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中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市場情況與競爭格局和市場需求情況分析
2017/1/6 10:38:2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領域的競爭格局與市場情況(1)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發展歷程歐美等發達國家自上世紀中期就開始致力于研制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受當時各方面技術水平的制約,上世紀 70 年代,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產品才問世。但當時的智能檢測分選裝1、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領域的競爭格局與市場情況
(1)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發展歷程
歐美等發達國家自上世紀中期就開始致力于研制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受當時各方面技術水平的制約,上世紀 70 年代,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產品才問世。但當時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機型較小、產出率低、工作效率低,質量較差,各方面性能不穩定。由于智能檢測分選裝備數量少、生產成本高,導致產品價格較高,完全不能滿足現代工農業生產智能化、現代化的需要。進入 20 世紀 80 年代,在機器視覺技術進步的帶動下,國外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出現了快速的發展,智能檢測分選裝備性能提高、質量穩定,能不斷滿足下游行業的需求,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開始進行工業化、大批量生產階段。
中國開始研發、生產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時間比較晚,直到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核工業理化工程研究院(天津)等國內機構才開始進入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研發、制造領域。雖然起步時間較晚,但中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發展十分迅速,從最初完全依賴進口,到打破國外公司的技術壟斷,并逐步實現國產化,再到產品和技術的不斷升級、創新,中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在短短二十年里實現了跨越式的高速發展。
(2)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應用領域
目前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典型應用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應用于農產品分選領域
A、確保食品安全
剔除混入大米、小麥、雜糧等農產品中的異色粒、病變粒、雜質、蟲尸、鼠糞等,提高糧食等農產品的安全標準,保護消費者健康,為食品安全作出貢獻。
B、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順應農產品分類分級管理的要求,對大米、小麥、雜糧、水果、蔬菜、茶葉等農產品進行分類分級,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農業產業的發展,提高我國農產品出口量,有利于我國農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例如,茶葉加工中的揀梗及剔除黃片和非茶類物質這一工序,歷來是勞動用工最為密集的環節,應用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后則可將勞動效率提高數十倍以上,不但可以降低茶葉加工中的用工成本,而且可以大幅度提升茶葉品質,提高茶葉的售價。
C、提高農產品分選的效率與質量
利用人工對農產品進行分選,勞動效率低,且容易出錯,以智能檢測分選裝備替代人工,完全可以避免人工分選的差錯,并能提高生產效率。例如,寧夏中寧地區利用智能枸杞檢測分選裝備替代人工進行枸杞分選,不僅能將干果中的雜質去除,還能精確地將影響枸杞產品質量的霉果、黑果、油果、青果分選出來。
目前,智能檢測分選裝備主要應用于農產品分選領域,在規模化大米加工企業中的普及率較高;在商品化程度高、國際貿易性較高的農產品加工領域普及率也比較高,例如咖啡加工、花生加工等領域;在小麥、大豆、雜糧等其他農產品加工領域,國內的使用率則較低。
②應用于工業物料與工業品分選領域
工業生產中,品質一致的工業物料是決定產品質量的重要因素,對工業物料進行分選可以確保工業物料品質的一致性。工業品產出后,可能存在表面瑕疵、形狀不一致、大小不統一等問題,必須通過分選來提高工業品的質量。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可以應用于塑料、玻璃、礦石、鹽粒、藥品等眾多工業物料與工業產品的分選,可以提高工業生產的自動化程度,提高生產效率,提高產品質量;替代人工分選,減少勞動力使用數量,降低管理難度,降低生產成本。
目前,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工業物料與工業品分選領域的普及率還相當低,潛在市場空間巨大。
③應用于物資回收、環保等領域
隨著社會經濟發展,廢舊物資、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產生量越來越多,成分也越來越復雜,給廢舊物資、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由人工進行回收垃圾的分選,不但效率低,也可能由于污染問題給勞動者帶來危害。現有的垃圾回收設施及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且復雜的垃圾處理要求,必須完善現行的垃圾分類回收標準,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推動垃圾分類回收事業的發展。
如果由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對廢舊物資、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進行分選,不但可以提高分選效率、降低了分類回收成本,也可以解決人工不適宜從事上述工作的問題。
