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乘用車行業“價升量減” 存量爭奪戰硝煙漸起
2018/3/12 10:54:22 來源: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2017年,我國乘用車行業呈現“價升量減”的市場特征,市場整體增速回落,單品價格上漲,尤其是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獲得階段性成果,打破價格天花板,大幅提高2017年,我國乘用車行業呈現“價升量減”的市場特征,市場整體增速回落,單品價格上漲,尤其是自主品牌向上突破獲得階段性成果,打破價格天花板,大幅提高自主品牌溢價水平。整體來看,在多年蟬聯世界汽車產銷量頭名后,我國乘用車市場已經進入“存量競爭”時期。2018年,乘用車行業內產業、人才、資金集聚程度將會更高,存量需求將變成主導力量,競爭激烈程度將繼續提高。
(圖片來源:互聯網)進入2018年,業界對乘用車市場的預期并不樂觀。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汽協”)的預測,2018年乘用車市場的同比增幅僅為3%,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更樂觀一些,但也僅僅是4%。這意味著,乘用車市場今年保持低速增長將是大概率事件。縱觀乘用車過去十年的同比增長銷量數據,僅2017年的同比增長為1.4%,其余年份同比增長率均高于5%。如今,新車市場的增長空間正在縮小,“價升量減”的市場現象已經愈加明顯,但車企的銷量計劃卻在逐年遞增,無疑加劇了各級市場短兵相接的程度。
■ “馬太效應”加劇
市場同比增速放緩,意味著企業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車企只能在有限的市場需求下爭取更大份額。“2017年銷量的兩極分化已經顯現,今年的低速增長將進一步加快市場的優勝劣汰。”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秘書長羅磊表示,雖然1月乘用車的銷量同比增長看似達到了兩位數,但由于去年1月有春節假期的影響,所以這一數據不具有參考意義。在乘用車市場實際增長需求放緩的大環境下,各車企的新年目標并不保守,包括吉利汽車、廣汽傳祺、東風悅達起亞等諸多車企的銷量預期增長率都在10%以上,長城汽車銷量預期增長率不足10%,但由于銷量基數大,預期銷量增長也高達9萬輛。
一方面是市場的供需關系已基本穩定,另一方面是強勢車企已經著手實施更高一步的新年計劃,這種情況勢必導致消費集中度增高,“馬太效應”將越來越強。這種現象在MPV市場體現得尤為明顯。根據中汽協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月,銷量排名前十的MPV制造企業共銷售新車15.55萬輛,占MPV市場總銷量的87.1%;銷量排名前十的轎車制造企業占轎車當月市場總銷量的74.48%,而SUV同類數據僅為56.73%。
有業內人士表示,MPV細分市場雖然體量較小,但具有一定代表性。“前十家的銷量占MPV總銷量的87.1%,上汽通用五菱的銷量又占到前十家企業銷量總和的近半數,而排名第二的企業銷量,僅占前十名銷量總和的12%左右,其余的更低。”該業內人士表示,上汽通用五菱在同級市場中已形成聚集效應,無論在銷量還是收益方面都進入了良性循環,企業的研發能力以及資本保障都比其他企業更強,這將大幅拉開上汽通用五菱與其他同級對手的差距。他認為,SUV在三大細分市場的集中度較低,是因為SUV與其他市場相比仍處于高速增長階段,市場的活性較強,但當SUV市場的月銷量開始趨于穩定時,品牌及產品的集中度將會提高。
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認為,若以千人汽車保有量達800輛的美國市場相比,中國市場2017年的千人汽車保有量僅為140輛,仍然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市場遠沒有飽和,但每年的新車需求不會再呈現大幅增長趨勢。”崔東樹說。
■ “井水也犯河水”
市場銷量增長率的放緩不僅讓同級分化更加明顯,也使不同層級的品牌之間產生了競爭。以自主品牌為例,長城汽車在SUV市場不斷努力,已是行業中的佼佼者,在經濟效益上超越大多數自主品牌,保證了長城汽車的研發能力。去年,長城汽車率先推出高端品牌WEY,以合理的價格、優秀的設計和高科技配置收獲大量消費者青睞。“自主品牌SUV正在從拼銷量的階段向拼品質的過程邁進,包括吉利、上汽、廣汽傳祺、長城等品牌,都已經推出綜合實力更接近合資競品的精品車型。”羅磊認為,現階段應綜合考量,不能只看銷量,高品質的車型雖然在銷量上可能無法與低價位產品相提并論,但這種進步比銷量增長更有價值。
“由于當時的經濟水平限制,再加上市場需求量大,自主品牌最初拼的是價格優勢。到了現階段,自主品牌產品的價格仍有一定優勢,但已不是決定性因素,技術、產品可靠性、功能性等多方面被消費者納入考量范圍。”羅磊認為,自主與合資的較量體現在各個方面,而非像過去僅靠價格比拼,這使自主品牌產品與合資競品的關系更加“針尖對麥芒”。
高端品牌不斷下探,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近年來,高端品牌以品牌力作為吸引消費者的“誘餌”,通過開發更緊湊或配置相對較低的產品,降低銷售門檻,吸引大量消費者。合資品牌則通過大幅優惠和實惠的售后保養政策,不斷爭取消費者,應對多方市場挑戰。可見,無論處于市場的哪一層,在市場增量下滑的趨勢下,都需要迅速突圍,維護市場份額。
■ 技術與特色將成有力手段
在市場競爭加劇的過程中,如何擴大市場占有率,避免被市場淘汰,是車企需要思考的問題。根據市場經驗,獨一無二的特色是生存的最大要領之一。寶馬被愛車之人定義為操控與運動之車;奧迪以科技和“燈廠”著稱;設計和質感是人們心中奔馳的屬性。不難發現,知名車企都有其他品牌無法取代的特色。自主品牌也意識到特色的重要性,無論從外形設計還是動力特點,自主品牌開始有的放矢地選擇各自特色作為宣傳的標簽。
這些特色歸根結底是技術的一種體現,無論是寶馬的操控還是奔馳的品質,都是因為其在所擅長領域中技高一籌。例如,DSG雙離合技術是幫助大眾贏得中國汽車市場的關鍵技術。2008年,大眾在華銷量為102.4萬輛,當大眾在國內普及應用“TSI+DSG”動力總成之后,2009年,大眾在華銷量提升至140萬輛,同比增長36.7%。此后,大眾銷量節節攀升,目前已經擁有無人撼動的市場地位。
隨著消費者對汽車認識的進一步提高,有技術、富于內涵的產品自然會脫穎而出。在技術方面,自主品牌雖然在電子化、舒適性方面的進步明顯,但在基礎制造、裝配、材料等方面,與外資品牌存在一定差距。在品牌向上之后,自主品牌還需在這些技術領域獲得突破,使自主品牌具備在存量競爭時期內穩步向上的發展態勢。(記者 張海天)
轉自:中國汽車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