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數字化轉型下的供應鏈金融:chatGPT能為行業帶來哪些突破
2023/5/30 20:11: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供應鏈數字化方興未艾。基于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綜合應用,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疾步前行,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產業鏈的數字化聯結和高效協同,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隨著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供應鏈數字化方興未艾。基于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綜合應用,供應鏈金融數字化疾步前行,如何利用數字化技術促進產業鏈的數字化聯結和高效協同,助力中小微企業發展,更好服務實體經濟,是亟待解決的難題。5月26日,“信科下午茶”主題沙龍活動在深圳順利舉辦。與會嘉賓包括微眾信科CEO耿心偉、中金云創副總裁申策、上海銀行深圳分行互聯網業務部總經理程煒華、海平供應鏈創始人李海平、聯易融副總裁沈旸、亞洲保理副總裁柳方、京東科技企業金融業務部總監馮邁。
在活動現場,嘉賓們認為,非常期待未來幾年新技術的發展將對供應鏈金融帶來的無限想象,數字化在供應鏈金融領域依然是一個非常熱門和長期的話題;供應鏈金融的可持續發展,不僅有賴于技術進步和機制完善,還包含行業生態內各參與者能夠履行社會責任,而這也絕不僅是靠一兩家企業能夠完成的,需要大家站在促進行業發展的角度來共同建設。
供應鏈金融數字化:一場科技“大考”
數字化時代,如何從行業出發,建設更行之有效的供應鏈金融基礎設施成為金融和供應鏈實業界關注的焦點。
柳方從商業保理行業的角度出發,介紹了這十年來商業保理行業內所做的供應鏈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演進——從賬戶監管解決了商業保理回款封閉的問題,到ECDS(電票)解決了信息不對稱問題,到《民法典》的實施解決了“善意第三人”問題,再到標準的制定,以及信保合作解決信用覆蓋問題,還包括風控的精細化解決貿易真實性問題等等。
沈旸從A(人工智能)B(區塊鏈)C(云計算)D(大數據)技術應用層面分別闡釋了這些基礎設施的作用,通過AI的方式讓數據結構標準化,降低運營成本;通過區塊鏈做交易驗證;通過云上生態鏈發揮杠桿作用;通過大數據及相關技術建模、同時確保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目的都是通過技術架構最終降低運營成本,讓產業內各參與者有利可圖。
回歸到供應鏈,申策認為,“應收賬款的邏輯在沒有數字化之前,它實際上只是核心企業和它的一級供應商之間的關系,沒辦法穿透”,“數字化讓實現‘看得清、管得住、賣得掉’這三件事的能力顯著提升”。
馮邁介紹,京東在去年把供應鏈金融科技平臺定位為整個金融集團的重要戰略之一,成立了供應鏈金融平臺相關部門,從科技系統或者平臺方方面探索前沿技術和創新,并且發布了“雙十模型”。
目前供應鏈金融數字化主要供給主體各自資源稟賦優勢不同:金融機構資金與產品豐富,核心企業了解用戶與產業,第三方科技公司專注科技與產品,供應鏈服務商掌握貿易關系。誠然,科技成為上下游企業的連接器。
“供應鏈金融的神圖”如何落地?