目前廢舊物資、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分選領域還極少使用到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該領域將產生龐大的市場需求。
(3)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國內的應用情況
上世紀 80 年代,國內的糧食加工企業所引進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主要為日本的安西和東洋,以及英國的索特克斯。這些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已被后續的新機型所代替,主要原因是當時的色選技術較為落后,而且當時所引進的裝備均為國外 20 世紀 70 年代的產品,機型較小,無論是在控制與操作上,還是性能與效果上,都無法與現在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相媲美。
20 世紀 90 年代,主要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供應商還是日本佐竹、瑞士布勒、日本安西、韓國大原、美國凱技、梅特勒-托利多等國外企業,再加上少部分的國內制造企業。前述國際知名企業在中國市場與外國市場同步推廣代表當時領先技術的產品,而國內企業對核心技術掌握程度有限,推出的產品功能簡單。因此,國產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產品品質與穩定性方面與外國品牌存在較大差距。
從 2000 年開始,中國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在大米加工方面正式進入快速成長期,國內生產廠家也越來越多,品種規格也越來越豐富,國產裝備的份額逐漸增加。到目前為止,中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市場出現的品牌或制造商已有20 多家,大多集中在安徽合肥市。隨著制造廠家的增多,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規格也越來越豐富,功能也越來越多,從最早的小通道機型發展成大通道機型,由原來的單選功能發展到復選功能,由可見光識別發展到近紅外、激光、紫外光、X 射線識別等。
最近幾年,中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發展更為迅猛,已經較多應用在需要對固體顆粒物料進行色彩、形狀、大小、內部構造等選別的行業,如糧食、其他農產品、工業物料、工業產品、礦產品等。
(4)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領域競爭格局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領域市場化程度比較高,從全球市場競爭格局來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領域主要企業可以分為層次分明的幾個陣營:
①國際先進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品牌
國際上先進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生產企業包括日本佐竹、瑞士布勒、日本安西、韓國大原、美國凱技、挪威陶朗、梅特勒-托利多等企業,該類企業生產歷史悠久、技術實力雄厚,代表了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的最高水平,上述企業大多在國內設有合資或獨資企業。目前,上述幾家企業長期占據著全球高端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大部分市場份額。但是,國際先進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生產企業由于產品價格較高,隨著國內主流 CCD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生產企業的崛起,其在性價比方面優勢不明顯,除少數最高端的市場外,其余領域的市場份額逐步縮小。
②中國國內領先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品牌
國內代表性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領先品牌基本上都集中在安徽合肥市,包括美亞光電、泰禾光電、中科光電、捷迅光電等。美亞光電是國內最早規模化生產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企業,技術積累比較雄厚,生產規模較大;泰禾光電、中科光電、捷迅光電等企業在規模上較美亞光電小,但也發展成為國內外較為知名的品牌。
③中國國內中小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品牌
國內專業從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生產的中小企業數量較多,但技術研發能力較國內領先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品牌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在國內低端市場銷售。
④中國非專業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生產企業
國內少數的糧食機械生產企業也生產與糧食加工機械配套使用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
由于智能檢測分選裝備不是其主打產品,因此生產規模較小。
⑤其他發展中國家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品牌
印度、巴西等國家也有部分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品牌,其中印度國內就有 20家左右,代表性的有 ORANGE、QED、MARK 等。上述品牌均在其本土銷售,產品的競爭力較弱。
2、工業機器人行業競爭格局與市場情況
(1)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與應用概況
①全球工業機器人市場概況
工業機器人作為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自動化裝備,不僅可提高產品的質量與產量、替代人工、降低生產成本,更是變革傳統制造業模式、提升生產效率與柔性的重要手段。
現階段工業機器人技術水平較高的國家及地區包括日本、歐洲和北美。日本被稱為“機器人王國”,自 1968 年從美國引進機器人及其相關技術之后,就開始自主研發和生產機器人,目前已擁有 FANUC(發那科)、YASKAWA(安川電機)、川崎等一批國際知名品牌。由于本國勞動力成本偏高等原因,從而促進了歐洲工業機器人的發展和核心技術的研發,形成了一些有國際影響力的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比如瑞士的 ABB、德國的 KUKA 及意大利的 COMAU 等。
