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懂了南京也就讀懂了華夏 《南京六千年》新書出版
2023/8/19 12:27:21 來源:搜狐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讀懂了南京也就讀懂了華夏,《南京六千年》一書由華文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城市傳記,卻將歷史的縱深拉進了6000年的時光。這是一部融合了鮮明學術觀點的著作,卻絲毫沒有學術著作的板正枯燥,相反,這更像一部散文,把城市的前世、今生,寓言與倒影都在歷史每一處推進的節點講述得栩栩如生。本報訊 (記者 劉勇 徐向陽)讀懂了南京也就讀懂了華夏,《南京六千年》一書由華文出版社出版。這是一本城市傳記,卻將歷史的縱深拉進了6000年的時光。這是一部融合了鮮明學術觀點的著作,卻絲毫沒有學術著作的板正枯燥,相反,這更像一部散文,把城市的前世、今生,寓言與倒影都在歷史每一處推進的節點講述得栩栩如生。該書以歷史散文的筆法,從最早出現在南京的人類活動遺跡講起,細膩地描繪了南京這座城市的歷史變遷,完整地梳理了當代南京城的發展脈絡。作者文心(本名王冠)在談及該書創作動機時說:“作為一種集體記憶,南京在這方面的厚重無城可及。我試圖在這些記憶里,通過一座城市理解真正的中國。在我看來,解讀南京,就是解讀中國;理解南京,就是理解中華文明精髓。”
作為藝術文獻學博士、文化學者、南京傳媒學院副教授,文心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情有獨鐘,曾出版《問心之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本體與重建》等專著,主編《天下閱讀》《民國教育系列》《中國神話》等叢書。
延伸閱讀:文心:南京六千年,半部中國史
這本書終于出版了。
三年時光,塵埃落定。
作為一個安徽孩子,這個與我家鄉一河之隔的城市就像是某種精神的火花,曾經點亮我兒時關于人與城市之間的無窮想象,但我從未想過,有一天我會給它立傳。
這是一樁多么冒險的事呵,我既不是南京城市史專家,也未曾側身文壇,而無數的名篇、名家、名作堆在眼前,我如何下筆?
這個冒險的開始純粹是個巧合,我一個朋友認識華文出版社的一位編輯,這位編輯正好在策劃城市傳記系列選題的圖書,可能隨口問了下我這位朋友,你認識能寫南京的人么,我這個朋友天生熱情,立刻攬了下來,然后找到我。在吃了一盤精致的點心之后,他說:我覺得你能。(ps:這盤點心是我買單的)
那一年,我博士尚未畢業,人生很是混沌,幾乎就是個混子。
可是我熱愛文字,我一直相信有一天,我會從塵垢秕糠的俗世里走回文字的世界。
整整三年,這本書的責編楊艷麗老師和朋友王彬一遍遍告訴我,他們想要什么樣的城市傳記;整整三年,16萬字筆記,五易其稿,一遍遍推翻重來,一次次自我懷疑,我到底為什么要寫這本書,僅僅是為了許人一諾?
院子里芭蕉綠了又敗,敗了又綠……在無數紙堆里,我漸漸感受到一種強烈的追問,我們到底為什么要去找尋一個城市的歷史?
難道僅僅為了讓人們知道這個城市在歷史的編年里哪一年發生了什么事?弄清楚這個城市的某個街道名字的由來,或者八卦下為什么沒有一只鴨子能逃過南京人的飯桌?那不需要我呀,你可以在任何一本關于城市的詳細履歷、百科全書或者旅行手冊中找到答案,我應該找尋的,是我們每一個普通人對腳下這片土地的共鳴。
在梳理南京歷史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不僅僅是一段地域歷史,而是我們何以為華夏?何以凝聚,何以生長,何以被摧毀,又何以重生的過程。
這個城市從無名的高地到被納入華夏的框架,再到擔當起可以成為天下之中的凝聚力,它讓我們清晰的看到中國的本質其實是一種文化的認同,幾千年來,中國的疆域版圖變化巨大,但這種文化認同的向心力讓古老的中國總顯示出一股非凡的恢復力。盡管它曾被狠狠擊潰,曾流離失所,曾四分五裂,然而只要有一個城市擔當起可以成為天下之中的凝聚力,它就可以重建。所以,這不僅僅是南京的六千年,這是我們何以為華夏的六千年。
