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醫療界限在哪 燒錢之后如何發展?
2015/5/13 8:33:0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隨著資本市場的火爆,近兩年間大量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出現。有與線下醫院信息系統對接,方便老百姓網上掛號就醫的掛號網;也有為網民提供專業醫生咨詢平臺的移動App;隨著資本市場的火爆,近兩年間大量互聯網醫療創業公司出現。有與線下醫院信息系統對接,方便老百姓網上掛號就醫的掛號網;也有為網民提供專業醫生咨詢平臺的移動App;更有提供網上視頻看診等業務的互聯網創業企業。但是,國家衛計委最近的表態卻給這“火勢”潑了些冷水。
4月10日,在國家衛計委例行新聞發布會上,衛計委宣傳司副司長、新聞發言人宋樹立表示:互聯網上其他一些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詢,但是不能開展診治工作。
衛計委最新表態對正在迅速成長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會造成哪些影響?互聯網醫療是否會就此降溫?面對行業監管,互聯網醫療企業出路在何方,又會尋找哪些新的商業模式?
網上“看病”,界限在哪里?
“我用過掛號網,通過線上掛號,可以找對癥的醫生、醫院,省了很多時間成本。但是,如果涉及到疾病的診治,總覺得網上問診不安全。我也不知道網上的咨詢是涉及醫療還是健康管理,就想問問,治死了誰負責?”一位網民提出了這樣的擔憂。
“可以看出,網民的擔憂也是衛計委面對互聯網醫療大發展的環境下密切關注的問題。其實,衛計委近日的表態并非‘新政’,早在2009年,當時的衛生部就對無資質企業進行互聯網醫療服務提出過明文禁止。”丁香園CEO李天天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
去年10月,廣東省網絡醫院在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正式上線啟用,這是全國首家獲得衛生部門許可的網絡醫院。網絡醫院的運行模式,是由醫院提供在線醫務人員,由第三方提供網絡平臺,在社區醫療中心、農村衛生室、大型連鎖藥店等地建立網絡就診點,患者可以在網絡就診點直接與在線的醫生通過視頻通話完成就醫過程,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開具處方,患者在社區醫療中心或藥店拿藥。
“在春雨醫生為用戶和醫生搭建的互動溝通的平臺上,醫生的咨詢是停留在開處方之前的階段,只是對用戶的健康問題提供咨詢。”春雨醫生副總裁畢磊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說。而李天天則表示,“網上健康咨詢醫生很難掌握度,可能有的醫生對于健康咨詢與醫療診治之間并沒有清晰的界限。”
記者打開互聯網醫療企業好大夫在線的首頁,點擊導航條上網絡咨詢一欄,看到該網站為用戶提供了包括神經外科、消化內科、心內科、腎病內科等幾十種咨詢項目,而患者的問題從月子受涼、多動癥、糖尿病并發癥甚至到先天性心臟病。就在3月29日,還有家長通過網絡上傳診斷資料的方式,讓大醫院的專家診斷小兒先天性心臟病。醫生給出的回復,雖然并沒有開出具體的處方,卻在何時做手術、服用哪類藥品給出了意見。而這一情況,在大量提供患者與醫生互動咨詢的平臺上都有出現。
那么,互聯網醫療的“紅線”怎么界定?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陳秋霖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在互聯網上開展一些咨詢,沒有涉及醫療診斷治療,不會產生醫療糾紛;或者可以明確糾紛主體,比如有資質的醫院開展的遠程醫療,應該是允許的。但是有可能產生醫療糾紛,糾紛主體又不能明確認定的,在目前還沒有法律明確規定的情況下就是違規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