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漢印篆刻臨摹課程的思政融入
2023/12/22 12:17:47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中國文字的誕生是古人通過描摹自然物象,落筆而成,反映的是中國古人對自然萬物特點的提煉、抽象和總結。秦漢印篆刻臨摹課程的思政融入
青島黃海學院設計與美術學院 杜林
一、實施背景
(一)課程介紹:
《秦漢印臨摹》是書法學專業必修課程,通過對秦漢印的學習可以為其他書體不同材質或不同載體的文字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本課程學習,能夠幫助同學們理解秦漢印的結構、線質等篆刻技法的基本概念,進一步進行藝術實踐。該課程主要任務是培養同學們理解秦漢印結構對空間把握以及線條質感等專業能力。
中國文字的誕生是古人通過描摹自然物象,落筆而成,反映的是中國古人對自然萬物特點的提煉、抽象和總結。本課程以篆刻藝術美感為切入點,讓學生了解中國漢字蘊含的中國式思維,產生對中國文字的自豪感,從而達到課程思政設計。同時,以漢字的藝術美為成果評價,從而將課程思政貫穿課程始終。一、繪畫專業油畫創作課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意義
1、洞悉篆刻書法藝術創作的文化價值
秦漢印臨摹是書法學專業的重要必修課程,對于培養學生書法篆刻的創作思維和實踐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在該課程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在篆刻臨摹與創作、創作釋文的解讀、印章的作用和藝術手法的表達是極為關鍵的 也是有效探索作品深刻的內涵和社會價值,是教學過程中需要關注的核心。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始終從中華民族最深沉精神追求的深度看待優秀傳統文化,從國家戰略資源的高度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從推動中華民族現代化進程的角度創新發展優秀傳統文化,使之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性力量。認真學習和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論述,對這門課程的開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以漢字為載體,于方寸之間融萬千氣象的篆刻藝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印宗秦漢”的藝術主張是由元代吾丘衍和趙孟頫首先倡導的。作為初學篆刻的學生當以秦漢印章為主要取法學習的對象,其中尤應以漢印為重。漢印繼承了秦代建立起來的印章制度,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發展和完善,其傳世印章數量繁多,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技藝精湛,奠定了璽印“盛于漢”歷史地位,可以說漢代是古代實用印章的鼎盛時期。較之古璽與秦印,漢印顯現出方正、平實、古樸、渾厚、博大的整體風貌,這種風貌不僅與中華民族的崇高審美理想相契合,同時樹立了后世篆刻藝術的審美典范。然而在教學中許多同學文字根基認識不夠,對篆刻文化更是模糊不清,認為書法只是單純的寫字,而恰恰課程學習首先應明確“篆”與“刻”關系,篆刻是高度提煉的字法的表現形式。“篆刻”這兩個字,從字面上看,很顯然是先“篆”后“刻”,也就是說字法決定了刻法,刻法是為字法服務的。
在此基礎上,通過對秦漢印的形式分析使學生對秦漢印章的藝術風貌建立起基本認知的同時,著重培養學生的結構意識與漢字造型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臨摹與創作相結合,理性與感性相結合,并且期望能以優良學習方法為支撐,使學生保持對自己專業高度真誠的學習態度,能認真對待自己每一件作品的每一個環節。
2、網絡迅速發展下篆刻的推廣與應用
作為社會人群,要把篆刻作品運用到哪里去,還需要達成社會共識,共識的內容是多方面的,關鍵是要提升全社會的文藝素養。現在許多人不知道篆刻為何物,連篆字都認不得是不爭的事實。我們當前的工作,不是等待篆刻在全社會火起來,作為專業團體和媒介,一方面對內要強化運作,壯大隊伍、提升水平;另一方面對外要擴大宣傳,讓全社會對篆刻有比較淺顯的認知,以此推進,逐步改變篆刻的存在狀態。這個過程,我們需要一個漫長的等待。
(二)課程目標:
目標1:以漢字為載體,于方寸之間融萬千氣象的篆刻藝術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并了解秦漢印的基本特征,秦漢印的線方向、外形方向、搭筆方法、章法特點。
目標2:臨摹秦漢印作品,作品中能體現秦漢印作品的線條美、結構美和氣韻美。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篆刻即是文字學又是一門藝術學,兩者皆為傳播好中華美育獨具一格。
目標3:運用所學的觀察方法,對歷代篆刻經典具有較準確的綜合表達能力,同時學會運用篆刻術語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讓學生理解篆刻是優秀傳統文化其中一個重要部分,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三)教學模式:
本課程從課程基本建設、教學模式構建體系和課程預期效果評價等方面進行深入探索與研究。采用案例教學的模式進行教學,其主要目的在于通過對經典案例的賞析,能夠更好地推動課程教學改革,提高學生自我學習與自主專業拓展能力,滿足新學科建設背景下多元化發展的需求。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推進教學的發展與進步。
二、篆刻臨摹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篆刻臨摹審美認知:
通過批改學生的日常作業及創作中不難看出,大多數學生對篆刻從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上兩者相互分離,審美太差,不知如何欣賞印譜當中得藝術表現手法,很難運用到篆刻創作之中,畫面過于呆板,缺少靈動性。
(二)缺乏書寫性:
從開始篆刻就認識到書寫的重要性,并把它視為一種傳統。如何將這個傳統去表達,也是我十分關注的問題。我們常講篆刻線質的問題,實際上就是強調“一筆書”——不管分幾次來刻,刻出的線條讓人感覺具備一種完整性,即線的完整性。
(三)細節處理不到位:
學生這些作品從表面上看非常打眼,很刺激,但是細看就還是覺得里邊缺少一種東西,缺少“團成一氣”或者說是“韻味”,整體的氣息是斷裂的。我想,一個好的篆刻家不僅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很強,尤其對書寫的認識達到一定高度,才能夠刻出好印章。
(四)圖文關系處理不到位:
這是老生常談的錯誤了,就算是常刻的人,有時候也會出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發生,多出現在不上稿,直接刻的時候。由于創作的意興正濃,直接刻的時候,忽視了正反,全心投入在了創作過程中。而初學者容易犯這個毛病,是在水印上石的時候,很正經的查字,然后將資料上的反寫字直接摹寫上去了。
三、對策建議
(一)篆刻課程審美認知問題:
對優秀作品進行分析,賞析其風格的特點與創新處,并找尋自身喜愛的元素,提煉可取之處,融入自身想法與概念,多觀察生活,多嘗試不同技法與表現手法,將個人情感通過篆刻作品進行表達與傳遞。
(二)針對缺乏書寫性問題:
它的筋骨在里邊統攝著印章的每一個字,整個印章是一個“團”得非常緊密的完整體系。這是我在篆刻里邊一直在做的嘗試和努力的方向,我認為篆刻不應僅是單純的“刻”,將“書寫性”作為篆刻創作的一個很重要的內容。
(三)針對細節處理不到位問題:
建議學生在創作時多注重細節的表現,從學習角度來說,有字典可查,可能不會寫字也能從圖式上來講道理。我們可以看圖案樣式,看空間布局與結構安排,文字穿插等
(四)圖文關系處理不到位:
對于這個問題建議學生多多寫寫印稿就好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