與發達國家的工業機器人水平相比,發展中國家的工業機器人目前主要依靠進口,自主研發能力較差,技術水平較低,尚未形成產業化,也沒有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工業機器人品牌。
②全球工業機器人應用概況
工業機器人能夠代替人類從事單調、頻繁和重復的長時間作業,或是危險、惡劣環境下的作業,完成對人體有害物料的搬運或工藝操作,可進行裝配、制造、檢測、物流、焊接、機械加工、搬運、分揀、噴涂等作業,廣泛應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氣電子、化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低壓電器、電力、IC 裝備、軍工、煙草、金融、醫藥、冶金及印刷出版等眾多行業。
在日本、德國、美國等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成套裝備已成為自動化裝備的主流。國外汽車制造、電子電氣加工、工程機械等行業已經大量使用工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以保證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同時避免了大量的工傷事故。發達國家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實踐表明,工業機器人的普及是實現自動化生產,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推動企業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
(3)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概況
①國內工業機器人發展現狀
我國工業機器人技術的研究開始于八十年代,但經過 30 余年的發展,已逐漸積累了一批核心技術與成果,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基礎。然而受限于長期以來低廉的勞動力價格,國內工業機器人的研究成果與技術遲遲未能產業化。研究初期沒有同步發展相應的零部件產業,導致我國的機器人生產企業在關鍵零部件上依賴進口,生產成本較高。在國內需求尚未凸顯,以及進口機器人價格下降的情況下,國內工業機器人的產業化進程較慢。
近年來,在經濟結構調整、勞動力成本上升、國家對智能裝備重視的背景下,國內工業機器人的發展環境已經得到了較大的改善,國內制造企業對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裝備的需求動力增長強勁。2015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售量達到 6.85 萬臺,銷售量超過全球總銷量的四分之一,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正面臨產業大發展的機遇,產業逐步進入加速發展期。
②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存在的問題
盡管中國擁有巨大的市場,但與國外領先工業機器人生產企業相比,國內生產廠商尚存在以下問題:
A、產業基礎薄弱,關鍵零部件依賴進口
由于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化較慢,且在研發的過程中沒有同步發展相應的零部件技術,因此在減速器、伺服電機及驅動系統、控制器等關鍵零部件上國內企業對進口存在較強的依賴性,生產成本較高。
B、行業標準體系待完善
由于國內工業機器人產業起步較晚,產業規模較小,行業內尚未形成統一的產業標準和相關的技術應用平臺。
C、自主品牌市場影響力較弱
長期以來,由于機器人成本較高、國內勞動力價格低廉,工業機器人的應用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較慢,行業內也尚未形成具有較大影響力的企業,缺乏市場品牌的認知度。同時,由于產業處于發展初期,國內廠商與國外著名機器人生產廠家相比,在整體實力、品牌知名度、產品結構、產品性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距。
③中國工業機器人發展前景
基于以下因素,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在未來較長的一段時間內將保持快速持續的增長:
A、國家政策支持
以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裝備為代表的自動化裝備屬于高端裝備制造業,符合產業升級發展方向,近年來國家政策層面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對本土工業機器人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持續增強。
國家《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和《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提出,到 2015 年智能制造裝備產業銷售收入超過 10,000 億元,年均增長率超過 25%。到 2020 年我國智能制造裝備產業將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導產業,產業銷售收入超過 30,000 億元,實現制造過程的自動化,使產業生產效率、產品技術水平和質量得到顯著提高。《關于推進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到 2020 年,形成較為完善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體系,培育 3-5 家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和 8-10個配套產業集群;工業機器人行業和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能力明顯增強,高端產品市場占有率提高到 45%以上,機器人密度(每萬名員工使用機器人臺數)達到 100 以上,基本滿足國防建設、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 2025>的通知》(國發[2015]28 號)指出:提高國家制造業創新能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大力推動重點領域突破發展,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明確了通過政府引導、整合資源,實施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建設、智能制造等重大工程。
