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長三角制造"轉型 中國制造業結構升級
2009/12/8 12:11:5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長三角制造"轉型 中國制造業結構升級近一兩年,長江三角洲地區的制造業正加快結構升級步伐,并明顯有向重型化轉型的趨勢。而新中國成立后斥巨資打造的第一個制造業基地東三省也開始了深層調整。
最近在江南和東北采訪,強烈感受到長三角和東三省制造業的巨大差異,“長三角制造”與“東北重化工”在產業鏈上能否最終實現對接,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中國制造”的未來。
兩個制造業基地間的三大變數
在“長三角制造”結構升級的過程中,大型成套設備、數控機床和工業基礎原材料,正晝夜不停地從境外運往長江三角洲。投資數十億元乃至上百億元的鋼鐵、工程機械、化工等重化工項目開始現身長三角。由此,我國制造業格局面臨三大變數:
一是“長三角制造”轉型不成功,長期陷于加工制造的初級層面,以價格低廉的勞動力換取微薄的加工費,成為國際制造業分工中的“加工車間”;
二是“長三角制造”付出巨量投資,在裝備工業和基礎原材料工業領域另起爐灶,新建一整套現代制造業體系,而東北老工業基地面對“長三角”新興重化工業的競爭,進一步趨向沉淪;
三是東三省重工業通過技術創新、技術改造和市場化改造,承接國際重化工產業轉移,加快實現現代化,重新成為我國現代制造業的支撐力量,最終與珠三角、長三角形成優勢互補的局面。
長三角與東三省能否成功實現對接?“長三角制造”能否激活“東北重化工”?將決定我國現代制造業新格局的形成。
誰來強壯長三角的“軟肋”
統計表明,長江三角洲地區目前創造了全國25%%的工業增加值。同時,長三角已經是國際資本在我國的最大棲息地。其基礎主要依托國外裝備和技術。專家認為,這是“長三角制造”的一根“軟肋”。
無錫第一棉紡廠是全國棉紡企業的一艘旗艦,是國際名牌服裝生產廠的首選供貨商之一。支撐無錫一棉國際競爭力的一個重要因素,是這家企業擁有清一色的世界一流的進口無梭織機。
無錫紡織工業的狀況是“長三角制造”的一個縮影。在江蘇吳江市調查發現,吳江經濟開發區目前已經形成年產500萬臺彩色液晶顯示器、300萬臺掃描儀、300萬臺筆記本電腦、1500萬部手機、100萬臺數碼相機等電子產品的生產能力,但400多家生產企業中的93%是外資和臺資企業。吳江經濟開發區副主任吳仲健不無憂慮地說:“盡管產業已成規模,但現在的產業并沒有根基。”
業內人士認為,這些外來工業一旦出現成本增高、盈利下降的情況,就會馬上成批、成 建制遷移到能夠繼續帶來高額利潤的地區。
誰來強壯長三角的“軟肋”?是國際市場、國外資本還是東三省,這是一個令經濟界人士十分關注的問題。
振興“中國制造”需要區域對接
不論是長三角、珠三角,還是國際產業資本,從來都沒有忽視東北重工業的巨大存在和潛能。因體制不適而沉睡多年的東北重化工業巨額資產,始終吸引著國內外產業界的目光。
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的提出,在國內外引起的巨大反響超出了許多人的預期。剛剛從國外招商歸來的遼寧省外經貿廳廳長陳曉琨說,他所接觸的美國、日本以及臺灣地區企業界、中介組織等方面人士,對遼寧的石油化工、動力設備、造船、機床等重大裝備制造業及政府相關政策,表現出“與眾不同的興趣”。走進鞍山市經濟委員會主任呂金秋的辦公室,一批為收購鞍山一家國有企業而來的浙江客人正準備離開。呂金秋介紹,洽談并購國企的南方投資商令他應接不暇。
“東北集中了數量眾多的巨人企業,非一般民資和外資所能消化得了。”遼寧省一位政府工作人員認為,振興東北沒有國際資本巨頭和長三角巨額民資的參與肯定不行。
當前,東北國企出現的兩個重大變化也對國內外投資者顯現出巨大吸引力。據呂金秋介紹,國企職工大部分與企業解除了傳統勞動關系,市場化用工機制已經形成;各大商業銀行正在積極運作核銷國有企業呆壞賬。冗員、債務,這兩大長期困擾東北國有企業的沉重包袱開始被卸掉。
面向全球市場、已經形成產業集群的“長三角制造”為東北重化工業提供的巨大市場需求開始顯現。今年以來,江蘇企業購買大連機床的總量成倍上升,無錫市已經成為大連機床廠最大的銷售地。
業內人士指出,東北制造業必須抓住這一商機,通過國有、民資、外資的相互融合,重塑東北重型制造業競爭力,實現與“長三角制造”的對接。這也是強化“中國制造”的最佳選擇。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目前中國裝備制造工業戰略選擇情況分析
- 下一篇:北車集團地鐵車輛再次整車出口東南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