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房地產行業市場深度調查及未來發展趨勢分析
2017/12/27 12:11:4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長效機制建設與市場溫和調整并存,房地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存量 運營也成為行業創新方向 ,收益型地產發展方向值得關注。 長效機制的建設必然需要更多主體參與、更多政策配套,我們認為,更多的服務商、金融機構介入存量運營將是大趨勢。在樓市溫和調長效機制建設與市場溫和調整并存,房地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升,存量 運營也成為行業創新方向 ,收益型地產發展方向值得關注。 長效機制的建設必然需要更多主體參與、更多政策配套,我們認為,更多的服務商、金融機構介入存量運營將是大趨勢。在樓市溫和調整背景下,大公司持續做大規模、小公司逐步退出也是趨勢所在,而核心城市由于產業、人口的持續集聚和產業、消費的進一步升級,具備持續現金流的收益型物業價值將快速提升,大型開發商及加大核心城市物業持有的公司價值凸顯。
1、規模業績雙增,龍頭優勢明顯
市場調整疊加從嚴調控, 龍頭公司凸顯優勢,行業集中度將 進一步提升 。根據我們判斷,2018 年銷售面積較 2017 年將有所下滑。從銷售面積的數據來看,2017 年 7-10 月全國實現銷售面積 5.6億方,較去年同期下降了 5.9%,因此可以認為 2017 年下半年房地產行業就已經進入調整期。但與此同時龍頭公司表現搶眼,根據克而瑞統計,2017 年 6-10 月前十大開發商銷售面積同比增長了20.0%,TOP20 同比增長了 21.2%,與行業整體形成鮮明反差,因此嚴調控下龍頭公司的業績規模會表現更好,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高。可以預計明年龍頭企業將繼續復制今年的優勢。
2017 年7-10 月龍頭銷售面積增長與行業整體形成反差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017 年 1-10 月行業集中度較 2016 年底進一步提高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龍頭企業中規模與盈利雙升的公司將更有投資價值。宏觀上看,2017 年 1-11 月全國住宅成交土地樓面均價達到 4827 元/平方米,較 2016 年全年的均價水平提高了 13.7%,而 1-10 月全國商品房銷售均價僅同比提高了 4.0%,說明全國房地產銷售的利潤率被進一步壓縮。微觀上看,今年全國各地出臺了限價政策,有關部分通過控制預售證價格的方式來限制商品房的銷售價格,因此房地產開發商的利潤空間有所下滑。在此背景下,全國前二十大房地產開發商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分化,有的房地產開發商銷售均價明顯提高,如金科、榮盛發展和華夏幸福,有的房地產開發商則出現下降。盡管大型開發商在規模擴張上擁有優勢,但銷售均價的下滑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公司的盈利能力。
100 大中城市住宅成交土地均價在不斷提高(元/平方米)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銷售均價較 2016 年均價水平對比來看,大型房企之間出現了分化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存量地產掘金時代來臨,政策面與市場面窗口期開啟
我國房地產逐漸步入存量房時代,政策面與市場面窗口期已經開啟。一般來說,當存量房交易量占比不斷提高超過新房的交易量時,我們稱地產市場進入存量時代。按照這個標準,我國部分重點城市已經進入了存量房時代。根據我們跟蹤的部分城市數據,2017 年 1-10 月北京、深圳、南京等重點城市存量房交易量已經明顯高于新房銷售,一線城市表現的尤為明顯,其中北京二手房成交套數已經達到新房成交套數的 3.3 倍。一線城市存量房銷售的攀升直接引領我國存量房市場的發展,隨著二線城市的房地產市場的逐步成熟,二線城市也將逐漸進入存量房時代。2017 年住房租賃市場相關政策密集出臺,對存量房源的需求規模不斷擴大,政策面窗口期已經開啟。此外在城市規模相對有限的情況下,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大力推進城市更新項目,目前已經有所突破,典型的案例有北京 798 藝術中心、上海青浦橋梓灣舊城改造等,存量時代的市場窗口期也已開啟。
2017 年以來重點城市二手房及新房成交套數對比,一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明顯超過新房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存量地產掘金時代來臨,租賃和地產金融兩 大領域值得關注 。在存量地產的所有業態中,長租公寓是一股重要的力量。我國擁有龐大的租賃人口,擁有較強的租賃住房需求,其中蘊含的市場空間是巨大的。目前部分長租公寓企業已經開始起步,在政策和市場的推動下,長租公寓的市場規模會不斷擴大,我們將看好長租公寓市場的投資價值。此外住房租賃的發展能夠給金融業帶來大量優質的基礎資產,因此我們也看好房地產金融在存量地產時代的投資價值。當然,地產金融的發展更多地與城市化過程中房地產開發、商辦物業持有與運營、物流地產發展等有很大關聯。
