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振興靈壽】做大茶產業,爭做追夢人
2022/10/28 22:14:40 來源:財訊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初始種茶在2008年,為擴大種植規模,11年成立了靈壽縣“還鄉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12年注冊了“還鄉茶緣”商標。以此為契機,積極引導鄉親們發展茶產業,逐步建成高標準太行龍井茶葉基地百余畝,成為了南營鄉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做大茶產業,爭做追夢人一場春雨過后,楊柳清風相送,陌上鳥語花香。
初始種茶在2008年,為擴大種植規模,11年成立了靈壽縣“還鄉茶葉種植專業合作社”,12年注冊了“還鄉茶緣”商標。以此為契機,積極引導鄉親們發展茶產業,逐步建成高標準太行龍井茶葉基地百余畝,成為了南營鄉脫貧致富的特色產業。
父親病逝后,茶園的重擔落在了我的肩上。秉承父親的信念,賡續父親的情懷,我毅然放棄了在城市求學和就業的機會,決定返回大山、返回家鄉,接手茶園,傳承事業!那一年,我17歲。
為將南茶北移事業發揚光大,讓山區更多的貧困家庭跟著茶產業脫貧致富,我積極探索推進茶技、茶農、茶網、茶旅融合。
茶技融合,就是茶產業和茶技術相融合,提升抗寒性。
茶界一直有“北緯30度以北不能種茶”的說法。把南方的茶樹移植到北方,茶樹過冬是必須要解決的問題。在引入抗寒性較強的龍井43#后,還是因冬天山里溫度太低,氣候變化太大等因素,移栽的茶苗連續三年全被凍死。為解決茶樹過冬難問題,我多次到省農科院學習,通過多樣化溫室大棚的應用探索,成功解決了茶樹的凍害難題。目前,茶樹過冬存活率都能達到95%以上,茶葉的保質保鮮也在實踐中得到極大提升。
茶農融合,就是茶產業和農產業相融合,保證純綠色。
為確保茶葉品質,茶園全部使用有機肥。我在向科技單位問計的同時,積極向當地老農問計,把豆餅與當地發酵的牛、羊肥料,按照一定配比,混合用到茶園里,在保障茶葉純綠色茁壯成長的同時,大大提升了茶葉純天然的香氣。同時,在管理中實行人工捉蟲、除草,引來山泉水澆灌茶園,確保了茶葉的優良品質。
茶網融合,就是茶產業和互聯網相融合,暢通茶銷路。
為了拓展茶葉的銷路,我帶著鄉親們積極參與直播活動。我們堅信:只要種茶的手藝在,只要保障品質,努力開拓創新,定能把南茶北移事業發揚光大,農民們的錢袋子也會隨之鼓起來。
在縣政府的有力指導下,我為家鄉茶葉代言,親自擔任“網紅主播”,采取網絡直播銷售渠道,一個半小時的直播銷售,交易金額就達到了5萬余元;同時,在石家莊婦聯組織的“巾幗脫貧大講堂——云銷售技能培訓班”上進行了直播帶貨,專家在現場對直播內容進行點評和指導,每次直播后銷售量明顯增加。
茶旅融合,就是茶產業和文旅業相融合,提升茶品牌。
我們充分利用五岳寨、花溪谷旅游旺季,帶著自己的茶葉讓游客免費品嘗,游客們一直認為這是在北緯30度以北種植的茶葉中,品質和口感最好的。因為熱愛,所以真誠;因為真誠,所以專注。我們“還鄉茶緣”的品牌龍井茶,成功 步入了國家4A級旅游景區,走上了茶旅融合之路,走出了靈壽縣,走向了省內外,提升了市場美譽度。我們還將茶園進行了景觀化打造、旅游化經營,走上了茶景觀、茶研學、茶文旅相結合的綠色振興之路。
以茶為媒,扶貧富民;以茶為媒,助力振興。“還鄉茶緣”始終秉承“以茶興商、以茶興旅、以茶興業、以茶富農”的經營理念和家鄉情懷,全力打造有影響力和辨識度的太行龍井茶品牌,爭創太行山深山區的“綠色有機茶葉園”。
光陰荏苒,彈指一揮間。十多年的時間,我們的茶園從最初的10余畝,發展到了現在的近百畝,帶動100多戶貧困戶脫了貧致了富。小小的茶芽,已成為助力靈壽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
作為綠水青山養育的年輕人,我將緊跟新時代,奮進新征程,立足深山區,做大茶產業,爭做新時代的追夢人!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