新會籍僑民開辦的德信藥行經營新會陳皮。
川渝是新會陳皮向西發展的重要地區之一。清乾隆五(1740)年,由新會商人在重慶修建的“古岡(古岡,新會舊稱之一)棧”落成,新會商人往來川渝者日益增多,成為在渝“廣幫”商客的三大下榻處之一。三年后,由梁姓新會葵扇陳皮商牽頭創辦的粵慶祥就駐扎于此,至清末,粵慶祥成為廣幫中規模最大的山土藥材商行,年出貨量幾乎是其他廣幫的總和。“但愿天下人無病,何妨架上藥生塵”的藥行名對,據說就出自粵慶祥。清乾隆、嘉慶年間,新會黃姓葵扇、陳皮商在重慶、成都等地相繼開設德隆、悅隆、協隆、廣隆、華隆、均隆等9家“隆”字商號,清政府在大庾嶺(即:梅嶺)設置關卡,大批標有醒目“隆”字貨物頻繁途經此處,因“隆”與“龍”諧音,人稱“九龍入川”,雖因后人難守其業,至咸豐年間歇業,但“九龍入川”傳為美談,也是新會商業興盛的一個印記。
十九世紀中葉后,香港成為粵、渝等地貨物流通的中轉站。因在當年不平等條約下,洋貨和土貨稅收相去甚遠,如果從香港中轉,即可享受與洋貨相同的稅收待遇,因此清末時期,劉怡記、陳信義、粵慶祥等大藥商在香港設分號,將陳皮等山土廣藥經港轉運滬、渝等地。
清末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新會鄉土志》記載,新會陳皮為當時主要物產之一,民國元年(1912年)前后,會城有經營新會陳皮的專營店30間,它們集中于會城河以南賢洲街一帶(今岡州大道中原賢洲路段)。當時,新會陳皮被直接或經港澳轉運到廣州、上海、重慶3個主要市場,然后轉銷到全國各地。至此,遍布全國的“陳皮商道”業已呈現。
中國人民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文物保護基金會歷史文化專家委員會主任、粵陳堂新會陳皮文化研究中心榮譽顧問毛佩琦對“新會陳皮僑·商古道”研究總結指出:“陳皮為藥、膳、飲之佳品。常言說:一兩陳皮一兩金。《本草綱目》記載,陳皮‘今天下以廣中來者為勝’。早在700多年前的宋代,陳皮就遠銷南洋、美洲各地。清同治皇帝更是將陳皮欽點為宮廷貢品。隨著華僑的腳步和各地岡州會館的建立,新會陳皮跨海越洋,傳遍了世界70余個國家和地區。新會陳皮的特色指標,已被列入《中國藥典》成為‘廣陳皮’的代表。陳皮已經成為僑鄉新會享譽中華走向世界的耀眼明珠。”
藥食同源的特性,讓新會陳皮得以變身為價值更高、市場更廣的各類衍生產品,目前已經形成藥、食、茶、健、文旅等100多個品種的系列產品。新會陳皮問鼎“2022中國區域農業產業品牌影響力指數TOP100”,足見新會陳皮區域農業產業品牌持續做大做強的強勁勢頭。一直以來,新會區著重新會陳皮品牌打造,潛心做好“一塊皮”,積極弘揚陳皮文化,把做大做強陳皮產業作為鄉村振興、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新會陳皮產業發展質量和品牌效應不斷提升,影響力也逐漸從地方走向全國乃至國際市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告別私域運營煩惱!小慧AI三大新功能上線:AI側邊欄+數字員工+文案助手,效率飆升300%+
- “找回”失落文明、化身“古蜀祭司”……“AI+”賦能文博游奇妙體驗升級
- 重溯長征精神,盡展硬核實力——“愛瑪行萬里 京球助長征”活動圓滿收官
- 工信部:1—4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
- 一系列政策發力顯效 輕工業經濟運行延續穩中有進態勢
- 旅游列車加密開行 激活文旅消費潛能
- 新航道西安學校:深耕本地,托舉學子的留學夢想
- 重塑數字創作邊界,青瞳視覺聯合索尼中國研究院推出 CMVolcap 三維重建系統
- 教育部實施“宏志助航計劃” 專場招聘提供崗位110多萬個
- 今年前5個月鋼鐵行業運行總體平穩向好 鋼材消費結構正經歷深刻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