在國民經濟的穩定增長和國家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制造行業將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B、產業結構升級要求
我國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方式的矛盾日益凸顯,產業結構調整刻不容緩。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裝備屬于智能自動化裝備,符合產業升級發展方向。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裝備是高端制造業的重要支撐,已被我國列入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制造業的發展歷程看,生產手段將經歷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智能化的變革,當前以機器人為核心的智能裝備正在全球范圍內引領著一場制造業的革命。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生產技術的進步、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制造業企業面臨著進一步提高生產率、提高產品質量、環保與安全生產、改善勞動條件等問題,工業機器人及成套裝備的應用和普及成為企業較理想的選擇。
目前,我國以新型傳感器、智能控制系統、工業機器人、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為代表的自動化裝備產業體系已初步形成。近幾年,國內制造業中機器人自動化生產線已不斷出現,并給使用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國內一些大型制造企業,如比亞迪、富士康等均已將工業機器人應用到生產車間,并大規模投放。未來的國內制造業將由目前以人為主的生產模式,逐漸向以機器人為主導的生產模式轉變。
C、勞動力成本的替代
長期以來,由于機器人價格昂貴且我國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大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主動使用工業機器人等自動化裝備的意愿不強。但是,中國人口紅利效應持續遞減。近幾年來,各地不斷上調最低工資水平,制造業工人平均工資水平不斷攀升,人工成本上升已逐漸成為制約企業發展的瓶頸。同時,隨著技術發展,機器人的制造成本卻在不斷下降,某種程度上人力成本已經逐漸開始超越過機器成本,激發了企業用機器人來替代人工的訴求。
隨著國內企業替代傳統人工需求的逐步釋放,未來較長的時間內,工業機器人都將維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D、應用領域逐漸擴大
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是目前國內外工業機器人應用最廣泛的領域,在汽車生產工序中,如毛坯制造(沖壓、壓鑄)、機械加工、焊接、熱處理、表面涂覆、上下料、裝配、檢測及倉庫堆垛等作業中,工業機器人都已逐步取代了人工作業。
隨著以機器視覺、觸覺等為代表的感知技術的進步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工業機器人的應用正在向電子行業、金屬制品行業、塑料及化工行業、食品行業等更廣泛的領域延伸。
工業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正在改變著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日益多元化的應用領域將不斷創造出新的需求,為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提供持續增長的動力。
E、增長空間大
我國工業機器人的保有量較低,與我國龐大的經濟體量不相稱。國際上通常采用工業機器人密度(平均每萬名制造業工人所使用的工業機器人數量)來衡量某個國家制造業工業機器人使用情況。
根據 IFR 的統計,2015 年末主要國家或地區工業機器人密度統計如下:
機器人密度(臺/萬工人)
2015 年末韓國每萬名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為 478 臺,日本、德國、美國等傳統工業強國的機器人密度分別為 315 臺/萬工人、292 臺/萬工人、164 臺/萬工人。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 年末的機器人密度僅為36 臺/萬工人,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工業機器人在我國具有巨大的潛在應用空間。未來隨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寬,各制造業細分領域對于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將持續增長。
(4)工業機器人的市場競爭格局
工業機器人產業屬于技術密集、人才密集以及資金密集型行業,由于國內企業在技術基礎上相對薄弱,國內機器人產業尚屬于起步階段,因此絕大部分國內企業未能參與國際競爭。全球工業機器人行業四大家族瑞士 ABB、德國 KUKA、日本 FANUC、日本 YASKAWA 占據了較大的市場份額,其余知名企業如意大利 COMAU、日本川崎、日本松下、奧地利 IGM、法國 STAUBLI(史陶比爾)等公司也擁有一定的市場份額。
在國內工業機器人市場上,以瑞士 ABB、德國 KUKA(庫卡)、日本 FANUC(發那科)、YASKAWA(安川電機)為代表的外資企業仍然占據著主導地位。根據 CRIA統計資料,2015 年外資企業在華銷售工業機器人總量超過 46,000 臺,占比約為67%。在工業機器人的傳統應用領域汽車行業,由于我國汽車企業以合資形式為主,生產線一般從國外引進,外資品牌機器人以汽車整車生產線配套的形式進入中國,國內企業尚無法與外資品牌正面競爭。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2015年銷往汽車行業的工業機器人中 87.8%為外資品牌。為更大程度地在中國市場保持競爭優勢,上述機器人四大家族均在中國設立了分公司及合資公司。
近年來,在市場需求快速增長的牽引下,中國的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較為迅速,目前已形成了從事機器人研發設計、生產制造、工程應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產業集群。2015 年,國產工業機器人繼續保持強勁的增長勢頭,根據 CRIA 的統計,中國機器人本土企業共銷售工業機器人 22,257 臺,綜合前期研發企業實現投產、新企業進入等因素,實際銷量同比增長 31.3%。以沈陽新松、廣州數控、埃夫特等為代表的國內生產企業通過技術創新,逐漸積累了一批核心技術,并在國內市場上占據一席之地。
