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一碗面 育萬畝田 今麥郎的食品安全方程式里沒有“捷徑”二字
2025/7/7 16:12:00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近日,為致敬第35個世界土地日,新華社攜手今麥郎推出短片《根·麥》,將鏡頭聚焦今麥郎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精心培育的45萬畝優質麥田,吸引了眾人目光。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近年來,因食品安全問題塌房的品牌、網紅越來越多,抖音兩千萬粉絲的東北雨姐被爆售賣的紅薯粉里沒有紅薯,前不久“3·15”晚會揭露了某黃燜雞品牌把客人剩下的食材重復使用……這些觸目驚心的案例,一次次沖擊著消費者脆弱的信任神經,“餐桌上的安全”也牽動著每一個老百姓的心弦。不過,仍有企業堅守“真材實料”,那些真正用心做產品的企業開始逐漸走進消費者的視野。
想做出一碗好面,先從一粒麥種開始
近日,為致敬第35個世界土地日,新華社攜手今麥郎推出短片《根·麥》,將鏡頭聚焦今麥郎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精心培育的45萬畝優質麥田,吸引了眾人目光。鏡頭里,連片的麥田一片金黃,微風拂過,麥浪滾滾。這壯闊的豐收景象,不僅構成了一道令人心安的風景線,同時也扎根著今麥郎31年的信仰:想做出一碗好面,先從一粒麥種開始。
在快消行業“薄利多銷”的生存法則下,許多品牌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都會選擇代工模式或依賴外部供應鏈。這也導致品控漏洞頻出,許多知名品牌的產品被爆出不同程度的發霉、變質等問題。
然而,今麥郎卻聚焦價值經營,堅持長期主義,自2005年起便前瞻性地啟動了“優質麥”工程,用20年時間打造了45萬畝優質麥種植基地,從世界級的面粉加工工廠、骨頭工廠、調理工廠等,構建起集種植、收購、加工、研發、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模式,成為行業里罕見的全產業鏈企業。
曾有人這樣評價:為了做出一碗好面就跑去自己種麥子的,行業內只有今麥郎了。這種重資產投入,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當下,顯得尤為難得。在今麥郎的一碗面里,消費者可以品嘗到“四季”——春種、夏播,秋收、冬藏。這背后三十年如一日的“匠心”與“恒心”,消費者是可以感知到的。
正是這份“向下扎根”的魄力與堅持,鑄就了今麥郎強大的產品創新力與品質根基。依托全產業鏈的保駕護航,今麥郎得以持續創新,不僅成功打造出新一代方便面——0油炸健康面拉面范,更孕育出累銷超140億份的“1桶半”“1袋半”系列爆品。一粒麥種的堅守,最終成就了一碗好面的底氣。
農業發展,少不了食品企業的助力
六月麥子翻滾,遠處收割機正在金黃的田野間來回穿梭,奏響豐收的樂章。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是國家重農惠農戰略的生動注腳,也是食品企業扎根鄉土、反哺農業的真實寫照。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上,食品企業正成為驅動農業現代化、帶動農民增收不可或缺的堅實力量。
作為中國食品工業的領軍企業,今麥郎的全產業鏈對于當地農戶意義重大。
截至目前,今麥郎已合作了10余萬農戶,年處理小麥400萬噸,大幅提升了農戶的種植收入。企業收到好麥,農戶增收致富,實現了農人和企業雙贏的局面。今麥郎在農業領域的貢獻得到了國家層面的高度認可,被國家八部委認定為全國重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今年6月河北暴雨預警期間,今麥郎急農戶之急,連夜組織力量協同農戶搶收小麥,爭分奪秒趕在大雨前完成收割運糧,確保顆粒歸倉,解決了農戶的后顧之憂,生動詮釋了民企的責任與擔當。
今麥郎的實踐并非個例,食品企業對農業的賦能,發生在中國廣袤大地上的各個角落。在富饒肥沃的東北黑土地上,食品企業通過先進的加工技術,將東北的優質大米、玉米等農產品推向全國乃至世界市場;在鮮果易損的南方果園,水果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里,食品企業通過投資建設冷庫和物流設施,確保水果在最佳狀態下被運送到加工廠,破解了果農們“豐產不豐收”的難題。
中國的食品企業,用他們先進的技術、物流和品控與農民攜手共進,成為農業發展的強大引擎,讓豐收的喜悅惠及萬千農戶,同時也讓中國人端牢飯碗的底氣更足。
結語
在這樣一個急躁的時代里,大多企業想著的是怎樣快速從消費者的口袋里賺到錢,而鮮少有企業愿意下“笨功夫”專注做好自己的產品。當食品安全成為企業逐利的犧牲品,最終傷害的不僅是消費者,更是整個行業的未來。今麥郎用45萬畝麥田的四季輪轉證明:食品安全絕沒有捷徑可走,而是需要從土壤到餐桌的全產業鏈信仰。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