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福建水產千億產業鏈建設實施方案出臺
2017/11/14 16:31:2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為貫徹落實福建省政府《關于加快農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福建水產千億產業鏈建設,經研究,現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省為貫徹落實福建省政府《關于加快農業七大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意見》,加快推進福建水產千億產業鏈建設,經研究,現提出如下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省第十次黨代會精神,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以“穩量增收、提質增效、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著力優化一產、深化二產、強化三產,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加快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發展品牌漁業、智慧漁業和生態漁業,進一步轉變漁業增長方式,優化漁業產業結構,延伸做強漁業產業鏈,全面提升現代漁業發展水平和競爭能力,促進漁業增效、漁民增收,為建設產業優、機制活、百姓富、生態美的新福建作出新的貢獻。
二、發展目標
“十三五”期間力爭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年均增長5%,2020年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3330億元,其中:一產1432億元、二產1232億元、三產666億元;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770萬噸;漁民人均純收入超24000元;水產品出口創匯繼續保持全國首位。重點打造大黃魚、石斑魚、鰻鱺、對蝦、牡蠣、鮑魚、紫菜、海帶、海參、河鲀等十條特色品種全產業鏈,至2020年,實現十大品種產量占水產養殖總產量65%以上,十條特色品種全產業鏈產值分別超百億。
著力推進各設區市優勢特色漁業的全產業鏈建設,以漁業重點項目、產業園區等為抓手,做優存量、做大增量、做強總量,至2020年實現漁業新增產值596億元。
三、重點任務
㈠創新現代種業。一是加強種業創新。以大黃魚、石斑魚、對蝦、鮑魚、紫菜、海帶、海參、河鲀等大宗特色品種為重點,實施種業創新與產業化工程,構建以遺傳育種中心和國家級原良種場為核心的現代育種體系,提升良種保障能力。二是強化良種推廣。培育一批生長快、抗病能力強的水產良種新品系,到2020年,力爭示范推廣良種面積50萬畝,畝均增產10%以上,水產良種覆蓋率達到80%以上。三是培育重點企業。以國家級、省級原種場、良種場為重點,著力推動寧德官井洋、霞浦一嘉、連江官塢、莆田海源、晉江福大等省級原良種場持續發展,新增省級規模化種苗繁育基地10家以上,培育一批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龍頭企業。
㈡拓展生態漁業。一是壯大生態漁業基地。發展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集約高效、質量可控的生態養殖方式,在連江、蕉城、秀嶼、漳浦、清流、光澤等養殖主產區,建立設施生態養殖集聚區。大力推廣標準化池塘、全塑膠漁排、深水網箱、工廠化養殖和封閉式循環水養殖等生態養殖模式,著力推動霞浦欽龍、光澤中科、連江南國風、蕉城金貝爾、莆田南日集團等一批高標準、現代化生態養殖示范基地建設。至2020年,力爭新增工廠化養殖車間100萬平方米,全塑膠養殖漁排6000口,深水抗風浪養殖網箱700口,生態養殖規模進一步擴大,養殖水平進一步提升。二是優化品種結構。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著力發展大黃魚、草魚、香魚、真鯛、對蝦、牡蠣、羅非魚等海、淡水大宗經濟品種,持續擴大規模、提升效益,保障水產品供給,滿足城鄉居民水產品消費需求。三是實施資源保護行動。推動“6·6八閩放魚日”常態化活動,構建“區域特色鮮明,布局科學合理,管理規范有效,綜合效益顯著”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體系。四是推進休閑漁業發展。持續創建“水鄉漁村”、“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擴大休閑漁業規模,創建一批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培育龍海浯嶼、福清目嶼、東山澳角、晉江深滬、平潭大福灣等“十大海釣基地”,進一步擴大生態漁業產業規模。
