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走向“猶抱琵琶半遮面”
2014/5/26 9:42:1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我國汽車產業發展政策走向“猶抱琵琶半遮面”細數起來,除了4月23日,工信部發布第27號公告,明令于年底正式廢止適用于國三排放標準以外,今年前4個月出臺的重磅級政策并不多。不過,單是一些領導的只言片語和業內專家不經意“走漏”的信息就足以在行業內激起不小的漣漪。近日,記者了解到在4月21日舉辦的“2014中國汽車論壇閉門會議”上,工信部產業政策司副司長盧希曾表示其部門今年的一項工作就是修訂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涉及合資股比的問題。隨后,4月22日在第六屆國際汽車變速器及驅動技術研討會上,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張進華也證實了已經實施10年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將進行修訂發布.那么,究竟未來政策方向如何?各界人士又是如何看待政策對產業、市場的影響?讓我們來聽聽部分業內人士的觀點。
一大波政策將要來臨?
眾所周知,中國汽車產業的政策導向性十分明顯。對中國汽車產業的分析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預測等都不能繞開政府部門頒布的各項法規、各類文件。因此,準確把握政府聲音成了企業和媒體的必備技能。其實,除了合資股比放不放開這個引起激烈爭執的話題外,新能源汽車的稅費優惠問題也是企業所密切關注的。那么,對于該問題,政府有沒有什么新的考慮呢?
在研討會中,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張進華提到今明兩年將是我國汽車產業相關的政策密集的研究和出臺期,并談到汽車行業政策戰略的核心和重點將更加重視新能源和零部件。眾多企業翹首以盼的關于節能及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的相關配套政策就有可能進行系統地研究部署出臺,這包括基礎設施、稅費支持,包括使用階段相關的支持性的政策;另外,關于燃油消耗量系統性的政策法規應該出臺。
如此看來,政府似乎聽到了企業的呼聲,.相應計劃也正在醞釀中。不過,當記者再致電張進華,想了解具體細節時,張進華卻表示關于政策的話題太過敏感,不愿再談更多。惟一確定的是,由工信部牽頭的新能源汽車等相關政策的確正在研討,但還未到專家加入階段。
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首席專家黃永和也肯定了關于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修訂和發布的信息,不過具體進程不方便透露。至于未來政策方向,黃永和表示大致有3個方向和兩個目標,目標將會于今年年底及明年年底相繼實現,但具體細節按有關規定,暫時不能對外宣布。
如何理性看待政策?
面對汽車產業政策問題,一方面是企業、媒體的高度關注,不放過任何只言片語;另一方面是知情人士守口如瓶,生怕走漏了半點風聲。這一尷尬的現象從側面反映出了中國汽車產業對政策的依賴,以及政府在汽車產業發展過程中舉足輕重的地位。不過,似乎政策對汽車產業的影響程度也應該從兩方面來看待。
表面上,國內政策的確是企業發展的風向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12~2020年)》出臺后,為了達到2020年,全國乘用車平均燃料消耗量要降至百公里5升的硬性規定,企業紛紛積極采取行動,朝著小型化、輕量化、動力系統的高效化以及智能交通節能減排的方向發展。“我認為像這樣規定大方向的政策就是好的,把目標定在那兒,至于用什么技術路線達到目標,那是企業工程師和市場來決定的事,政府不應該干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顧問杜芳慈打趣地說,“黑貓白貓,抓到老鼠就是好貓。”
實際上,政策法規成一紙空文的情況卻也十分常見。以國四標準為例,杜慈芳認為該法規的落實和油品質量密切相關,在不解決根本性問題的情況下,就一味強推國四標準很容易造成四方面的混亂。第一,工信部和環保部的意見不一致,給政府管理帶來混亂;第二,之前的拖延給早巳為國四準備好的企業造成了負擔,增加了生產成本,打亂生產計劃;第三是環境效益混亂,國四標準是頒布了,但卻難以落實,那么實際上環境問題并沒有因此得到改善;第四是輿論混亂,以上各種混亂帶來的必然結果就是普通公眾看不懂汽車產業。光PM2.5的分攤率就有好幾個不同版本,汽車產業則被認為是大氣污染的罪魁禍首。“雖然禁賣國三產品的政策也下來了,但是這是否真的有助于國四落實還難說。”杜慈芳說,“我認為把政策落在國四油品供給和監管上才是關鍵。”
或許正是因為看到了國四實施過程中的種種不順,在回答記者關于汽車產業發展政策修訂可能涉及哪些方面的時候,杜芳慈淡淡地說:“盡管現行的汽車產業發展政策是2004年出的,但目前看來也不顯得過時。自主創新,國際化等條款放10年后也還是非常好的政策指導,可是,這一條條精心制定的政策條款,如今又有多少落實了?所以,我感覺這個政策有點雞肋。”
關于政府在汽車產業中的位置和作用,已經是談論了多次的老話題了。如何正確發揮政府作用?怎樣才能制定出合理政策?杜芳慈強調,政策制定關鍵是不要犯顛覆性的錯誤,政府要管對方向,比如國四油品問題上,汽車業和石油業跨行業協調的政策引導就應該由政府來完成。“只有政策方向正確了,才能避免淪為口號的尷尬局面。”杜芳慈說。(本報記者陳翔)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