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半年國內紡織服裝業可以說是喜憂參半
2014/8/22 17:46:37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上半年國內紡織服裝業可以說是喜憂參半前幾年泉州、溫州地區雨后春筍般誕生崛起的國產服裝品牌似乎迎來了第一波市場選拔,“諾奇服裝破產,老板跑路”、“柏仙多格欠債2.3億,多個保鏢把門”……接二連三的服企倒閉及老板失聯新聞的爆出,讓人著實為中國服企捏了一把汗,以至于“老板去哪了”成為服裝業的新代名詞。服企老板去哪了?
諾奇董事長丁輝失聯騰旭服飾女老板遭通緝
日前,在中國香港上市的快時尚品牌“諾奇”的董事長丁輝被確證卷款失聯并遭到警方調查。7月25日,諾奇股份發布公告稱,其董事長丁輝失聯。有業內人士爆料,諾奇為了上市粉飾業績,而這一舉動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補繳稅款。“他為了業績漂亮,財務數據或有注水,以至于補繳了一大筆稅款,再加上打點各種關系的支出,丁輝的借貸甚至超過了15億元。”
與此同時,類似失聯事件正頻繁在服裝業上演。此前,曾經邀請王力宏、戚薇等明星代言的廣東本土服飾名企柏仙多格嚴重的財務危機不斷發酵。6月18日,有被拖欠貨款的供貨商向記者透露,柏仙多格的大股東已經去了加拿大,董事長鄭杏同失聯。8月初,溫州市公安局發布通告,因涉及騙取出口退稅案潛逃,警方懸賞緝拿徐云旭和其母親潘銀妹,每協助抓獲1人獎勵1萬至3萬元。徐云旭是溫州騰旭服飾董事長,騰旭服飾一直被視作溫州服裝業的傳奇企業而被各地取經。
此外,8月3日,有消息傳出福建泉州地區的快時尚品牌霍普萊斯老板張瑞表失聯,供應商催款卻打不通電話。據了解,該品牌的經營狀況并不好,而且曾經與該企業有過合作的銀行也已經與其終止借貸關系。
近日,又有網友爆料稱位于福建晉江的新加坡上市品牌鱷萊特集團工廠已停工數月,企業拖欠部分員工工資。
國內品牌怎么了?
李寧上半年凈利虧5.86億國際大牌不斷加速擴張
事實上,國內本土休閑服裝日子都不太好過。近一年來,本土休閑服裝品牌美特斯邦威、森馬、班尼路等品牌均頻頻關店。2013年,美特斯邦威關閉門店200多家,森馬則關閉了700多家門店。截至2014年3月底,班尼路內地市場關店數高達388家,占到了店面總數的10%。今年6月底至7月初,休閑服裝品牌更是陷入“關門潮”。
在幾大運動服飾上市公司今年訂單普遍回升的刺激下,半年報的成績單利潤情況卻并未現整齊劃一的回升。李寧公布的半年報顯示,其營收雖然增加8%至31.37億元,但凈利潤虧損卻反而拉大至5.86億元。今年上半年集團正逐步退出非核心運動服裝類別及無利潤的市場
另一邊,安踏上半年的營收和凈利潤雙雙出現超過20%的上漲,匹克的凈利潤上漲幅度更超過了35%.
擁有優衣庫的亞太地區最大服飾零售巨頭迅銷集團加速在華發展。2013年9月,優衣庫在上海開出了全球最大的旗艦店。今年3月,迅銷集團通過預托證券,以介紹上市形式在中國香港港交所主板進行第二上市。作為全球“快時尚”風向標的國際巨頭,ZARA、H&M、GAP等品牌歷年來卻在中國屢陷質量門,然而,這些問題并未阻擋消費者趨之若鶩的腳步。這些國際大牌仍在以驚人的速度開店,2013年H&M、優衣庫、GAP、ZARA的新開店數分別為60家、77家、34家和20家。
服裝企業沒落了?
大洗牌剛開始倒閉的“都是渾水摸魚的”
服裝企業老板紛紛傳出失聯、跑路等消息,是否意味著一批服裝企業面臨倒閉和破產,而服裝業正在沒落呢?答案是否定的。有服裝企業老板向記者表示,系列服企老板跑路事件正是服裝業大洗牌開始的信號。更有業內人士表示,行業調整是正常情況,倒閉的都是來渾水摸魚的。事實上,業內對于服企老板的跑路事件有著各種各樣的說法,但總體原因逃不開傳統服裝企業中低端銷售市場萎靡和向高端市場轉型不成功等原因。
據調查發現,在電商業績大紅大紫的同時,服裝企業的業績則是直線下滑。有統計數據顯示,截至8月17日,在55家發布2014年中報業績預警的紡織服裝業上市公司中,有6家凈利潤預增;15家略增;7家續盈;1家扭虧;6家公司預減;8家略減;7家首虧;5家續虧。由此可見,今年上半年的紡織服裝業可以說是喜憂參半。
對于目前的行業現狀,有業內人士分析稱,傳統品牌在去庫存、關閉不盈利店鋪的同時,應注重產品提升。應該說,“快時尚”很符合當下年輕人的消費特點。但目前,國內所謂快時尚休閑服裝還不夠快不夠時尚。年輕人比較青睞的國外快銷品牌,從設計、成衣到擺在柜臺上出售,國際品牌可壓縮至120天。而國內的服裝業一般要用到6至9個月,距離還需追趕。而線上布局是互聯網時代的必要營銷方式。作為本土休閑服裝品牌,線上市場的空缺也不可忽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專家:中國紡織業仍有較強的競爭優勢
- 下一篇:紡服業的“中國機會”并未如期井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