由于外資機器人產品在汽車行業的長期壟斷地位,目前國產機器人的應用主要集中在汽車行業以外的一般制造業,其中以金屬產品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塑料和化學制品業在國產機器人的銷售總量中占比最高。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統計的 2015 年中國市場各行業外資和本土企業工業機器人的銷售比例,在汽車行業以外的其他行業,國產工業機器人已能占據一定量的市場份額,對外資產品的替代效應正逐漸形成。
未來幾年,中國龐大的制造業市場規模為國產工業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較大的機遇,在國家政策支持、勞動力成本上漲的背景下,隨著國內企業在技術創新、成本控制、產品質量和售后服務上的持續提升改進,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生產企業對國產自動化制造裝備的需求將在未來較長的時間內保持高速增長。
3、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行業發展前景及市場需求情況
(1)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的發展前景
①農產品分選領域進一步普及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農產品分選領域的普及可以為食品安全作出貢獻。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目前主要應用于農產品分選領域,國內僅在大米加工領域具有相對較高的普及率。目前中國已成為全球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和消費市場,食品安全、衛生、農產品品質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由于在農產品質量檢測方面缺乏相應的法規規范和行業標準,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國內的使用率還比較低,未來將有一個逐漸普及的過程。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農產品分選領域的普及可以提高農產品入市等級,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長期以來,我國農產品附加值較低,農產品入市分級工作沒得到足夠的重視。通過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對農產品進行分級分選,可以提高大米、雜糧、茶葉、新鮮果蔬、水產品等絕大部分農產品的入市等級,實現農產品優質優價,提高農業從業者的收入,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目前,國內新鮮果蔬、水產品、海產品、易損農產品等領域分選的比例還相當低,主要是由于國內大多數消費者對農產品的品質要求不高,同時以人工分選的成本極高。但是,隨著部分消費者需求的提升以及需求層次的多樣化,未來農產品分級入市必然成為趨勢。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可以憑借較好的分選效果、較低的分選成本,在農產品分類分級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應用領域將不斷拓展。
②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逐步升級換代
2009 年以前,國內基本只有光電色選機銷售,自 2009 年以來 CCD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開始逐漸推向市場。由于 CCD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比光電色選機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在智能分選裝備更新換代的過程中,CCD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市場占有率將持續提高。
③國內企業的全球競爭力提高
國內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生產企業開發的 CCD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性能上基本達到國際先進生產企業的水平,但價格低于國外競爭對手,具有非常高的性價比優勢。因此,國內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生產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步增強,將能夠全面參與全球市場競爭。
④工業品分選領域滲透率提高
目前,工業品幾乎都面臨分類、提純等需求。通過提純和分類,可以提高產品的品質,同時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降低生產成本。
近年來隨著技術不斷進步,智能分選技術已經應用到化工原料精選、五金冶金、環保、建筑材料加工等廣泛的工業領域。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大多數制造業都處于從手工向自動化發展的階段,利用機器裝備對工業原料進行分選可以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產品質量,所以對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需求越來越大。
⑤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環保領域的應用成為趨勢
對于高速發展的中國,廢塑料、電子垃圾、報廢汽車、生活垃圾、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寶貴資源。但是,目前我國對廢舊物資與各類垃圾回收利用的比例還相當低,主要在于重視不夠和相關技術手段缺乏。因此,廢舊資源回收利用與環境保護是中國未來發展過程中需要大力開展的工作。
如果由人工進行廢舊資源、垃圾回收的分選,不但效率低,也可能由于污染問題給勞動者帶來一定的職業危害。現有的廢舊資源、垃圾回收設施及方法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長且復雜的處理要求,必須采用更高效的方法,推動廢舊資源、垃圾分類回收事業的發展。
