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中國農林牧漁行業發展概況分析
2018/2/5 14:21:45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1、過十年,養殖規模化推進過去十年來看,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化進程在不斷推進,從出欄量來看,歷經周期之后,生豬的出欄量增長有限,2016 年較 2009 年僅增長了 4000 萬頭,增幅約 6.2%。但是,從結構來看,年出欄 5 萬頭以上的養殖1、過十年,養殖規模化推進
過去十年來看,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化進程在不斷推進,從出欄量來看,歷經周期之后,生豬的出欄量增長有限,2016 年較 2009 年僅增長了 4000 萬頭,增幅約 6.2%。但是,從結構來看,年出欄 5 萬頭以上的養殖場在快速增加,從 2007 年的 50 個增加到 2015 年的 261個,而年出欄 50 頭以下的小型養殖場個數則從 8010 萬個減少到 4406 萬個,生豬養殖業的規模化在持續推進。
我國生豬出欄情況(億頭)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伴隨著我國生豬規模化程度的不斷推進,誕生了一批產業化程度高度發達的生豬養殖龍頭企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公司+農戶”模式為主體的溫氏股份和以“自繁自養”模式為主體的牧原股份。預計 2017 年溫氏股份出欄量將超過 1900 萬頭,當前市值達到 1300億,牧原股份出欄量達到 700 萬頭,當前市值達到 550 億元。
溫氏股份生豬出欄量(萬頭)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牧原股份生豬出欄量(萬頭)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2、地改革深化,農業規模化有望加速
農業的規模化首先要實現土地經營的規模化,前提就是要將土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進行農業生產,這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一是要具備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技術條件;二是從現有農業生產解放出來的勞動力要由其他產業吸納,即能夠保證失地農民有所歸,有所養;三是與分散的家庭聯產承包經營相比,土地規模化經營能夠具有比較優勢。
農業規模經營需要三個條件支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1978 年開始出現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以來,我國農業生產狀況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已經具備了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條件。
(1)農業機械化的發展為我國土地的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技術基礎
農業規模化經營必須借助農業機械的力量,我國經過十幾年的快速發展,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2016 年,我國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為 63%,2016年 12 月印發的《農機裝備發展行動方案(2016-2025)》提出,到 2025 年,該機械化率要提升至 75%以上,我國農業機械化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目前,農業無人機產業也在快速崛起,為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農藥噴灑服務。我國農機產業的快速發展為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提供了技術支撐。而隨著我國農業規模化經營的推進,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還將進一步提升。
(2)農民收入來源多元化,我國農民對于土地的依附大大降低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推進,我國農民的收入來源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土地不再成為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隨著越來越多的鄉鎮企業的發展以及農民工的大量出現,農村居民的收入越來越依靠務工獲得,而農業收入對于農村居民收入的影響越來越小。2015 年來看,我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比達到 40%,而農業收入占比已經縮小至21%。
2015 年我國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構成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各省情況來看,除了部分人均耕地面積大以及經濟落后的省份,大部分省份的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收入占比達到 40%,甚至更高。
各省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占比情況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我們認為,目前農村居民家庭對土地的依賴性已經大幅降低。尤其是東部地區的農村居民,由于工業就業機會較多,而人均耕地又相對較少,其對于耕地已經不具備依賴性,不少地區都已經自發完成了土地的集中。
(3)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嚴重,土地集約經營及農業社會化服務發展勢在必行
根據研究,我國農業勞動力的年齡結構持續老齡化,到 2010 年,我國農業勞動力的中位年齡達到44歲,較2000年增加了6 歲,45歲以上的勞動力占比達到 47.1%。
我國農業勞動力年齡持續提升
年齡19902000201016-2430.414.311.725-3425.627.615.935-4421.323.125.345+22.73547.1其中---45-5412.520.122.655-647.710.118.165+2.44.76.4中位年齡32.438.144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根據農業部農村經濟研究中心“我國糧食安全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 2011 年基于 22 個省區、市 134 個村莊 1552 個水稻種植戶的調查數據,樣本戶主平均年齡為 51.4 歲,其中,戶主 50 歲以上的農戶占 55.3%,戶主受教育年限平均為 7 年,基本為初中文化程度。2015 年,《農業勞動力老齡化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分析》基于對甘肅省 4 市 6 縣的調查數據表明,調查樣本中(410 戶)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為 52.1 歲,主要集中在 40-69 歲之間。2013年,浙江的801戶樣本調研中,50歲及以上的農業勞動力占被調查勞動力總數的66.8%;60 歲及以上的農業勞動力占 35.3%;30 歲以下的農業勞動力僅占 2.6%。由此推測,當前,我國農業勞動力的平均年齡預計將在 50-60 歲之間,且 50 歲以上的人構成農業勞動的主力,這一年齡結構意味著:十年看,將有大量的農業勞動力逐步退出農業經營,農業勞動力數量將持續減少;現有農業勞動力無法承擔起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必須依賴社會化的農業服務。與美國日本比較來看,2007 年,美國農業普查結果顯示,美國農場主的平均年齡已上升到 57.1歲;在日本,2009 年農業從業者中 65 歲以上的人員所占比例為 61%。但是,勞動力老齡化之所以沒有威脅到美國、日本的農業生產,
是因為他們有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以及較高的農業機械化水平,彌補了農業勞動力的短缺。
因此,我們認為,伴隨著農業勞動力的減少以及農業勞動力的老齡化,我國土地集約化經營以及農業的社會化服務勢必迎來良好的發展機遇!
