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動力鋰電池迎爆發東風 業內:須避免低質競爭
2015/10/29 8:33:56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刺激政策的頻頻澆灌就已經將中國培育成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隨之瘋狂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核心——動力電池。這一領域不僅“鼓舞”著本土的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刺激政策的頻頻澆灌就已經將中國培育成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隨之瘋狂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核心——動力電池。這一領域不僅“鼓舞”著本土的上下游生產企業,一向極具商業和市場敏感性的外企也試圖分得一杯羹。
國軒高科動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方建華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談到,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爆發在動力鋰電池領域帶來的商機,國內企業的表現是“瘋”,韓系品牌是“搶”,日系企業則“靜觀其變”。
早在去年,韓國LG化學和三星就紛紛在華擴充其產能。2014年1月,韓國三星SDI公司宣布計劃5年內分階段投資約6億美元,在西安高新區建設中國最大規模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10月,位于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的LG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項目動工,預計2016年建成達產,滿產后將容納7棟動力電池工廠。
憑借技術優勢和在全球范圍內的客戶基礎,韓系品牌顯然較國內品牌更容易獲得訂單。以LG為例,其動力00電池的客戶包括通用汽車、雷諾、福特、現代和起亞等,《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LG動力電池的客戶有20多家;而且,不只是外資品牌新能源汽車廠商,很多國內自主品牌的整車廠商也和三星、LG等韓系鋰電池生產企業有深度的采購合作。這也就意味著,即便這些企業都在國內推出新能源汽車,也不一定會選擇中國本土電池供應商。
大眾集團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集團總裁兼CEO海茲曼曾對外表示,未來4~5年,大眾汽車會陸續在國內生產15款新能源汽車。但遺憾的是,大眾似乎并不愿意向中國本土企業采購動力電池,其傾向的供應商正是三星和LG。有消息稱,海茲曼曾表示,目前沒有一家中國的電池生產企業能滿足大眾的采購標準。
“國內的電池和外資相比確實有較大差距。”中國電池網總編楊樸宇對《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如果外資品牌在華的產能得到落實,必將在很大程度上蠶食國內企業的生存空間。
不過,方建華認為,雖然動力電池方面,中國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但這種差距和汽車制造完全是不同的。在汽車制造領域,國內整車廠商存在著核心技術優勢缺乏的問題,這在動力電池領域是不存在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