通過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對各類廢舊物資、各類垃圾進行分選,然后再回收利用,可以變廢為寶、獲得資源,保護環境。智能檢測分選裝備替代人工分選,不但可以提高分選的效率、降低分類回收的成本,還可以解決人工不適宜從事上述工作的問題。目前,以挪威陶朗集團為代表的國際先進智能檢測分選裝備提供商已在全球大力拓展該業務領域,并進入了中國市場。目前國內廢舊物資、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分選領域還極少使用到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該領域將產生較大的市場需求。
(2)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的市場需求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主要應用于大米、小麥、玉米、雜糧、咖啡、花生、茶葉、豆類、脫水蔬菜、芝麻、各類種子、各類堅果、油菜籽、枸杞、新鮮果蔬等農作物,塑料、玻璃、礦石、單晶硅、鹽粒、藥品等工業物料與工業產品,以及廢舊物資、工業垃圾、建筑垃圾等物料的智能化、自動化檢測分選。各主要細分市場的需求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如下:
① 智能大米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情況
2014 年全球大米產量約為 7.41 億噸。大米生產和消費主要集中在東亞、東南亞和南亞地區,這些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各不相同。日本、韓國等經濟發達地區對大米品質要求較高,大米需要經過多次分選;中國正處于經濟快速發展時期,大米加工業保持較好發展態勢,消費者對大米質量要求日益嚴格,大米分選應用比例逐年增大;而在經濟較為落后的東南亞國家,除了出口之外,大米分選比例比較低。
未來幾年,發達國家對智能大米檢測分選裝備的需求主要來自裝備的更新換代,整體需求量將保持相對穩定。中國、東南亞、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智能大米檢測分選裝備的需求有望進一步增加:一方面,大米分選普及率將進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大米分選次數將增加,從原來的不分選,到一次分選、二次分選,發展到三次、四次分選。在上述兩方面因素的作用下,智能大米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將持續增加。
② 智能小麥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情況
2014 年全球小麥產量約為 7.29 億噸。傳統小麥制粉技術主要通過精選機、拋車等設備對小麥進行篩選,分選效率與精度較低。智能小麥檢測分選裝備通過采集顏色、形狀、圖像等信息,準確辨別小麥與各類雜質,可以進行有效分選,解決了傳統小麥篩選手段無法解決的問題。
目前,國外智能小麥檢測分選裝備處于普及過程中,國內面粉加工企業也開始逐步接受和引進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隨著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面粉加工過程中的逐步普及,智能小麥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容量將值得期待。
③ 智能玉米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情況
2014 年全球玉米產量約為 10.38 億噸。玉米是世界第三大糧食作物,目前主要用作飼料、食用油原料和輔食。長期以來,國內養殖企業、養殖戶均不注重動物福利,飼料質量差,雜質甚至有毒物質含量高,而國外對生產動物飼料的原料一般都進行分選,確保飼料質量和動物產品的品質。
2014 年以前,國內智能玉米檢測分選裝備市場還是一片空白。由于 2014 年年初的氣候原因,東北地區的玉米發生霉變,同時國家提高了玉米收購標準,導致東北地區農戶或加工企業玉米銷售困難。以發行人為代表的國內智能分選裝備企業適時開發出智能玉米檢測分選裝備,幫助農戶和玉米加工企業解決了實際問題。自 2014 年以來,智能玉米檢測分選裝備市場需求逐步增加,已成為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一個重要品種,未來市場規模有望持續擴大。
④ 智能茶葉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情況
2013 年全球茶葉產量約為 534.55 萬噸,其中 95%以上的茶葉產自亞洲和非洲。斯里蘭卡、肯尼亞等主要茶葉出口國的智能茶葉檢測分選裝備滲透率較高,中國、印度等以內銷為主的產茶大國茶葉分選比例較低。未來幾年中國、印度等市場將是智能茶葉檢測分選裝備新的需求增長點。
⑤ 智能咖啡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情況
2013 年全球咖啡豆產量約為 892.08 萬噸。全球咖啡豆主產區為巴西、越南、印度尼西亞、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印度、洪都拉斯、墨西哥、秘魯、危地馬拉等國家與地區。中國咖啡種植面積與產量相對較小,主要集中在云南省。
由于咖啡豆在生產中會出現發酵豆、死豆、黑豆、蛀蟲豆、殘缺豆以及一些雜質,依靠人工選別不但生產效率低,而且質量不穩定。采用咖啡豆分選裝備代替人工選別,不但能夠剔除不良豆和雜質,而且精度更高、產量更大,有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和經濟效益。未來全球咖啡豆分選裝備的市場規模較大,隨著新裝備的不斷普及與老裝備的更新,未來較長時間內,咖啡豆分選裝備的需求將保持穩定增長。
⑥ 智能花生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情況
2014 年全球花生產量約為 4,244.44 萬噸。花生是世界上分布非常廣泛的農作物,在世界六大洲的 100 多個國家都有種植。作為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花生營養價值高,在世界食品市場地位重要。花生顆粒在儲存、運輸過程中很容易發潮,會出現霉變、發芽等問題,容易產生致癌性極強的黃曲霉素,并附著在紅衣上,對人體危害很大。隨著花生精深加工產業的發展和出口貿易的要求,需要對花生進行精確快速分級分選。
智能花生檢測分選裝備可對帶殼花生、脫殼花生、脫衣后的花生進行分選,剔出腐爛、霉變、發芽的花生,有效杜絕花生中黃曲霉素的存留,同時可以將其它雜質如石頭、碎殼等分選出來。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出現改變了過去完全依靠人工來挑揀花生的狀態,減輕人工的勞動強度,提高花生的質量。
中國、印度和尼日利亞是主要的三個花生生產與出口國。目前,智能花生檢測分選裝備在中國尚未普及,在印度和尼日利亞等其他花生主產國的應用率還較低。未來幾年,隨著越來越多的地區和國家對花生的品質要求不斷提高,智能花生檢測分選裝備將擁有較大的市場潛力。
⑦ 智能大豆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情況
