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武漢:淺析今年冬季蔬菜價格持續上漲原因
2015/1/20 8:32:3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最近天氣挺暖和,應該有利于本地蔬菜生長;前幾天油價又降了,長途運來的外地蔬菜也應該要便宜些。怎么菜價沒降反而還漲了啊?”最近,市民劉先生買菜時感覺到菜價漲了“最近天氣挺暖和,應該有利于本地蔬菜生長;前幾天油價又降了,長途運來的外地蔬菜也應該要便宜些。怎么菜價沒降反而還漲了啊?”最近,市民劉先生買菜時感覺到菜價漲了,以前超市經常做特價的青椒也不促銷了,花菜上個月買還是一塊多一斤,現在都三塊了。
針對市民的疑問,記者多方探訪了解到,盡管今年到目前仍屬暖冬,但武漢的冬季晝夜溫差較大,影響本地蔬菜生長速度,導致本地菜供應量減少。目前,武漢市場上仍以外地菜為主,雖然油價連跌會降低運輸成本,但外地菜價格受多種因素影響,油價“紅利”并不能直接傳導到江城市場,讓本地市民受惠。
入冬以來菜價持續上漲
市民劉先生的感受,與物價部門的統計數據一致。
最近一個多月,江城蔬菜價格季節性上漲趨勢明顯。武漢市物價部門監測的數據,以1月的第一周為例,監測的20種主要蔬菜綜合零售均價為3.44元(每500克,下同),較上周上漲2.99%。其中漲幅較大的有青椒、豆角、萵苣,價格分別為4.22元、5.60元、3.28元,周環比分別上漲19.55%、12.90%、7.19%。
而在上月,物價部門監測的20個蔬菜品種月綜合平均價格為3.15元,已較上月上漲12.50%。
武漢市物價部門分析,此前武漢持續陰雨且氣溫逐步下降,本地蔬菜上市量和品種明顯減少,市場供應主要依靠外省調運,漲幅大的多是外地菜。
武漢市場外地菜唱主角
暖冬之下,菜價為何一路向上?湖北省蔬菜協會會長邱正明解釋,本地菜即使在大棚中生長,地表溫度依然較低,生長緩慢,尤其是“喜溫”蔬菜不能種植,將大部分市場讓給了外地菜。
武漢市農業局種植業處處長王火明介紹,武漢本地菜種植最適宜的溫度是均溫10℃至15℃。盡管武漢入冬以來溫度不低,最高溫經常在10℃以上,但夜間也有零下1℃左右,日均溫多在5℃至7℃之間,必須以大棚種植,并按不同的蔬菜類別,給大棚蓋上一層至四層不等的膜。“主要就是萵苣、包菜、大白菜、蘿卜等常規蔬菜,生長速度減緩。”
漢南大棚蔬菜種植戶歐宏衛認為,菜價上漲還與生產資料和人工成本上漲有關:“一畝地一層膜就增加了1000元,冬天再暖和,下地采摘也冷,現在農村勞動力少,人工成本入冬就漲。”
武漢白沙洲農副產品大市場蔬菜部經理鄧墾說,冬季里,大流通市場上就是外地菜唱主角,而決定外地菜價格的主要因素是收成和物流成本。
二級物流消解油價紅利
按理說,油價下降,物流成本就會下降,可為什么外地菜的價格并未下降呢?
中百倉儲生鮮采購部門負責人介紹,為了保持市場穩定,菜價漲跌的波動成本主要由生鮮進貨商承擔和調節,油費漲跌并不會直接反映到蔬菜零售價上。
湖北省蔬菜協會會長邱正明說,外地蔬菜從地頭到武漢市民餐桌,要經過兩級物流。“從海南到武漢白沙洲市場,這是大調大運的一級物流,確實會因為油價下跌而降低成本,所以批發價一直不算高。”邱正明說,從白沙洲大市場送到下面幾級批發市場,以及菜市場、社區店等,要經過幾次運輸和層層費用疊加,加上幾層轉運、銷售的耗損,都攤到了菜里,提高了菜價:“油價下跌對批發價的影響可能就是比過去要便宜一兩毛錢,但二級物流的層層加價,把這份紅利消解了。”
春節前菜價或將一路向上
采訪中,幾位業內人士都提醒,即使在目前的暖冬下,也不能排除極端天氣的出現,而越往春節走,外地菜越會唱主角,一旦出現大幅降溫或雨雪天氣,菜價將一路上揚。
武漢市物價部門預計,隨著氣溫進一步降低,本地自供蔬菜量持續減少,外調需求增強,預計后期蔬菜價格將繼續呈上漲態勢。
盡管春節前菜價走勢可能繼續向上,但武漢市農業局也將會啟動冬儲菜計劃,保障市民的菜籃子供應。中百倉儲等超市生鮮采購商也表示,雖然蔬菜零售價格將進入上行通道。但結合之前的成本波動,大賣場會維持菜價穩定,平價菜、特價菜也會照常供應,可能品類會有些變化。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