隨著越來越多的市場主體參與到國內的數字供應鏈金融體系中來,整個行業生態也漸趨多樣性和復雜化,市場不同主體的模式開始分化,但整個市場似乎沒有一個全景化的生態圖譜能夠展現出產業、科技和金融等各類主體之間彼此不同的定位、業務關系以及商業模式。從行業的角度看,這份圖譜的意義在于,幫助中國供應鏈金融的廣大參與者透析生態結構、借鑒精選案例實踐,把握方向趨勢。
李海平,被申策稱之為畫出了“供應鏈金融的神圖”,自2017年起借鑒互聯網運營經驗和調研區域特色企業及產業集群,不斷迭代形成鏈接線上和線下的產業圖譜。“它可能是一個趨勢,接下來我們認為圖譜的落地方式是國資牽頭,然后搭建供應鏈平臺,混合所有制企業、供應鏈科技、供應鏈金融科技,包括一些供應鏈平臺的運營多方融合起來”。
馮邁分享,京東在新能源行業業務上的實例,通過利用現有資源,接觸到更廣維度信息面的行業,去調研這個行業,從而了解上下游的深層需求,到創模式、建運營、搭系統的做法,即是產業圖譜的一種落地。
這要靠對整個產業鏈的貫通,申策歸納道:“整個產業鏈從上游到下游各個產業貫通,再去看某一部分,我的核心能力在哪里?我能給它提供什么樣的服務?橫向縱向如何貫通?當中有很多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地方”。
“真正要把產業圖譜做好還是要從供應鏈金融著手”,包括從反向思維開始落地,沈旸創新提出,“可能一開始需要一些補貼的方式,去描述出產業圖譜,真正產業突破出來了,以后再想供應鏈金融怎么做,我這個錢怎么賺”。
能夠看到的是,在推行供應鏈金融活動過程中,各供應鏈金融利益相關方/參與主體的角色和結構關系,以及它們與制度和技術環境的關系構成了供應鏈金融生態。供應鏈金融是“應產業發展需求”而生,產業圖譜只有服務于生態圈的繁榮與發展,提升供應鏈整體競爭力,才能真正落地。
供應鏈金融是普惠金融的最好場景
供應鏈金融以核心企業為依托,以真實貿易背景為前提,重點關注圍繞在核心企業上下游的中小企業融資訴求,能夠應對中小企業業務穩定性不足和財務信息不規范等問題,可以說,普惠金融與供應鏈金融是密不可分的。
耿心偉認為供應鏈金融和普惠金融有很多淵源,主要表現在四方面:第一,供應鏈金融的目標是想要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第二,供應鏈上的中小企業更需要供應鏈金融;第三,供應鏈金融是兩頭出發的業務,一頭是核心企業,另一頭是供應鏈上的小微企業,一切融資都可以是供應鏈金融;第四,能夠聯通交易數字化→數字信用化→信用資產化→資產證券化。
從銀行的角度來說,程煒華覺得,供應鏈金融與普惠金融的結合,既是政策導向,也是核心企業和供應鏈上中小微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必需,更是銀行方的最優解。近年來隨著金融科技的發展,風險管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同時,在有限信用的情況下,也恰恰是發揮供應鏈金融價值的時候。
與傳統認知不同,柳方深刻發問,“小微企業有信用嗎?這其實是一個挺痛苦的事情。我們可以分析小微企業所處的行業、企業的管理能力、現金流等等,但是對于企業主是很難分析到的,而企業主對小微企業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柳方坦言,“我們放過款的近千家企業,很遺憾到現在還活著的就不到300家,就是1/3都不到”。對此,耿心偉更在乎如何選擇好的客群,“選擇比努力更重要”,能夠通過“主體信用+交易信用,專家決策+量化驅動”找到這“300”家“三好生(好人、好公司、好業務)”。
沈旸覺得,“未來小微企業是可以做得更好的,除了主業,相當于小微其他的東西都可以外包,也沒必要雇那么多人,拉長長板,將最能發揮作用的方面發揮出來就可以了”。
近年來,供應鏈金融在促進普惠金融發展方面日益受到重視,政策層面多次強調,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業務,支持供應鏈企業融資。除了科技在用最快的速度幫助普惠金融擴容,助力金融機構觸達更廣泛的普惠金融客戶,行業內也一致呼吁“不要做損害供應鏈的事情”,從而通過供應鏈來真正實現穿透式的金融服務,服務更多的產業鏈生態和生態中的中小微企業。
chatGPT等新技術能為行業帶來哪些突破?