2014 年全球大豆產量約為 3.08 億噸。大豆是全球最主要、產量最高的經濟作物之一,主要用作食用油原料和食品、食品原料等。大豆原料在采收、晾曬的過程中,可能混入各類雜質;在儲存的過程中,可能發生霉變,混入蟲尸、鼠糞等。大豆屬于全球性的大宗商品,商品化率高,國際貿易量大,在國際貿易中需要執行嚴格的品質標準。通過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可以有效剔除大豆中的各類雜質,顯著提高大豆的品質等級,確保食用油與豆類食品安全,提高大豆的品質與銷售價格。
目前智能檢測分選裝備應用于大豆分選的比例較低,未來增長空間較大。
⑧ 智能雜糧雜豆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需求情況
由于雜糧雜豆種類較多,不同地方產品差別較大,往往要根據客戶需求進行定制分選裝備,目前雜糧雜豆分選裝備市場處于起步階段。我國雜糧雜豆主要分布在東北、華北、西北和西南等干旱半干旱地區、高寒山區和少數民族聚集地區。
這些地區大多屬經濟欠發達地區,目前仍然以糧食產量為主要目標,對糧食品質要求不高,雜糧分選裝備的應用率較低,致使雜糧雜豆的異色率、異形率高,品種互混嚴重。采用雜糧雜豆分選裝備可以有效提高產品的質量、優質率和附加值,提升產品在國內外市場的競爭力。另外,雜糧雜豆雖然適應干旱半干旱地區、高寒山區等較惡劣的自然環境,但是單產較低,通過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對雜糧雜豆進行分選,提高了產品入市等級,能有效提高當地農民收入。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國內外市場對雜糧雜豆需求不斷增加,雜糧雜豆產業的開發潛力日益顯現,對雜糧雜豆分選裝備的需求也將逐漸啟動。
⑨智能種子檢測分選裝備的未來市場需求分析
近年來,優質種子的商品化生產,特別是種子加工的機械化和現代化已提升到十分重要的位置。根據國際種子聯盟統計,全球種子市場規模達到了 400 多億美元。在全球人口增加、耕地面積減少和城市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單純依靠增加種植面積難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糧食需求。提高良種使用率,增加單位面積產量是未來解決世界糧食供需缺口的有效手段。
農作物種子分選裝備不僅能將水稻、小麥、玉米、豆類、花生、棉花等種子中的雜質去除,更能夠識別出附著于種子上的黃斑、霉變、蟲蛀等帶菌物,加以剔除,并能對種子的顆粒大小及色澤實現精選,從而極大地提高種子的播種品質和商品性。種子行業的發展,種子質量要求的提高,都將帶動我國種子分選裝備市場需求的增長。
⑩ 果蔬等大尺寸物料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未來市場需求分析
利用顏色、形狀、色澤、內部構成等特征差異對水果、蔬菜、水產品等進行分選,是發達國家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重點應用領域之一。隨著機器視覺技術的進步,以及相配套的自動化技術的使用,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可以將土豆、新鮮蔬菜、水果或水產品等大尺寸物料中顏色、形狀、色澤、內部構成等不符合要求的部分,進行檢測和剔除。用于大尺寸物料分選的智能分選技術是國內未來重點應用的新領域之一。
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在干果、堅果、果干、脫水蔬菜及其他分選領域的需求情況
目前在境內市場,寧夏、青海等地枸杞分選裝備已經較為普及,新疆等地區開始逐漸使用葡萄干分選裝備。在境外市場,瓜子、腰果等各類堅果加工領域也逐漸開始使用分選裝備替代人工分選。此外,智能檢測分選裝備開始被用于干辣椒、脫水蒜片、脫水胡蘿卜等脫水蔬菜分選領域。
隨著在上述適用領域的不斷拓展,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將保持旺盛的市場需求。
工業領域、廢舊物資回收、垃圾回收領域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未來市場
需求分析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可以應用在塑料、工業鹽、糖、煙絲、橡膠、化工顆粒、藥品、中藥材、礦石、機械零部件、電子產品等分選方面,以及印鈔檢測、條形碼檢測、PCB 電路板檢測、工業零件檢測等領域。目前,在塑料、煙絲分選以及印鈔檢測、條形碼檢測、PCB 電路板檢測等領域,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應用較多。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可以提高工業生產效率與產品質量,其在工業領域的應用前景較好。
廢舊物資回收、垃圾回收領域分選裝備在國外發達國家有較多應用,挪威陶朗集團在全球銷售了大量的資源回收分選裝備。而在國內市場,挪威陶朗僅安裝了少數用于資源回收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因此,國內用于資源回收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的市場潛力十分巨大。
(3)智能檢測分選裝備市場容量與發行人市場份額
截至目前,國內未成立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協會組織,尚無國內相關監管機構及國內外權威研究機構對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的整體市場容量進行統計或分析。因此,無法獲得權威第三方公布的智能檢測分選裝備行業的市場容量數據以及發行人市場份額數據。
4、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前景及市場需求情況
(1)工業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前景及市場需求情況
①工業機器人應用領域廣泛
工業機器人可進行安裝、制造、檢測、物流等作業,廣泛應用于汽車及汽車零部件、電氣電子、化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低壓電器、電力、IC 裝備、軍工、煙草、金融、醫藥、冶金及印刷出版等眾多行業,應用領域廣泛。工業機器人在工業生產中最早被應用于替代人工從事沖壓、熱處理、焊接、涂裝等單調頻繁的作業,或是在核能工業部門完成有害物料的搬運及工藝操作。
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以及人工成本的增加,工業機器人的應用逐漸擴展到生產流水線上。目前,全球 50%以上的工業機器人應用于汽車制造領域的弧焊、點焊、裝配、搬運、噴漆、檢測、碼垛、研磨拋光和激光加工等復雜作業。隨著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工業機器人也將在汽車制造業中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進入 2000年以后,出于替代人工的成本收益考量以及操作精度的客觀要求,工業機器人開始大規模應用于電子電氣、橡膠塑料、食品飲料等一般工業。
