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海洋工程裝備六大機遇與挑戰
2014/10/10 14:35:3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盤點海洋工程裝備六大機遇與挑戰中商產業研究院原創 中國的海洋工程裝備產業萌芽于上世紀60年代初期,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油田向國外招標,引進國外技術和裝備開始建造海工產品,90年代加快發展,逐步開始建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工產品。近年來我國的經濟快速發展,油氣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3年中國石油和天然氣對外依存度分別達到了58.1%和31.6%。同時陸上石油開采難度逐漸加大,開采成本逐步提高,海上石油開發成本低于核能、海上風電等因素促使中國油氣開采逐步向海上進軍,海洋工程裝備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空間。但是技術、 產業配套等因素導致中國海洋工程產業也面臨一些挑戰。
戰略新興產業,政策驅動發展。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集成鉆采、生產、處理、系泊及定位等眾多系統和技術的資本密集型行業,屬于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將其納入國家重點扶持的戰略新興產業之一,國家計劃將戰略新興產業占GDP比重到2020年提高到15%,達到11.5萬億元,將創造約8萬億的市場規模,極大推動海洋工程裝備產業的發展。
油氣供不應求,需求推動發展。
中國經濟的較快發展導致油氣的需求增長迅速,國內自產油氣不能滿足需求,對外依存度逐年提高。陸上石油產量發展緩慢,提升空間有限,而中國海洋油氣資源豐富,其中海洋石油資源量為246億噸,天然氣資源量為16萬億立方米。為了保證中國油氣的穩定供應,開發海上油氣資源成為必然。海上油氣開采將產生較大的海工裝備產品市場需求,促進海工產業發展。
不僅中國市場將產生巨大的海工需求規模,世界市場也將產生龐大的市場需求。根據IEA預測,新興國家經濟經濟增長將產生較大的油氣需求,陸上油田開采高峰已過,開采難度加大,到2035年產量基本與現在持平。同時,陸上石油探明率約為70%,海上石油探明率僅為28%,海上石油未來增長空間巨大。世界油氣開采市場將迎來海上開采的新時代,世界海工產品市場前景廣闊。
海洋投資加速引爆海工市場。
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的中長期規劃都在積極布局投資海工產品,中海油正在建設、評價和勘探的項目總數超過50個,預計建設87座導管架、11艘十萬噸級的浮式生產儲油船(FPSO)、陸上終端管道系統等配套設施,共需投資1000億人民幣;中石油的海洋工程公司,訂造多型鉆井平臺,計劃2020年前投資600億人民幣用于海上石油勘探和生產。中石油表示,2020年前還將建造4座半潛式鉆井平臺,用于南海油氣資源開發;中石化開始進軍海上石油開采,計劃三年投入3億元進行油氣勘探,后期將加大投資力度。三大石油集團公司的宏偉規劃為海洋石油水上裝備及水下裝備的發展提供了龐大的市場支持。可以肯定,未來5—10年將是我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實現跨越式發展和快速成長的關鍵時期。
產業配套不完善,降低企業競爭力。
海洋工程裝備產業是綜合性很強的行業,產業配套能力是行業發展的關鍵。中國海洋工程裝備行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能夠制造絕大部分的海工產品。但是海洋工程行業的產業配套不完善,比如在F級以上、Z向沖擊、厚度在100毫米以上的高端產品領域基本依賴進口;國內沒有系泊系統、定位系統、動力定位系統的設計和制造能力,相關產品完全依賴進口;配套企業研發、創新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這些都降低了我國海工企業的競爭力。
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瓶頸問題有待突破。
我國海工企業利用成本和工業基礎優勢在總裝建造方面競爭力較強,在國際市場上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是海工產品設計能力薄弱,歐美公司仍舊處于領先地位,動力定位系統、FPSO單點系泊系統、水下生產系統、深水鋪管作業等關鍵配套設備和系統的核心和專利技術掌控在美國、挪威、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家的一些大型海洋工程公司和設計公司手中,他們在SPAR、SEMI、FPSO、TLP等深水生產平臺的設計方面占據壟斷地位。為了擺脫受制于人的現狀,我國海工企業需要增強其研發能力,在系泊、動力、定位系統及深水平臺等方面進行重點突破。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