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藥品監管碼“局部失靈”:流通環節掃碼率逐步降低
2016/6/22 11:00:07 來源:一財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山東疫苗案的發生,在某種程度上與疫苗流通軌跡的斷裂有緊密聯系,如果電子監管碼執行到位,是否有可能會避免山東疫苗案的發生?暫且不管這個假設能否成立,一個不能忽視的現狀是山東疫苗案的發生,在某種程度上與疫苗流通軌跡的斷裂有緊密聯系,如果電子監管碼執行到位,是否有可能會避免山東疫苗案的發生?
暫且不管這個假設能否成立,一個不能忽視的現狀是,隨著在流通環節的掃碼率逐步降低,藥品電子監管碼的作用正在逐步被削弱。
掃碼率逐步降低
藥品電子監管碼管理系統是針對藥品在生產及流通過程中的狀態監管,實現監管部門及生產企業產品追溯和管理,維護藥品生產商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其從出生到現在,業內一直存在爭議。
2015年1月4日,CFDA發布公告,要求在2015年12月31日前將境內藥品制劑生產企業、進口藥品制藥廠商全部納入中國藥品電子監管網。同時,所有藥品批發、零售企業必須全部入網。至此,中國所有藥品全部被納入電子監管范圍。
在全程監管的狀態下,為何還會出現山東疫苗案?還會有消費者購買到假藥?
在近日舉行的文津圓桌論壇上,中信二十一世紀科技董事、阿里健康副總裁王培宇表示,藥品包括疫苗到了流通環節中,需要企業或者疾控進行核注核銷的時候,掃碼率就差很多。批發企業經營藥品的時候,監管碼采集率大概40%。流通環節數據缺失的問題,在疾控各環節更嚴重,據我們目前看后臺的數據,采集率大概只有4%,也就是說,疫苗進入疾控體系后這個追溯數據基本就沒有了。
“如果疾控體系能夠有比較高的掃碼率和追溯數據的話,完全可以提前出現預警并發現問題,就能夠有效防范濟南疫苗類似事件的發生。”王培宇說。
電子監管碼的原理無非是“一物一碼”,20位的數字就像身份證一樣貼在每個藥品上面。但監管碼僅僅是藥品的一個標識,具體的數據都是放在后面大數據平臺上,通過標識做索引,平臺可以擴展任意信息,比方說生產信息、使用信息、價格信息都可以無限地進行擴展。
據王培宇介紹,電子監管體系從2006年建設到現在10年,到目前為止,在生產源頭這一端是執行情況最好,已經覆蓋了95%的生產企業,藥品有99%都已經加貼了藥品電子監管碼。每天賦碼量一天有1.4億盒,源頭基本全覆蓋。在生產后藥品首次進入流通環節時,生產企業要采集上報數據采集完后,追溯平臺能夠記錄到藥品去了哪。這個部分生產企業掃碼率已經達到95%,是一個很高的比例。藥品進入到了批發環節會有兩條線,一條線到批發公司,一條線到疾控(主要是疫苗)。
追溯裂斷
“電子監管碼就是全程核注核銷,簡單理解就是企業經營藥品時,需要采集碼,上傳到信息平臺。藥品從生產出廠就有了身份證,直到整個供應鏈流通環節,每一個途徑環節都需要采集監管碼,通過這種全程核注核銷,就可以實現藥品從出產到消費者全程封閉管理的跟蹤。在消費者環節,也可通過掃碼知道這個藥品的生產(信息),何時出廠?是否過期?有沒有異常的情況?”王培宇表示。
據王培宇介紹,目前在批發企業,電子監管追溯體系覆蓋了100%,就是所有企業都入網加入到這套追溯體系中。但藥品包括疫苗到了流通環節中,需要企業或者疾控進行核注核銷的時候,掃碼率就差很多。批發企業經營藥品的時候,監管碼采集率大概40%。這種情況導致很多的數據缺失了。藥品最終到了末端時候,藥店覆蓋80%,醫院覆蓋33%,但只是藥店和醫院加入了體系,當他們真正經營時,掃碼率更差,僅在5%左右。可以看到,這個數據從前到后其實越往下越差,作用也會逐步被削弱。
“藥品從上游企業發出來,到其他企業,如果是發出500件,掃描500個碼,下游如果說你掃描的也是500個碼,系統會自動做勾兌,表示這個藥是你收到了,而且沒錯。如果說上游發了500件,下游你掃描顯示只收了300件,那200件去哪了,就可能是流到非法渠道了。這個時候追溯平臺會給監管部門觸發預警,這種機制的設計防止出現藥品流弊、丟失情況。但現在,只有上游生產掃碼率比較好,但是到流通環節,掃碼率就逐步降低,數據的缺失,導致該發現的預警就沒法提前發現。”王培宇表示。
藥品到了公眾手中,藥品電子監管碼的掃碼率就更低了。
王培宇介紹,藥品到了公眾手中,公眾可以通過電話、短信、手機APP等各種方式,查詢監管碼,確認藥品的來源和真實性。目前電子監管追溯體系現在每天有8萬左右的查詢量。這個數字看起來挺多,但對比源頭每天賦碼的藥品1.4億的話,如果按8萬的話,查詢率只有萬分之五點七。中國網民有6.9億,手機用戶6.2億,6.2億的手機網民每天實際查詢量只有8萬,這也體現了公眾對藥品電子監管追溯體系的的認知度還不夠。
“這套體系當時設計的時候,是一套封閉的鏈條到疾控到醫院到消費者,這一套體系能幫助國家、政府做很多利國利民的事情。如幫助生產企業管理市場、藥品快速召回在批發和疾控、藥店、醫院做精細化管理;幫助公眾確認藥品來源和真實性,維護自身權益。在政府角度來說,它可以做很多事情,包括透明監管、實時預警、快速召回、醫保控費等,通過大數據的應用還可從戰略的角度提供數據決策依據,例如產能產量調整、疫情預判、產業分布等等。但由于上面這些問題,實際上現在這些應用并沒有全部得到實現,這里面包括采集問題,各級部門互聯互通的問題、數據開放的問題,大數據應有的功能并沒有完全得到體現。”王培宇表示。
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之下,電子監管追溯體系仍然發揮了很多作用,從電子監管實現了藥品的追溯,它對地方藥監局日常監管打擊掛靠走票等非法行為時很有作用,同時電子監管追溯體系,它不僅能幫助政府,也能夠幫助生產企業整頓市場。電子監管碼是“一物一碼、全國追溯”的,這個藥品在一個藥店被售出,在全國就被標記這個碼已經被賣掉,在另外一個藥店里邊再去賣的話,監管碼體系立刻就能預警,或者這個藥根本就是假藥,不能給醫保報銷。通過這種方法,可以實現有效醫保控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