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商pk微眾:做平臺中介挑戰輕資產模式
2015/6/26 8:33: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騰訊系的微眾和阿里系的網商都揭開了神秘面紗。跟微眾銀行一樣,網商銀行也給了自己“平臺中介”的定位,但除此之外,網商銀行并不放棄自營業務,這與微眾銀行所說的“沒騰訊系的微眾和阿里系的網商都揭開了神秘面紗。跟微眾銀行一樣,網商銀行也給了自己“平臺中介”的定位,但除此之外,網商銀行并不放棄自營業務,這與微眾銀行所說的“沒有存款、沒有貸款、沒有網點”略有不同。
6月25日,浙江網商銀行正式亮相。
這樣,首批民營銀行中最受關注的兩家——騰訊系的微眾和阿里系的網商都揭開了神秘面紗。
跟微眾銀行一樣,網商銀行也給了自己“平臺中介”的定位,但除此之外,網商銀行并不放棄自營業務,這與微眾銀行所說的“沒有存款、沒有貸款、沒有網點”略有不同。
網商pk微眾:平臺創新誰更優?
做平臺中介,挑戰輕資產模式
網商銀行和微眾銀行這兩家網絡銀行都號稱要做中介、做平臺。
就如微眾銀行董事長顧敏所說,這是每一個坐在這個位置上人都會選擇的路——走輕資產模式。
首先,作為純互聯網銀行如果只是重復過去傳統銀行的模式,那就失去其互聯網銀行的試點意義,至少要跟傳統的銀行有所不一樣。
微眾和網商都有打造輕資產模式的資本。
兩家銀行的主要股東阿里和騰訊,一個統領電商、一個壟斷社交。電商平臺將為網商銀行帶來大量的潛在客戶,QQ、微信渠道則可以為微眾銀行的產品提供直達消費者的銷售渠道。
其次,網絡銀行沒有線下網點,在吸引存款是目前最大的問題,說白了,就是沒錢,你做不了太多其他業務。
目前這兩家純網絡銀行都沒有實體網點,遠程開戶未實質性開放,網絡銀行如何吸收存款仍是一個待解的難題。
要知道,在銀行里,存款是銀行的立行之本。按照現在監管部門的要求,存款要交一部分存款準備金,這部分比例約為20%。100塊錢存款就剩下80塊錢能用了。
此外,還有一個存貸比的限制,如果按照75%的紅線規定,那么銀行只能貸出去60塊錢。今天國務院常委會通過商業銀行法修正案草案,刪除75%存貸比規定,這算是給銀行松綁了。
但微眾銀行注冊資本30億元,網商銀行注冊資本40億。
如果沒有存款來源,這點資金玩不了多久。
中介模式,資金不必是自己的,產品不必是自己的,可以輕裝上陣。
微眾銀行對外是這樣描述自己的:沒有存款,沒有貸款,沒有網點,貸款資金來源是各合作方銀行,而微眾銀行主要的收入來源不是利差,以后的收入結構中90%以上將為手續費收入。
網商銀行自營業務底氣何在?
但網商銀行不僅要做平臺,還要做自營業務。
自營就意味著網商銀行通過對自有資產的期限錯配,賺取利差或者中介費。
網商銀行的客戶是誰?
按照網商銀行“小存小貸”的定位,網商銀行針對的客戶群也是比較明確的:存款20萬以下,貸款500萬以下。
網商銀行給自己設定的服務對象是小微客戶、普通大眾和中小同業,還有螞蟻這兩年一直在強調的農村市場。
在這幾者當中,小微業務是有客戶基礎的。2010年和2011年,阿里巴巴成立兩家小額貸款公司,螞蟻微貸已累計為超過70萬家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需求,累計投放貸款額度超過1900億元,還發明了水文風控模型。
目前螞蟻微貸戶均3萬多,不良率大概1.5%。
在網商銀行成立后,螞蟻微貸業務將逐漸并入網商銀行運作,這也是網商銀行做自營業務的底氣所在。
圍繞這部分存量客戶,網商銀行可以提供現金管理、投融資等銀行服務。
但騰訊系的微眾銀行在貸款方面并沒有太多的資源積累,風控模型也需要摸索,發展自營業務優勢并不明顯。
自營+平臺的潛在風險
但有一個問題是,網商銀行自營+平臺的模式,如何防范道德風險。
從微眾銀行推出的首款產品微粒貸來看,在現在合作初期,微眾和提供資金的合作銀行共同按比例分擔壞賬。但按微眾的設想,今后將變成一個純粹的中介平臺,風險可能就由合作方來承擔。
但網商銀行自營+平臺的模式讓事情變得復雜。網商銀行即將要推出的第一款產品也是無抵押無擔保的信用貸款,主要面向電商平臺上的賣家和個人創業者。
面對一個電商平臺上的賣家,網商銀行是自營還是放到平臺上匹配給其他中介機構?自營業務和平臺業務的信息透明度會否一致?筆者認為,這種既是裁判員又是運動員的制度設計存在一定的漏洞。
此前,網商銀行的負責人跟筆者解釋,網商銀行平臺不僅是信息撮合平臺,還會提供風險評估、貸后監管、貸后催收,而風險方面將根據不同項目采取不同模式,可能是風險公擔,可能是外部機構承擔,可能由參與機構承擔。
游戲規則決定著這個平臺是否真的公正、客觀,也是網商銀行平臺能否成功搭建的關鍵。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