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談土豆主糧化:若無明確政策,只能流于口號
2015/1/21 8:32:2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我國馬鈴薯平均畝產在1噸左右,與國外相差甚遠;栽培研究幾乎無項目支持,只能依靠老百姓傳統操作;一直未被納入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儲藏和加工成產業發展最大瓶頸——別我國馬鈴薯平均畝產在1噸左右,與國外相差甚遠;栽培研究幾乎無項目支持,只能依靠老百姓傳統操作;一直未被納入國家糧食儲備體系,儲藏和加工成產業發展最大瓶頸——
別拿土豆不當主糧
湖北省馬鈴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謝從華已經跟馬鈴薯打了30多年的交道。在他看來,這些長在土壤中的泥乎乎的小東西,個頭雖小,價值卻很大。
“馬鈴薯是國內75%重點扶貧縣的主糧,老百姓每年用它替代糧食3~6個月。”謝從華說。
5斤馬鈴薯可折合成一斤糧食(不同地區略有不同)。在國內,馬鈴薯早已被作為糧食作物統計到每年糧食總產數據中。
不過,讓人無奈的是,盡管聯合國糧農組織早已將馬鈴薯列為四大主糧之一,并在種植面積和科研上給予主糧地位的保證,但馬鈴薯在國內一直未實現“主糧”的變身。
承擔著主糧的責任,卻享受不了主糧的待遇。馬鈴薯的處境,著實有點慘。
近日舉辦的一次研討會,讓業界學者看到了一絲希望。當時,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提出,我國將啟動馬鈴薯主糧化戰略,努力推動形成馬鈴薯與谷物協調發展的新格局。
不過,謝從華對此持保留態度。在他看來,如果具體的支持措施不落實,馬鈴薯主糧化只能淪為口號。
30年不變的平均畝產
據統計,全國馬鈴薯平均畝產在1噸左右。不過,謝從華說,這一數據已經維持了30多年。其間,國外馬鈴薯單產已由每公頃10多噸增長到30多噸,合每畝兩噸多。差距之大,讓謝從華非常感慨。
好的品種是影響豐收的重要因素。在這方面,謝從華認為,科學研究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馬鈴薯為無性繁殖作物,野生品種抗旱、抗寒的優良性狀很難被“拿”過來。為此,必須做好以育種親本為代表的遺傳資源研究。“親本的好壞與后來的品種密切相關。”謝從華說,雖然目前推出了不少馬鈴薯品種,但并不是從解決遺傳資源的角度出發,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品種還沒有。
在專家看來,國內馬鈴薯的育種基本是低水平重復,不論是從表觀性狀還是品質上講,與國外都存在很大差距。
“大家還未真正理解關于馬鈴薯的科研應該怎么去做。”謝從華說,這與國家的支持力度密切相關。
好的栽培技術對產量的貢獻很大。這方面也受到專家的詬病。
一位專家告訴記者,馬鈴薯的栽培研究幾乎沒有項目支持,目前還是以老百姓傳統的栽培操作為主。
“三無”產品的尷尬
業界很多人戲謔地將馬鈴薯稱為“三無”產品。良種補貼,是我國促進糧食穩定增產和農民種糧積極性的力舉。不過,馬鈴薯一直未在補貼的名單中。
2004~2005年,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從8000萬畝銳減到6000萬畝。如今,馬鈴薯種植面積勉強恢復到8000多萬畝。“地方的種植積極性轉移到獲得補貼的糧食作物上。”謝從華說,這大大限制了馬鈴薯產業的發展。
相對于三大主糧,馬鈴薯有著極大的高產優勢,但其70%~80%的構成是水分,儲存時間長易于腐爛或發芽。倘若要長期儲存,必須要進一步加工。
在薯類育種專家、山西省農科院高寒區作物研究所副所長杜珍看來,儲藏和加工恰恰是制約馬鈴薯產業發展的最大問題。由于居民的飲食和消費習慣,馬鈴薯的后續加工鏈條一直建立不起來。
為此,相關專家曾呼吁將馬鈴薯納入國家糧食儲備體系。這樣一方面可增加儲藏途徑,另一方面能促進加工業的發展。可惜,直到現在,馬鈴薯還不在儲備名單中。
為了備荒,我國每年都會下發國家救災備荒種子儲備計劃。近年來,西南山區連續大旱。而此時,馬鈴薯生長周期短、產量大的優勢決定了其是旱后最佳的作物選擇。
然而,事實卻是“很多時候無種可用”。謝從華說,國家沒有為馬鈴薯投資建設種子庫,尤其是在西南地區,馬鈴薯種植面積占了總面積的40%,卻沒有相關設施的推進。
如果國家在上述方面沒有明確政策,謝從華認為:“馬鈴薯主糧化,只能流于一句口號”。
提高人均消費量靠選育
如今,全國60%的馬鈴薯仍是新鮮食用。那么,主糧化后,我們是不是能吃到馬鈴薯做的面條、米飯?很多人幽默地提問。
“主糧化的基本目標不是做多少面條、多少饅頭,而是要提高馬鈴薯的全國人均消費量。”謝從華說,只有這樣,才能彌補三大主糧生產空間有限的不足,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為此,專家表示,必須促進加工業的發展,開辟多元化的市場和消費渠道。
“把馬鈴薯放上餐桌,只依靠傳統的加工方法,還遠遠不夠。”杜珍說。
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完善馬鈴薯生產的整個鏈條,而這包括選育符合市場多元化需求的新品種、后期儲藏加工技術的完善等。
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馬鈴薯育種以鮮食品種為主,加工專用型品種和特色品種選育相對落后。對此,謝從華認為,需要從解決遺傳資源開始,長期持久地進行遺傳改良。
依據部署,到2020年馬鈴薯的種植面積將增加一半或翻番。
鑒于馬鈴薯面積的增長主要依靠冬閑田的開發,華中農業大學副教授、中國作物學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委員蔡興奎說,抗寒品種的選育將尤為重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定制酒成為酒企“必爭”之地
- 下一篇:食藥監總局發布《食品安全抽樣檢驗管理辦法》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告別私域運營煩惱!小慧AI三大新功能上線:AI側邊欄+數字員工+文案助手,效率飆升300%+
- “找回”失落文明、化身“古蜀祭司”……“AI+”賦能文博游奇妙體驗升級
- 工信部:1—4月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
- 一系列政策發力顯效 輕工業經濟運行延續穩中有進態勢
- 重溯長征精神,盡展硬核實力——“愛瑪行萬里 京球助長征”活動圓滿收官
- 旅游列車加密開行 激活文旅消費潛能
- 新航道西安學校:深耕本地,托舉學子的留學夢想
- 教育部實施“宏志助航計劃” 專場招聘提供崗位110多萬個
- 重塑數字創作邊界,青瞳視覺聯合索尼中國研究院推出 CMVolcap 三維重建系統
- 今年前5個月鋼鐵行業運行總體平穩向好 鋼材消費結構正經歷深刻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