很多人覺得對城市并不那么重要的人物,比如劉濞、李忠,我覺得挺重要的,劉濞為以后的中國留下了一個有著經濟想象力的江南,李忠讓這片土地從內里成為了中國。很多人覺得跟南京沒有直接關系的人,我覺得關系挺大,比如泰伯仲雍,比如嬴政、劉徹……
一遍遍書寫,一遍遍回望,一遍遍找尋,我似乎終于觸摸到了城市本身,2022年冬,我寫完最后一個字,交稿。
文心供圖
我知道這本書還有很多遺憾,希望讀者朋友們能不因這些遺憾而錯過。也懇請讀者朋友們指出書中訛誤之處,以便加印時可以修正過來,給出一版更好的城市傳記。
能完成這部作品,我覺得這是我自己的一次回歸,回歸自己生命的渴望。
有一度,我覺得這本書可能不會出版了,感覺特別難受,于是一個人開車回老家墓地看已經故去的爺爺奶奶和外婆。那天墓園里,太陽很烈,刺得幾乎睜不開眼,我坐在他們墓碑前和他們說話,說著說著就在陽光下釋然了,我渴望書寫,我已經在書寫了,又有何憾?如果因為不能出版就覺得這個渴望失敗了,就不再書寫了,那才是應當難過,應當以之為恥的。
從墓園回南京路上,特別輕松。
甚至我覺得是自那一刻起,我的生命與從前不太一樣了。我通過這本書尋找南京的歷史,找尋我們對腳下這片的土地的理解與共鳴,而這本書也幫助我找回了自己。
所以,感謝《南京六千年》在這三年里帶給我的一切。
《南京六千年》
文心 著
華文出版社 出版
試讀章節:消失的地標
老人們坐在朝天宮朱紅色的宮墻下一邊摩挲著古物,一邊交換對城市的看法。
陳年的記憶如同海綿里最后的水,擠成支離破碎的片段。六百年過去了,人們居然還在談論那個把自己托付給這座城市的明朝皇帝。
城市里到處是他的痕跡,連綿如山脈的城墻每一塊城磚都記錄著對他的服從。哪怕他的宮殿早已蕩然無存,殘存的厚石礎與大石礅依舊在提醒人們這里曾是一個龐大帝國的絕對中心。
現在,他曾為之定名的皇家道觀朝天宮成了人們咀嚼關于他傳說的最好地方。
寶相莊嚴的紅色宮墻在城市漸漸擠軋過來的建筑圍裹中,拔地而起,帶著一股凜然而又尊貴的氣息,宮墻下一彎半月形的泮池水常年渾濁,許多的夾竹桃在欄桿間隙里探出它們的花瓣,蟲子在花壇里繁衍它們的孩子,老人們聚在一起講話,既喧鬧也沉默。
這是南京城為數不多的,屬于老南京人的尋根之地,原先像老榕樹根一樣街巷交織的城南已改建成復古商業街,新街口則在車流與商場的合圍中擁抱資本。唯有朝天宮,每一個陽光不錯的下午,你都會遇見圍聚在這里嚼古論今的南京老人。
他們每一個人的屁股都可能在幼年時滑過朝天宮院子里的青石板階,以至于這兩條六百歲的青石階,因為接納過無數頑童的翻滾而留下了兩道深深的屁股溝印。
但這里并不能算是城市最重要的地標,真正能稱的上地標,歷史上深刻影響過這座城市乃至世界的建筑,有形的部分似乎都已消失,比如六朝的宮室、大明的皇宮、琉璃的寶塔……令人稱奇的是,即便已經消失,那些建筑似乎仍然影響著這座城市。
……
即便后來,街上的行人已經換上了長衫與旗袍,英國人法雷斯還能輕輕松松從這廢墟里挖走七塊石刻和三對石獅給自家飯店做裝飾。如果我們足夠耐心,還能從今天城內存留的民國建筑中找到來自這皇城的精美石雕。
它就像是這個城市本身,這個城市最獨特的氣質與吸引力根本不在于地表上還存留了什么,而在于它曾經是什么。
只要這里是南京,哪怕成為廢墟,也還會再次偉大。
(摘自《南京六千年·序章》,作者文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源網荷儲智”轉動零碳園區!固德威賦能打造國內首個重卡風光儲充一體化標桿
- 國企向新力 濰柴雷沃為鄉村振興插上“智慧翅膀”
- 2025年高校畢業生等青年就業服務攻堅行動啟動
- 君樂寶連續三年榮膺“中國卓越管理公司(BMC)”權威認證
- 人工智能技術為轉型按下“加速鍵” 鋼鐵產業正變得更“綠色”、更“聰明”
- 學習不“將就”,健康要“講究”:趕考小狀元森林氧吧5.0AI重慶旗艦店盛大啟幕!
- 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彌勒華融印象葡萄烈酒項目投產揭牌
- 京東超市“逢9必拍”升級 跨世紀年份酒1元起拍 引領酒類消費新潮
- 中國國際會議會展中心模塊化解決方案的技術經濟分析報告
- “影視+文旅”帶動“劇中同款”銷量增長 主題IP游成文旅消費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