在一個可想像的供應鏈上,chatGPT可以為制造商提供生產計劃方面的支持,可以分析訂單、庫存和生產能力等數據,以優化生產計劃,并確保生產線的流暢運轉;一個家電制造商可以使用chatGPT來預測下一季度銷售的產品類型和數量,并相應地調整生產計劃,這可以幫助企業更好地管理庫存和供應鏈,避免庫存積壓或短缺現象……
沈旸表示,“GPT等新技術帶來的影響有好有壞,好的方面是GPT不僅懂數據而且懂語言,能夠在供應鏈金融這類非標場景下,降低溝通成本,快速將非結構化數據撮合成結果”,而硬幣的另一面,“AI出來以后,偽造成本變得非常低,數字化線上化之后,都是能夠騙人的”,但仍應對未來抱有期待,“未來好多事情都可以做了,我個人覺得未來尤其是在國內金融行業會強調私有云,以及私有云和公有云之間的結合”。
耿心偉闡釋了對于數字化風控的理解。“第一,我認為一定要把專家決策的方式和量化驅動的模型緊密結合;第二,不僅要看主體,也要看交易;第三,一定要融入產業平臺和規則;第四,智能融顧一定是未來的方向”。
柳方坦言,“現在很多金融機構或者說保理公司,喜歡做簡單的事,就是如果核心企業確權了,然后其他東西我都不看了,我們更多的是做有些土的事兒”,“我覺得隨著數字化風控的發展,會帶來狂風暴雨式的變化,好的方面特別好,風險也特別高”。
馮邁分享,“我們一直也在探索數字化風控,包括動產質押的產品,基于對一些品類比如3C數碼家電,酒類,糧油,做一些隨借隨還動態抵押類的產品等等”,“基于一些其他數據,增強對主體信用的評估,最終給出一個相對準確的授信”。
新技術能為行業發展帶來什么,這其實是一個普遍問題,首先得意識到科技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向前發展的,無論我們控制與否,它都會向前奔走。要做的事情是去理解它,積極學習它的原理和使用方法,了解它的優勢和局限,再去思考如何和它配合并運用到實務中。
融資性貿易——供應鏈公司頭上的“達摩克里斯之劍”
融資性貿易,這五個字,就像達摩克里斯之劍一樣,懸在供應鏈公司的頭上。
申策分享道,“融資性貿易有蠻多定義的,一是虛增貿易背景,二是人為增加交易環節,所有的交易環節和貨權等完全由另外一方控制”,行業內,大家對融資性貿易有不同的看法,“主流的看法是兩類,一類是貿易本身就有融資的行為,另一類是融資性貿易會帶來各種各樣不好的影響”。
“目前來說,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界定能讓人一眼看出來是否融資性貿易”,李海平表示,“但我覺得,真正能夠來界定是不是融資性貿易,主要是兩個東西,第一個是供需,就是比較深層次原因,到底你在買你在賣,你有沒有這個需求?上游能不能給你供?因為如果說我是融資性貿易的話,我其實沒這個貨物的需求的,我就是給你貸款的,給你借貸的,他沒這個需求;第二個是動因,就是你參加了這個貿易,你的動因是什么”。
最近,“三個辦法一個規定”的出臺,最根本的要求還是讓金融回歸本源,基于真實的貿易背景。耿心偉認為,“貿易背景的真實性核準,才是我們做好供應鏈金融最關鍵的地方;基于真實貿易背景之上,做出來的東西才會既長久也能風險可控”。
數字經濟時代,社會和商業形態都在經歷數字化轉型,推動著社會均衡普惠發展,數字化社會需要與之相適應的數字化金融服務體系,也推動著我國供應鏈金融生態走向4.0智能化時代,業務模式趨向去中心、實時、定制、小額,產品和解決方案則以數據為底層支撐,借助于各類綜合技術手段,實現供應鏈和營銷鏈全程信息集成共享,進而提升服務能力和效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國企向新力 濰柴雷沃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翅膀”
- “源網荷儲智”轉動零碳園區!固德威賦能打造國內首個重卡風光儲充一體化標桿
- 君樂寶連續三年榮膺“中國卓越管理公司(BMC)”權威認證
- 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啟動
- 人工智能技術為轉型按下“加速鍵” 鋼鐵產業正變得更“綠色”、更“聰明”
- 學習不“將就”,健康要“講究”:趕考小狀元森林氧吧5.0AI重慶旗艦店盛大啟幕!
- 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彌勒華融印象葡萄烈酒項目投產揭牌
- 告別私域運營煩惱!小慧AI三大新功能上線:AI側邊欄+數字員工+文案助手,效率飆升300%+
- 京東超市“逢9必拍”升級 跨世紀年份酒1元起拍 引領酒類消費新潮
- 中國國際會議會展中心模塊化解決方案的技術經濟分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