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逢煤必化”種下苦果 煤化工產業化發展仍需理性
2014/5/22 9:42:3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逢煤必化”種下苦果 煤化工產業化發展仍需理性前不久,國電集團從煤化工領域全身而退的消息在業界產生了較大反響。不止國電集團,其他企業陸續退出煤化工行業的消息也時有所聞。以往雄心勃勃,如今放緩煤化工發展步伐的企業更多。我國新型煤化工在經歷了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之后,開始趨于理性。筆者通過對一些漸趨理性的企業調查發現,幾乎大部分企業都是在謀取煤炭資源的過程中,按照煤炭富集地區的地方政府就地轉化的政策要求,而被迫上馬煤化工項目的。多數企業因煤而化,倉促上陣,準備并不充分,導致煤化工項目上馬后,又因種種原因騎虎難下,力不從心,甚至鎩羽而歸。
由此可見,是地方政府“逢煤必化”的土政策,綁架了我國新型煤化工產業的發展,種下了苦果。地方政府逢煤必化的土政策是煤化工發展一度跑馬圈地、盲目爭上、遍地開花的直接責任者。
首先,破壞了當地生態平衡。地方政府堅持逢煤必化的初衷是發展地方經濟,帶動當地就業。這些地方希望高投入能帶來高回報。殊不知,煤化工不僅是一個高回報產業,還是個高耗水、高污染的“高危產業”。而我國煤炭與水資源逆向分布的現實,使得大力發展煤化工的地方,已經開始出現水資源的嚴重匱乏。黃河水道被沿途的煤化工項目過度索取,成嚴重透支局面;個別地方的地下水資源被過度開采,已經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不可逆的損害。更為要命的是,煤化工的“三廢”對地方的環境影響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堪憂。廢水、廢氣難以實現零排放,廢渣難以全部綜合利用。個別地方因煤化工的排污問題還引起當地百姓的集體上訪,對地方的維穩造成巨大壓力。
其次,重挫了企業經濟實力。實事求是地說,我國對新型煤化工的產業化發展并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所以才有5種技術路徑的示范項目。從一些項目示范的效果來看,雖然個別企業的個別路徑實現了產業化,但大多數煤化工企業仍受困于技術不成熟、人才不夠用、設施不配套等瓶頸問題。即使已經投產的項目,其效益也未必盡如人意。最要命的是環保問題并沒有很好地解決。在這種背景下,地方政府逼迫企業必須就地轉化,而企業為了得到煤炭資源,即使缺乏化工方面的能力,也只好接受“城下之盟”,步入這一“高危產業”。結果,進來了真的吃了大虧,弄得自己筋疲力盡,造成資源的巨大浪費,最后又不得不退出。特別要說的是,此輪煤化工項目的“大躍進”,又多以大型國有企業為先鋒,以國有投資為核心。而國有企業和國有投資最大的問題,就是不計代價、不講成本、不顧效率,是容易受到地方政府就地轉化誘惑的,其結果也是損失最大的。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地發揮政府作用。地方政府就地轉化的土政策使市場規律失靈,顯然有悖這一精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我國鋼鐵業資金鏈面臨風險再引關注
- 下一篇:中國鋼鐵行業節能減排投資前景廣闊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