3、存量中的租賃:住房租賃市場空間廣闊,萬億藍海任遨游
租賃市場空間廣闊,規模可達 4.2 萬億元。為貫徹“房住不炒”,政策大力支持發展租賃市場,各方(開發商系、服務商系、創業系)機構紛紛布局,但機構持有率僅 2%,配套商業銀行、政策性銀行、ABS 等創新融資工具等金融支持,助力行業市場規模擴張。同時市場存在真實租賃需求,根據我們預測,2030 年租賃人口達 2.7 億人,租賃市場規模達 4.2 萬億元,市場空間廣闊。
2017 年以來重點城市二手房及新房成交套數對比,一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量明顯超過新房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商業模式上看, 集中式公寓盈利能力優于分散式。
1)集中式公寓收取物業的報價會由總部審核,成本控制得相對較好,而分散式公寓房源都為個案,定價和執行收房環節都較難精準把控。
2)分散式租約一般為 3~5 年,個人房東違約率較高,房源不確定性較大。集中式公寓租約一般較長達10~25 年,對于房源的掌控能力較強,且能享受租金上漲帶來的收益。
3)在裝修環節,集中式公寓統一設計、集中采購材料、集中施工,費用控制較為容易,但分散式的非標產品在裝修時會面臨很多問題,成本控制難度頗大。
4)在運營管理階段,集中式采用集中管理模式,管理半徑小,分散式的管理半徑較大,因此集中式能夠保持較高的人房比,降低運營成本。
租公寓兩種管理方式的特征對比及優劣勢比較
-集中式分散式房源獲取拿下整棟現有項目,或是整棟樓宇中的幾層分散拿下個人房源,一般與業主長期簽約以保證房源穩定物業性質商業、辦公、工業較多住宅為主產品服務統一品牌標志,裝修標準,統一配備家政服務,部分有較多公共空間和線下活勱統一標準化裝修,部分有統一家政服務,一般沒有公共空間和線下活動出租方式按每套整體出租,一般一間可住 1-2 人分間散租為主,亦有整租(尤其是高端),一般一間只住一人目標客戶中端客戶居多覆蓋各類群體,但以中低端為主盤活閑置資產盤活商辦物業,提升價值幫助個人進行資產管理對開發資質要求對于樓宇要有充分的理解,改造難度不低對裝修方面有要求,對專業度要求較低資金和項目資質單個項目前期投入大,項目資質要求高單個房源投入少,房源獲取靈活服務管理效率管理集中、管理半徑小管理半徑大、管理難度高品牌效應易標準化形成品牌房源形態不宜,不易標準化及品牌形成社交屬性打造有公共空間,易于打造增值服務租客分散,難集中,社區活動不易舉辦房源的選擇面對房源要求較高,合適房源有限,房源爭奪較為激烈低端到高端均覆蓋,房源分布廣泛獲取靈活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行業生命周期看, 租賃行業 正處于成長期 。目前從事長租公寓業務的公司數量快速增長,各方機構爭相進入行業。以魔方公寓、鏈家自如為代表的第一批長租公寓公司成立于 2010 年-2012 年,由于當時政策對于租賃的監管多于鼓勵,造成租賃行業發展較為緩慢。隨著近兩年政策的轉向,以愛上租為代表的創業系、以相寓和世聯紅璞為代表的中介服務商系、以萬科泊寓和龍湖冠寓為代表的開發商系等各方玩家紛紛入場,長租公寓公司數量出現井噴。根據最新統計,截止到 2017年9月1日,國內一共有412 家品牌公寓公司,公司數量增長迅猛。
對標日本、美國等海外市場,中國租賃市場發展道阻且長。從公寓公司的管理規模來看,截止至2017 年半年報,日本龍頭大東建托持有房源 97.9 萬間,中國房源數量最多的鏈家自如僅 40 萬間,集中式公寓更是沒有超過 10 萬間的。從房源間均租金收入來看,美國前 6 大公寓運營商間均租金收入在 1.1 萬-3.1 萬美元之間,EQR 憑借其聚焦核心城市優質物業的戰略,間均房租金收入達到3.1 萬美元。中國長租公寓公司間均租金收入水平約為 3.6萬元人民幣(間均月租金 3000元計算),存在巨大差距。因此,無論從房源規模還是間均租金收入水平,我國的長租公寓公司均有大范圍提升的空間。
大東建托管理房源數已達 97.9 萬間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全美前 6 大公寓運營商每間房平均年收入(美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
- 科沃斯機器人&慧博科技戰略合作:構建智能清潔領域創新模型,探索全域用戶增長新路徑
- “銀齡”學員迎來畢業季
- 從潔凈工藝到全系統配套,愛瑧IZEN(又名:愛臻)種植體樹立種植牙品質新典范
- 第二屆“百模論劍”大賽 | 思特奇重塑企業智能觀,打造人機協作新范式
- 突破3000萬次計算!玻色量子相干光量子計算機引領實用化量子計算新高度
- 詮釋三大“長板” 長城汽車6月銷售新車11.07萬輛 同比增長12.86%
- 海納AI面試官正式發布PC版,革新校招AI面試體驗
- 固德威成功舉辦中日企業家可再生能源論壇,共謀變局下的綠色合作新篇
- 2025年一對一輔導平臺權威推薦榜單:嚴選優質平臺,護航學習之路
- 各地文旅場景“上新”活躍“夏日經濟” 新供給激發暑期消費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