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骨干流通網絡布局(2015-2020年):確定“3縱5橫”流通大通道
2015/6/2 8:32:4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全國骨干流通網絡布局示意圖近日,商務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2015-2020年)》,目的是加快構建全國骨干流通網絡,努力提升流通節點全國骨干流通網絡布局示意圖
近日,商務部等10部門聯合印發《全國流通節點城市布局規劃(2015-2020年)》,目的是加快構建全國骨干流通網絡,努力提升流通節點城市功能,更好發揮流通產業的基礎性和先導性作用,進一步釋放消費潛力。
《規劃》指出:流通節點城市布局的總體思路是:根據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及“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長江經濟帶戰略等戰略部署,結合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全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綱要、國內貿易中長期發展規劃和城鎮體系規劃,依托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與產業布局及交通、物流相關發展規劃相銜接,布局全國流通節點城市,以商流為核心,引導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向節點城市匯聚,著力提升節點城市流通服務功能,形成聯結東西、貫穿南北、輻射內外、高效暢通的全國一體化骨干流通網絡。
落實“一帶一路”戰略規劃,依托沿線關鍵通道、關鍵節點和重點工程,完善節點城市流通基礎設施,提升陸路、海路通達水平。推進京津冀市場一體化,支持北京商品批發市場適度向河北、天津遷移,支持河北省打造全國現代商貿物流重要基地,合理布局和建設京津冀物流園區、交通場站,形成商品和要素順暢流通、高效運轉的區域市場體系。落實長江經濟帶戰略,依托立體交通走廊建設沿江農產品物流通道,優先在節點城市完善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
按照規劃目標和總體布局思路,確定“3縱5橫”全國骨干流通大通道。
1.三條南北向流通大通道。
(1)東線沿海流通大通道:以深圳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經濟特區和國家級新區為引擎,沿線包括東北地區、京津冀、山東半島、長三角、海峽西岸、珠三角等地區,依托我國人口和生產力布局最密集、產業最集中的地區,促進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動,提高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形成聯結東西、貫穿南北,輻射全國、面向亞太的流通產業發展戰略空間,提升我國流通產業國際競爭力。
(2)中線京港澳流通大通道:依托京港澳高速、京廣高鐵、京廣鐵路等綜合交通運輸通道,串聯京津冀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長江中游地區、珠三角地區,聯系香港和澳門地區,涵蓋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廣州、深圳等重要的流通節點城市,促進農產品和工業品跨區域流動,形成貫穿南北、銜接東西、輻射全國的重要流通大通道。
(3)西線呼昆流通大通道:以西部的呼和浩特、西安、成都、重慶、昆明為支點,以沿線的重慶兩江新區等國家級新區為牽引,促進西部地區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向東聯系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地區,向南輻射南亞、東南亞,形成聯系東西、縱貫南北的流通大通道。
2.五條東西向流通大通道。
(1)西北北部流通大通道:發揮天津濱海新區龍頭帶動作用,以北京、呼和浩特、石家莊、太原、銀川、烏魯木齊為支點,經哈薩克斯坦、俄羅斯、白俄羅斯到達歐洲,促進環渤海地區和西部地區流通產業聯動發展,發揮歐亞大陸橋功能,輻射中亞、西亞和東北亞地區。
(2)隴海蘭新沿線流通大通道:通過隴海、蘭新線等運輸通道,串聯烏魯木齊、西寧、蘭州、西安、鄭州、連云港等流通節點城市,向西出阿拉山口、霍爾果斯,聯接中亞,經莫斯科到達歐洲;以喀什為支點向西,通過中亞、西亞,經伊斯坦布爾到達歐洲。依托國際鐵路運輸通道,提升鄭州、西安、蘭州、西寧、烏魯木齊等節點城市流通服務功能,向西北聯系中亞、西亞和歐洲,向南輻射我國云貴地區,帶動我國西部地區開發開放。
(3)長江沿線流通大通道:以上海為龍頭,以南京、杭州、寧波、蘇州、合肥、武漢、重慶等為支點,串聯起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貴州、云南九省沿江節點城市,依托長江經濟帶綜合立體交通走廊,建設長江沿線流通大通道,發揮承東啟西、通江達海的區位優勢,帶動長江經濟帶和東中西部聯動發展。
(4)滬昆沿線流通大通道:依托滬昆高鐵、滬昆鐵路、滬昆高速公路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經緬甸聯系南亞和孟加拉灣,串聯長三角地區、長株潭地區、黔中地區、滇中地區,加強長三角沿海發達地區與中部內陸地區、西南沿邊地區流通產業聯動發展,形成橫貫東中西部地區,聯系南亞的流通大通道。
(5)珠江西江流通大通道:依托珠江-西江黃金水道和南廣鐵路、貴廣鐵路、云桂鐵路等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建設珠江西江流通大通道,經越南輻射東盟和南亞,發揮直接連接東西部地區、面向港澳、連接東盟的區位優勢,促進形成西南中南地區新的經濟支撐帶,形成東西互動、優勢互補、江海聯動的流通大通道。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