中國進入了工業化中后期階段,面臨勞動力短缺、成本上升等問題,由此對工業自動化的要求越來越高。據 IFR 統計,2015 年末韓國每萬名工人擁有工業機器人數量為 478 臺,日本、德國、美國等傳統工業強國的機器人密度分別為315 臺/萬工人、292 臺/萬工人、164 臺/萬工人。而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2015 年末的機器人密度僅為 36 臺/萬工人,遠低于發達國家的水平。
上述差距的存在也意味著工業機器人在中國的市場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工業機器人也將越來越多地在一般工業中得到應用,主要包括 3C 工業 ( 即 電 腦 (Computer) 、 通 訊 (Communication) 和 消 費 性 電 子 (ConsumerElectronic))、工程機械、家電產業、物流行業、石油化工行業、金屬加工、食品飲料、機械制造、煙草、醫療、紡織、非金屬制造等有較大用工需求或特殊操作精度要求的行業。
②勞動力成本上升將進一步促進工業機器人需求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中國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制造業大國。但是,過去幾十年來,由于勞動力價格相對低廉,國內制造業企業以勞動密集型為主。
在國際產業分工中,中國制造業企業通常處于產業鏈底端,主要依托廉價勞動力帶來的優勢,形成一定的市場競爭力。
近年來,全國各省市不斷上調最低工資標準。不斷上升的勞動力成本給傳統的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帶來巨大的成本壓力。
隨著中國步入人口老齡化階段,適齡勞動人口減少,制造業人力成本上升。同時,家庭結構和社會文化的變化導致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制造業一線工作,進一步加劇了制造業的用工荒,變相提高了制造業的用工成本。
綜上,我國制造業成本優勢減弱,已經成為阻礙我國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以工業機器人替代越來越昂貴的勞動力是實現我國制造業持續發展的關鍵,可以預見,制造業的人工替代需求將造就巨大的工業機器人發展機遇。
③制造業轉型升級帶動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
中國制造業規模擴張很快,總體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位,但卻面臨核心技術缺乏、創新能力薄弱、發展模式粗放、多個行業產能過剩的嚴峻挑戰,受到高端制造業向發達國家回流、低端制造業向低成本國家轉移的雙重擠壓。因此,中國制造業迫切需要轉型升級,從重視生產能力的擴張向重視技術能力的積聚轉變,
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從世界制造業價值鏈低端向高端轉移。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進行結構調整。高端裝備制造業處于價值鏈高端和技術鏈核心環節,是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點發展方向。工業機器人產業屬于典型的高端裝備業,是制造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的高端裝備產業之一,發展工業機器人是消化制造業低端產能的有效手段和最高表現形式。工業機器人是“十二五”規劃中重點發展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也是其他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基礎。
制造業轉型升級也需要進行制造模式的升級。《智能制造科技發展“十二五”專項規劃》、《中國制造 2025》將智能制造技術列為傳統制造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和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的技術。2014 年,德國提出的工業 4.0戰略引領了全世界范圍內對制造業模式升級的探索。機器人、大數據、互聯網技術的融合將成為未來制造模式的主流。
制造模式的轉變可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人工誤操作帶來的殘次零件風險等,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實現自動化柔性制造,加快技術創新速度、提高管理水平、增強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發達國家的使用實踐表明,工業機器人的普及是實現自動化生產,提高社會生產效率,推動企業和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有效手段。因此,工業機器人是實現我國制造業制造模式轉變的強力技術手段。隨著我國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的逐步推進,對以工業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制造裝備的需求,將呈快速增長趨勢。
(2)工業機器人的市場容量及發行人所占份額
根據 IFR 的統計,2015 年全球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 24.80 萬臺,需求主要集中在中國、韓國、日本、美國和德國等五個國家,其中中國市場的銷量占全球市場總銷量的比例超過四分之一。
根據 CRIA 的統計,2015 年中國國內工業機器人總銷量約為 6.85 萬臺,連續三年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受益于本土市場的快速增長,2015 年國產工業機器人銷量達到 2.23 萬臺,綜合前期研發企業實現投產、新企業進入等因素,實際銷量同比增長 31.3%。發行人工業機器人及自動化成套裝備業務處于起步階段,于 2014 年、2015年和 2016 年 1-9 月分別實現銷售收入 32.48 萬元、193.03 萬元和 305.81 萬元,所占市場份額較低。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上一篇:2017年中國證券市場現狀分析及行業發展趨勢
- 下一篇:新消費撬動中國經濟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