模化經營有利于農機和農業技術的使用,提升效率,降低成本,粳稻、玉米和小麥的生產來看,人工成本構成了我國農業生產的主要成本,占比在 30%-50%之間,之后為土地成本、化肥和機械作業費用。
我國粳稻生產成本構成(元/ 畝)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粳稻生產成本中物質與服務費的構成(元/ 畝)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與傳統的小農戶不同,規模種植大戶是以商品化為目的進行農業生產,其種植面積較大,具有足夠的經濟能力和經濟效益來支撐其增加農業技術和機械的使用。這一方面能夠降低農業生產的成本,尤其是大幅降低農業生產的人力成本,以及化肥、農藥等農資的投入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農業技術投入提升農業產出,增加農業收入。
以安徽省小麥為例,2015 年 5 月到 8 月,安徽省物價局選擇了淮南、鳳臺、霍邱、金寨、蚌埠、五河、碭山、蕭縣、宣州、寧國等市縣作為直接調查點,共計調查了 117 戶小麥種植戶,總種植面積 5589 畝,其中種植面積大于 100 畝的規模戶小麥總種植面積 4525 畝,面積小于 100 畝的一般農戶小麥種植面積 1064 畝。
根據安徽省的樣本數據顯示,小麥規模經營能夠帶來顯著的效益提升。具體反映在平均出售價格提高,因為規模經營下農業技術、農業機械應用,規模化管理之下農產品質量較高;同時規模化經營之下所用的主要農業生產資料如化肥、種子、農藥等均可享受比零售價更為優惠的批發價甚至出廠價;此外,部分規模戶擁有大型農業機械,可以自己獨立進行大規模機械旋耕、機播和機收,較少租賃外來的農業機械,而一般種植戶只能依靠租賃外來的農業機械進行作業,費用較高。同時規模化經營的單位人力成本較低,一方面由于機械化生產小麥規模種植戶每畝用工量較低,另一方面,雖然規模戶普遍存在雇工現象,但由于系長期雇工,其雇工工價水平也遠遠低于一般農戶的臨時雇工工價水平。
安徽小麥規模種植戶與一般農戶種植效益比較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3、國土地流轉持續推進
我國土地流轉持續推進,土地流轉規模已經從 2007 年的 6400 萬畝增加到 2016 年的 4.71億畝,2016 年的流轉面積占比也已經達到了 35.1%。從近兩年看,我國土地流轉面積增速開始放緩。
我國家庭土地流轉面積持續增長,近兩年開始趨緩(億畝)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從土地流轉的去向來看,流入農戶的面積最大,增速較快的是合作社,其中企業流轉的土地增長較慢,長期以來保持 10%左右的比例。
家庭承包耕地流轉去向(億畝)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4、地改革深化,政策將推動農業規模化加速推進
2008 年 10 月,十七屆三中全會發布《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嚴格規范的農村土地管理制度”,要求“搞好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標志著我國開始進行農村土地的確權工作。
2013 年 1 月 31 日下發的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全面開展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標志著我國農村土地確權開始進入加速階段。
截止 2017 年 7 月底,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面積已完成 10.5 億畝,約占二輪承包地面積的80%,預計到年底,全國土地確權工作將基本完成,2018 年,全國耕地確權將全部完成。
土地確權有三大好處:1、強化物權保障,并明晰權屬;2、有利于推進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激活土地經營權金融屬性;3、加快土地流轉速度。
我們認為土地確權帶動的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村土地的三項改革以及中低制造業從一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轉移三者相互促進,協同發展,將推動我國土地規模化經營加速:
首先,一二線城市的中低端制造業向三四線城市乃至村鎮的轉移,一方面為當地帶來更多的商業和工業用地需求,另一方面也將吸納土地規模化經營所釋放的大量剩余勞動力。
其次,農村土地三項改革將促使宅基地和農村建設用地入市,一方面為產業轉移提供廉價的土地,另一方面將為地方政府帶來增量財政收入,為其進行耕地平整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帶來資金支持。
第三,耕地確權推動土地規模化經營,一方面將為農村和農民遷移后的農業生產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將為產業轉移提供充足的勞動力。
土地規模化經營、農村土地三項改革、產業轉移三者相互促進,協同發展
數據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 -
- 熱點資訊
- 24小時
- 周排行
- 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