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基因技術儲備20年 產業化仍待氣候成熟
2015/8/19 8:32:3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中國有93%的棉花為轉基因品種,2014年種植390萬公頃“產業化難”,仍然是橫亙在中國轉基因科研工作者和相關企業面前的一座大山。一年前,2014年8月17日中國有93%的棉花為轉基因品種,2014年種植390萬公頃
“產業化難”,仍然是橫亙在中國轉基因科研工作者和相關企業面前的一座大山。
一年前,2014年8月17日,3張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證書到期。這件看似正常的事情,卻因涉及主糧水稻、玉米,撩撥起了洶涌民意。隨后3張安全證書均續申請成功。不過,在國家宏觀戰略并未改變,再加上復雜的輿論干擾的背景下,新的轉基因作物品種的產業化種植仍然遙遙無期。
日前在一次轉基因玉米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均對此表示遺憾。
面對“只允許進口轉基因大豆,不允許國內產業化種植”、“只允許轉基因棉花種植,不允許轉基因主糧種植”、“只允許轉基因木瓜產業化種植銷售,不允許轉基因主糧產業化”等現狀,他們認為,當務之急仍然是推進產業化,尤其是中國具有優勢、可與國外抗衡的作物品種方面。
儲備而非應用
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對轉基因農產品產業化持謹慎態度。根據官方口徑,目前只有轉基因棉花、木瓜在國內進行了產業化種植、銷售,而批準進口用作加工原料的轉基因作物有大豆、玉米、油菜、棉花和甜菜,不過必須獲得中國的進口安全證書。
中國農科院植保所研究員彭于發在研討會上稱,1996~2015年的20年間,高層關于轉基因的戰略是技術儲備戰略,而非產業化戰略,“什么時候用,也許永遠不用。”但與基礎科學不同,轉基因是一項技術,既然是技術就要面向市場,直接為社會服務。彭的官方頭銜還包括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每次從國外考察歸來,彭于發總是感慨,中國跟國外先進水平之間的差距不是縮小了,而是擴大了。他說,美國孟山都公司的轉基因抗蟲棉已經更新三代了。在產業化推廣過程中所發現的不足,會在后一代中予以修正克服。而中國自1997年正式批準轉基因抗蟲棉產業化種植以來,至今還是原來那一代,“絲毫沒有科學進步。”
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戰略需要調整,應該將儲備戰略調整為產業化戰略,只有在實際應用中切身感受技術利弊,才能推動更新換代。“一天不產業化,與轉基因相關的科普、風險交流都沒法做。”彭于發說。
專家表示,之所以已經產業化的轉基因棉花更新換代速度遲滯,是因為在轉基因棉花品系更替的審批中,政府部門受部分民意影響而躊躇不定。
中國工程院院士范云六在研討會上稱,轉基因棉花更新換代不是科學家個人的利益問題,而是事關國家農業安全。如果中國不具備這樣的技術,那也就罷了,現在恰恰是我們有,而且比國外的還要好,不用自己的技術說不過去。而且中國還進口同樣的東西,那干嗎不放行自己的新技術呢?
中國工程院院士戴景瑞稱,當初轉基因棉花的種植,也是在政府批準推廣之前,農民就自發推廣起來,以至于最后無法進行行政控制,才放手進行產業化種植,“玉米不要再走這樣的倒逼道路了。”
政府態度漸趨明朗
作為民眾關切的話題,轉基因無疑應該得到充分的討論。只不過,討論的前提應該限于科學領域,以理性為邊界,尊重事實而非相信謠言。這就要求更多公開、透明、平等的對話。
去年9月底,官方披露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此前未曾公開過的對轉基因問題的態度。去年9月底出版的《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公布了習近平2013年12月在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的講話。習近平在講話中對轉基因產業化定調:一是確保安全,二是要自主創新,“轉基因是一項新技術,也是一個新產業,具有廣闊發展前景。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社會對轉基因技術有爭議、有疑慮,這是正常的。”
習近平在講話中表示,轉基因農作物產業化、商業化推廣,要嚴格按照國家制定的技術規程規范進行。要大膽創新研究,占領轉基因技術制高點,不能把轉基因農產品市場都讓外國大公司占領了。
這一定調,產業化態度鮮明。這樣的態度被反映到2015年中央一號文件上。文件表示,要“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這是一號文件首次寫入轉基因的“科學普及”。
肅清謠言需要普及常識。農業部辦公廳在去年9月底也發出《關于開展轉基因知識集中宣傳培訓工作的通知》,要求“針對謠言進行科學解讀和辟謠,還原事實真相,引導公眾理性看待”。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