㈢推進智慧漁業。一是提升養殖智能化水平。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與裝備,構建智能化的水產養殖系統,實現養殖生產智能化管理。重點推動霞浦欽龍、光澤中科、連江南國風、廈門新穎佳等一批規模大、起點高、效益好、可追溯的集約化、產業化、智能化的水產養殖基地建設,至2020年,新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車間50萬平方米,實現水資源循環利用率95%以上,養殖單產較普通池塘提升10倍以上。二是發展水產品電子商務。持續推進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福建魚多多水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東山水產品電商產業園、“找魚網”等水產品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鼓勵漁業企業組建專業電子商務運營團隊和平臺,依托淘寶、京東等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設水產品交易商場。
㈣培育品牌漁業。一是擴大漁業品牌規模。強化“福建二十大漁業品牌”建設,支持各地自主打造區域性漁業品牌。鼓勵各地開展“水產品牌”、“漁業珍品”、“海鮮系列名菜”等特色漁業品牌評選活動。支持水產企業爭創中國馳名商標、國家地理標志、省著名商標、省名牌產品、無公害水產品等品牌。二是加強品牌宣傳。通過電視、網站、動車、梯視、微信等平臺對全省漁業品牌進行宣傳推介,讓廣大消費者信任、認可福建漁業品牌。繼續辦好中國(福州)國際漁業博覽會暨亞太水產養殖展覽會,進一步提升我省品牌水產品的國內外知名度、信譽度和美譽度。
㈤優化海洋捕撈業。一是調減國內捕撈強度。有序推進國內捕撈減船轉產,逐年減壓海洋捕撈國內產能,重點淘汰老舊、木質和對海洋資源破壞較重的作業類型漁船。二是發展遠洋漁業。調整優化遠洋漁業布局,重點培育福州宏龍、福州宏東、平潭遠洋、福建世海、福建港順、廈門永迅、東山海之星等一批規模化、現代化遠洋漁業企業,到2020年,遠洋漁業產量達到60萬噸。
㈥培育加工產業集群。一是創建產業園區。培育閩南、閩中、閩東三大水產加工產業集聚區和東山、福清、蕉城、連江、馬尾、石獅、晉江、福鼎、長樂、詔安等10個年產值20億元以上水產品加工產業集群。打造藻類、魚糜制品等2個百億市場。二是培育龍頭企業。通過項目、資金、科技、金融、用海用地等方面政策的扶持,推動水產加工企業做大做強,培育東山海魁、福建海鷗、寧德岳海、寧德官井洋、晉江阿一波、福清天馬、福清海壹、長樂聚泉、漳州泉豐等一批在全國有影響力的領軍企業。三是提升加工水平。支持水產加工龍頭企業上新生產線和新產品的產業化生產。至2020年,實現水產品加工率60%以上。持續擴大烤鰻、對蝦、大黃魚、紫菜等大宗特色品種加工規模,推進水產品出口創匯持續增長。
㈦強化水產品質量安全。持續實施水產品質量安全“1213行動計劃”,建立健全漁業標準體系,建設25萬畝“生產可控、生態安全、環境友好”的標準化養殖基地,開展水產健康養殖示范場、無公害水產品產地、產品認定和可追溯平臺建設,擴大追溯企業覆蓋面。持續開展水產品質量安全監督,確保水產品抽檢合格率97%以上。積極探索建立產地準出與市場準入銜接機制,通過市場準入倒逼生產管理,落實生產經營者質量安全主體責任。
㈧構建產業融合平臺。培育一批產業相對集中連片、規劃布局合理、基礎設施完善、物質裝備先進、運行機制靈活、綜合效益顯著的現代漁業產業園區、示范基地。啟動連江黃岐、惠安崇武等20個漁港經濟區和大黃魚、石斑魚現代漁業綜合體建設。利用“618”成果交易平臺,加快漁業科技成果轉化,推進水產技術推廣體系和漁業生產管理云平臺建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
四、保障措施
㈠加強組織領導。市、縣(區)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落實推進水產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主體責任,制定具體實施方案,協調落實政策措施,密切關注工作進展,加強跟蹤服務,推動工作落實到位。要積極爭取發展改革、財政、商務、經信、金融、供銷等部門的支持,引導更多社會資本投入優勢特色產業建設。
㈡強化政策支持。整合各類財政資金,支持品牌漁業、智慧漁業、生態漁業、現代漁業產業園區、漁港經濟區、水產品加工與流通以及漁業創新體系等建設,支持水產千億產業的全產業鏈建設。
㈢強化項目帶動。要創新工作機制,把抓項目作為推動水產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圍繞優勢特色產業發展重點,策劃生成一批設施養殖、捕撈、水產品精深加工、水產品冷鏈物流、水產品電商平臺、水產品質量安全、漁業科技創新以及漁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重點項目,促進全產業鏈各項目的落地建成。要堅持問題導向推動項目,圍繞項目前期、開工、建設、投產整個工作鏈條,及時疏通堵點,高標準、高質量推進項目實施。要加快建立項目工作隊伍,按照一條產業鏈一個團隊的要求,充實工作力量,完善項目協調推進機制,定期召開項目調度會,破解工作難題,加快實施進度。
㈣強化人才支撐。實施海洋與漁業“百千萬人才”工程,培育一批科技研發、技術推廣和現代化管理人才。組建產業鏈創新服務團隊,健全水產科研、技術推廣人才隊伍,重點開展全產業鏈條的科技服務,為全產業鏈發展提供智力和技術支撐。
㈤營造發展環境。著力加大宣傳力度,把水產優勢特色產業宣傳與品牌漁業等宣傳活動相結合,打響“清新福建、綠色農業”品牌。綜合運用報刊、廣播、電視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讓廣大漁業生產經營者和漁民群眾家喻戶曉,匯集推動力量。樹立一批加快優勢特色產業發展的典型,用可信可學的鮮活樣板,強化示范帶動作用,形成全社會廣泛參與、積極推進優勢特色農業產業發展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