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鋼鐵行業最大問題分析:集中度低最難解決
2015/3/11 8:33:4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我認為過剩不是鋼鐵行業最突出的矛盾,分散才是最突出的矛盾。”張志祥表示,應該用市場化的手段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現在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75%左右,而張志祥集中度低的問題最難解決
“我認為過剩不是鋼鐵行業最突出的矛盾,分散才是最突出的矛盾。”張志祥表示,應該用市場化的手段解決產能過剩的問題。
現在鋼鐵行業的產能利用率在75%左右,而張志祥認為,85%的產能利用率是較為合理的水平。“從這個角度來看,鋼鐵產業的過剩并沒有大家所說的那么嚴重,需要淘汰的產能也就是10%左右,算下來就是1億噸左右。再過2年~3年,這1億噸的產能基本能夠得到解決。”
“現在行業最難解決的是集中度低的問題。”張志祥指出,“如果分散的鋼鐵企業聯合起來,很多問題便可以協商解決:市場行為可以更加理性,市場分工也會更加明確;對上游原料企業,就會有更大的議價空間,更加有主動性;對金融機構和下游,也會有更大的議價空間。”
市場在化解鋼鐵產能過剩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市場化就是公平,有法律法規,有市場競爭。”在張志祥看來,企業的產品質量好,競爭力就強;企業不符合各種法律法規要求,就會被淘汰。“好在現在我國鋼鐵行業的去產能化正在以市場化的方式在推進。”
不過,張志祥也指出了用市場化的手段實行聯合重組,還須要解決的幾個問題。一是企業重組后的稅收政策問題。張志祥建議,還是按照屬地化的政策為宜。二是兼并重組的資金來源問題。現在的鋼鐵企業處于微利的常態,缺乏重組的資金。張志祥認為,可以依靠資本市場籌集資金,金融機構也應加大對并購貸款的支持。三是重組后不同類型企業文化的融合。“這在全世界都是個難題。”張志祥說,“這是企業實行重組過程中必須面對的問題,我們必須在實踐中不斷成長。
環保投入增加不代表效益下降
盡管有不少企業“吐槽”新環保法實施后,企業的壓力加大了不少,張志祥代表卻表示,做環保并不意味著企業效益就一定會下降。張志祥結合建龍集團自身的實踐,對鋼鐵企業的環保工作進行了梳理。
毫無疑問,新環保法生效后,企業的投入和運行成本不可避免地會大幅提升,但張志祥認為企業其實還有很大的優化空間。“比如除塵系統,可以通過優化設計減小阻力,使風量減少,從而降低整個設施的運行成本。”據了解,建龍集團在這方面已經做了很多探索。除塵系統中除去的“塵”,其實是浪費掉的原料。因此,應從源頭上將這種“放錯地方的原料”利用起來,做好源頭治理。“這種源頭治理的理念,其實與深層次的提高產品質量和精細化管理是一致的。”
據張志祥介紹,2014年,建龍集團就已經對照新環保法進行了梳理,目前旗下企業的各項指標已經完全符合新的標準了。
“建龍按照新法標準做了之后發現,企業的整體效益并不一定會下降。只要做好精細化管理,從源頭上做好治理,環保所增加的成本與運行過程中降低的成本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張志祥說。
議案關注制造業如何提高競爭力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制造業是我國的優勢產業。
張志祥認為,原先具備諸多比較優勢的制造業的競爭力正在變弱。能源成本、資金成本和人工成本的不斷上升,正困擾著制造業。
例如,資金成本方面,現在國內制造業的資金成本普遍偏高,大中型企業的資金成本都在8%左右,小微企業的資金有很大一部分來自于民間借貸,成本更是高得離譜,甚至達到20%左右。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