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驅動物流全面升級
2018/3/19 13:43:13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要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要發展平臺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新創業格局。”“要擴“要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要發展平臺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新創業格局。”“要擴大物流企業倉儲用地稅收優惠范圍。”“要推動網購、快遞健康發展。”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多次提及快遞物流及相關產業發展。“快遞”關鍵詞已連續5年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圖片來源:互聯網)近期,《快遞暫行條例》經國務院通過,國辦2018年1號文件《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電子商務與快遞物流協同發展的意見》也聚焦利好快遞物流業。人們的日常生活離不開快遞,如何發展運行高效、綠色環保的快遞產業;如何推動大數據驅動和人工智能的物流升級;如何發展平臺模式,形成線上線下融合的新物流,成為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各方密切關注和討論的熱點話題。
新物流進入“分鐘級配送”時代
在全國兩會前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介紹,中國快遞業務量的規模已經連續4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超過400億件,占世界總量的40%以上。隨著1天1億件包裹成為現實,日均10億包裹的時代正在走來。
面對新發展,需要新模式。政府工作報告就指出,“要發展平臺經濟,形成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新創業格局”。
據悉,菜鳥網絡目前已經搭建物流平臺化的網絡基礎,這張平臺網絡5年來發展迅速,主要快遞公司紛紛上市,行業從競爭走向協同。以“三通一達”、百世、順豐等快遞企業為骨干,中國快遞業已成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呈現出“更多、更快、更智慧、更普惠、更綠色”的特征。
5年前,一個包裹一個星期送到就很正常,但在5年后的今天,當日達、次日達已經成為標配。以天貓雙11為例,2012年單日訂單為0.72億件,偶爾還會聽到“爆倉”,但2017年雙11訂單高達8.12億件,快遞卻在一周內基本送完,創造了世界貨運史上的奇跡,畫下了“單量越大,效率越高”的神奇曲線。
支撐中國快遞效率變化的關鍵,是物流業已從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轉為向高科技、大數據、人工智能要效率。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實施大數據發展行動。加強新一代人工智能研發應用”。在菜鳥網絡平臺上,各種類型的全自動流水線、自動分撥、倉儲和配送機器人已經大規模運用。智慧算法可以讓每一個包裹都有最優路徑,最短時間送達。甚至基于大數據的“未卜先知”,可以做到“單未下,貨先行”,把商品提前分布到消費者身邊。
事實上,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已經把物流業從肩扛手提的傳統模式,帶入了科技驅動的新物流時代。
在智慧技術的推動下,近年來出現了盒馬30分鐘達、天貓超市1小時達、菜鳥門店發貨2小時達等全新的物流模式。這既提升了消費體驗,也優化了中國物流的社會成本。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的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17年,中國的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率,已經從18%下降到14.6%。
“最近兩年,明顯感受到了身邊的快遞服務發生了巨大變化,一方面是快遞的速度越來越快了,另一方面是快遞員的素質越來越高,盡管他們非常辛苦,但送快遞的時候態度都很好,客客氣氣的。”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四川省委副主委曾蓉在談到快遞業未來的發展時表示,國務院常務會議剛剛審議通過了《快遞暫行條例》,行業主管部門也出臺了一系列規章制度,希望快遞業在高速發展中持續規范,創新末端投遞服務方式。
“智能快件箱應用可以解決末端投遞的問題,但是目前普及率還不夠高,在尚未普及應用的地方,可以考慮建設末端綜合服務平臺等多種方式,讓廣大群眾在使用快遞時服務體驗更好!”曾蓉說。
綠色物流、共享末端引發熱議
作為普惠民生的行業,快遞行業無疑成為兩會代表和委員的關注焦點之一。他們紛紛建議在政策支持下協同行業共享末端、保障路權、推廣綠色物流。
全國政協委員、國家郵政局普遍服務司司長馬旭林在政協提案中提到,當前快遞末端投遞面臨“四難”:網點安家難、車輛上路難、投遞進門難、員工雇傭難,建議由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出臺明確智能快件箱、快遞末端綜合服務場所的公共屬性的具體政策;發展城市末端共同配送,建立不同部門間的協調管理制度。
全國人大代表、蘇寧控股集團董事長張近東建議,應盡快制定快遞業綠色包裝和過度包裝國家標準,明確快遞業綠色包裝使用率和回收率標準;制定快遞運輸環節服務標準,明確流通環節快遞包裝的損毀率,提高二次使用率;構建快遞業包裝廢棄物回收體系;建立非環保包裝的退出機制,逐步實現快遞包裝全面綠色化。
據記者了解,“未來的物流業,快保證不輸,綠才能贏。”在國家郵政局、環境保護部等主管部門和行業推動下,綠色物流正在加速。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7年《中國快遞綠色包裝發展現狀及趨勢報告》顯示,2016年全國快遞業67%以上的包裹使用了電子面單,全年節約封裝膠帶64億米,塑料袋總使用量也同比減少17.76%。
環境保護部、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菜鳥網絡與主要快遞企業已經成立菜鳥綠色聯盟公益基金,投入數億元推動綠色物流。在此帶動下,2017年全行業通過推行電子面單、綠色包裹、新能源智慧車等措施,減少碳排放13.6萬噸,相當于省出760萬棵綠樹。其中,菜鳥率先在業內推出全生物降解快遞袋和免膠帶紙箱,第一個將“綠色包裹”引入物流業,菜鳥推廣的可降解綠色包裝升級方案也被寫入國家標準。
另外,記者獲悉,民革中央提交了《關于促進快遞行業綠色發展的提案》。民革中央認為,“推動快遞行業的綠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形成政府引導、企業自律、社會參與的體系和機制。”為此,民革中央在提案中“建議以法規的形式規范快遞行業包裝選用、垃圾處理、資源回收再利用等環節,明確有關環保要求的責任主體、責任范圍,并將冷鏈包裝和外賣包裝等納入到快遞包裝的范圍統一管理,提高快遞業綠色發展法治化水平。”并提出三點具體建議:一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優化快遞發展規劃;二是加強包裝研發創新,推廣環保外賣、快遞制品應用;三是提高快遞垃圾回收使用率,完善快遞包裝回收體系。(記者 張偉)
轉自: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