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場前景廣闊 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出路在“高、精、尖”
2014/8/11 14:17:4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市場前景廣闊 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出路在“高、精、尖”近日,工信部為系統地加快提升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創新能力,發布了《海洋工程裝備科研項目指南2014年版)》(以下簡稱《指南》),《指南》從工程與專項、特種作業裝備、關鍵系統和設備三個方面提出了2014年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的重點科研方向。《指南》中明確指出,我國將實施深海天然氣浮式裝備(一期工程)、自升式平臺品牌工程、水下油氣生產系統(一期工程)等工程與專項。
機遇:巨大的市場需求
21世紀是海洋世紀,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據了解,隨著我國能源結構調整加速,天然氣保供增供要求迫切,尤其是我國深海大型油氣田開發和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建設加大對設備的市場需求,而深海天然氣浮式裝備技術一直是我國海工裝備的短板,水下油氣生產系統關鍵技術有待進一步提高。
在當前陸地和淺海油氣資源的日益枯竭,深海油氣資源日漸成為未來油氣增量主要來源的大背景下,深海大型油氣田開發和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建設以及相應技術的研發已成必然要求。中國石油渤海鉆探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秦永和說,“油氣資源開展重點將從陸地轉向海洋,未來海洋油氣開發將迎來發展的黃金時代。”
據介紹,全球海洋2013年至2018年油氣開發的年均投資在3270億美元以上,如果按占比20%至25%估算,海工裝備市場年需求在650億美元至810億美元之間。巨大的市場規模和廣闊的發展前景也吸引了國內外眾多企業進軍海工裝備領域。
南通中遠船務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莊建軍說:“受造船業產能過剩的影響,目前國內不少有實力的大型船企開始向海工裝備制造行業轉型,有些企業甚至具備獨自承接海工裝備的硬件建造能力。此外,中國南海開發也將會給海工裝備的發展帶來不小的前景。”
現狀:短板依然明顯
雖然我國海工裝備發展前景非常廣闊,但隱憂重重,因為在海工設備核心技術方面仍然受制于人,并且與一些海工裝備制造強國相比,差距甚遠。據記者了解,當前利潤最高的海工裝備核心配套設施、水下設備制造等項目,歐美海工企業在設計方面基本占據著壟斷地位,使得國內海工裝備企業尚無話語權。
“雖然我國海洋油氣資源儲量豐富,但目前深海技術儲備不足,深海裝備能力仍然有限。”秦永和說,“目前我國海洋原油和天然氣發現率分別僅為12.3%和10.9%,遠低于世界73%和60.5%的平均率,整體處于勘探的早期、中期階段。”
據有關專家表示,與國外先進技術相比,我國海工裝備技術主要差距有以下幾點:一是我國海工工程裝備目前還僅停留在結構設計方面。其中水下塔容器還完全依賴進口;二是我國海洋平臺設計技術理念還處在國外80-90年代水平,很多新的理念沒有體現出來;三是我國海洋工程設計流程還缺乏規范化、精細化、科學化的質量管理;四是我國海洋工程設計技術還缺乏創新性,目前僅停留在簡單拷貝國外設計水平階段;五是海洋工程設計計算機軟件方面還是空白;六是海底設備還沒有自己的可靠產品;七是水下安裝施工設備還嚴重缺乏自己的技術和產品。
趨勢: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
在“藍色經濟”驅動背景下,中國海工裝備產業有望迅速崛起。面對未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我國海工裝備企業發展之路何去何從?
業內人士指出,經過多年的產業升級與調整轉型,我國海洋工程技術應朝著高、精、尖領域發展。
據了解,我國海洋工程技術發展預期在2016年,實現內地海洋工程裝備自主化、系列化和品牌化,在2020年,我國全面掌握主力海洋工程裝備的研發設計和制造技術。
實際上,我國企業在高端的深水裝置上已經實現了一定突破。記者了解到,由我國首座自主設計、總造價達60億元的第六代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海洋石油981”鉆頭此前也在南海荔灣約1500米深的水下成功探入地層,使我國成為第一個在南海自營勘探開發深水油氣資源的國家。
對此,專家表示,研發能力及配套能力薄弱一直是我國海工裝備業的軟肋,國內企業想要克服這一短板,必須從市場需求出發,立足科技創新,完善重點共性技術的研究,形成現代化的海工制造業體系。(何秋劭)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