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能電視新品迭出 屢遭吐槽:還停留在概念階段
2015/4/1 8:35:1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彩電品牌廠商都在主推智能電視。然而在一片繁華之后,智能電視存在的危機卻讓人無法忽視,而只依靠概念顯然拯救不了市場,如何突圍便成為彩電企業最大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彩電品牌廠商都在主推智能電視。然而在一片繁華之后,智能電視存在的危機卻讓人無法忽視,而只依靠概念顯然拯救不了市場,如何突圍便成為彩電企業最大的挑戰。
新品迭出
進入3月,智能電視迎來新高潮,各家廠商陸續推出了各自的新產品。
3月18日,康佳上市了與騰訊戰略合作后雙方聯合研發的新產品T60超級電視。這款智能電視采用8核智能平臺,A9架構,基于安卓4.4,搭載康佳最新的YIUI易柚操控系統。在畫質處理上,T60超級電視采用高色域4K和4色4K液晶屏,同時基于康佳多年的彩電制造經驗和畫面處理能力,采用康佳4色4K色輪引擎等技術,使得電視畫質趨于完美。而GITV、騰訊則向T60超級電視提供豐富的內容資源。
3月24日,小米正式發布了備受關注的智能電視新品——40英寸的小米電視2,售價僅1999元。小米電視2的特點在于,配備了目前最先進的十代線原裝進口夏普SDP超晶屏,采用與蘋果電腦相同的瑞儀背光模組,使得新品擁有頂級畫質。硬件方面,配置了4核CPU、同時支持2.4GHz和5GHz雙頻段WiFi、硬解碼技術可實現在線播放1080p全高清視頻。系統依然是小米的MIUI TV,內置了GITV,目前合作伙伴已有愛奇藝、優酷土豆、搜狐、迅雷、華策等頂級視頻內容提供方。除此以外,游戲娛樂是小米電視的另一大亮點。
3月26日,四川長虹在綿陽宣布推出移動互聯電視CHiQ二代并同步上市。據了解,CHiQ二代搭載了長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DCC協議,采用獨創的“M+雙芯”智聯技術。在此基礎上,長虹構建了一套從驅動到應用層的軟件框架,通過自動組網、設備整合達成了內容、存儲、外設等資源的協同,讓擁有移動芯片的終端與電視自由融合無縫對接,用戶不但可以通過電視盡情暢游移動互聯世界,還賦予了電視前所未有的內容交互信息運算與存儲處理能力。
除上述廠商之外,記者獲悉,創維也將在4月1日發布一款新產品,其特點與配置尚不得而知。
屢遭吐槽
時至今日,智能電視已席卷整個電視機市場。據中國電子商會預計,2015年中國平板電視市場需求將繼續維持在4200萬臺左右。業內分析,2015年智能電視的滲透率將達到85%,這意味著智能電視將新增至少3000萬臺的銷量。
然而需求迅猛增長的背后,卻是消費者對智能電視的頻繁吐槽。
今年春節,在北京工作的王女士回江西老家,特地買了臺智能電視作為禮物送給父母。但摸索著使用了一個多星期后,王女士就后悔了。“當時在賣場體驗時覺得還有些意思,可是回了家全靠自己琢磨就不行了,到現在那些什么游戲、網上購物等功能從來沒使用成功過,多屏觀看怎么也放不大自己最想看的畫面!蓖跖客虏壅f,“像我這個年紀的人都搞不清楚,我的父母就更是稀里糊涂了”。
上海的消費者肖先生則是位“潮”人,智能電視剛上市沒多久就添置了一臺。不過,到目前為止,肖先生的這臺智能電視還僅限于“看電視”,很多功能都不實用。在他看來,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智能電視不過是給電視裝上了安卓系統,很多配套軟件跟不上,下載的軟件跟電視并不適配,還沒有手機的操作好。特別是上網速度慢,用無線看電視特別容易卡。
而類似這樣的 “吐槽”早已充斥各種網站論壇。零點公司之前對北京、上海、廣州、成都、南京等20個重點城市25-40歲已購買智能電視和有電視購買需求的白領人群的一份調查結果顯示,有近半數的被訪者反映自己在使用智能電視的過程中經常遇到遙控器操作不便、翻頁或打開應用運行速度慢,常出現卡、頓的現象;另有三成左右的人反映下載的應用程序顯示效果差、界面設計混亂。
事實上,自2011年開始興起后,一些智能電視廠商頻出花招的確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很多用戶抱著試試看的心理把智能電視搬回了家。然而在使用過程中,不少用戶反映,諸多智能應用雖然增加了產品的附加值,但實際應用的頻率并不高。
對此,家電問題專家羅清啟認為,從目前市場情況看,一些企業推出的所謂智能電視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意在用新概念拉動市場。而產業觀察家劉步塵也表示,嚴格來講,現在的智能電視都不能叫智能電視,可能只能叫初級智能電視,或者是把問題搞得過于復雜的智能電視。
畫質再好、屏幕再大,功能再花哨,奈何用戶不開機,這是今天智能電視面臨的最大尷尬。如何突圍?業內專家認為,如何打造注重用戶體驗、滿足消費者需求的電視應用,成為所有智能電視廠商共同的選擇。
其實,不僅僅是對于智能電視而言,對于任何消費電子產品,如果不能解決交互方式的簡便性和擁有優秀的產品體驗,讓普通消費者接受起來可能會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情。如何才能解決這一問題?是業內該思考的問題。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