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論:中國汽車市場逼近產業轉型拐點
2014/8/7 15:01:44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評論:中國汽車市場逼近產業轉型拐點舊秩序即將被打破 新秩序可能還要汽車企業占主導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新一輪汽車反壟斷調查遇上車聯網的發展,中國汽車市場走到了產業轉型的拐點上。
昨天上午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上,國家發改委秘書長李樸民指出,發改委已對嚴重違反反壟斷法的一些汽車整車、零配件生產企業和經銷商進行了調查,近期將根據違法的情況依法作出處理。
這輪汽車反壟斷調查的目標很明確,主要包含兩個方面,即限定整車價格,其次就是限定4S店的零配件價格和保養價格。配合國家工商總局上周出臺的《關于停止實施汽車總經銷商和汽車品牌授權經銷商備案工作的公告》,中國汽車流通市場舊的秩序或將被打破。
德勤管理咨詢(上海)有限公司戰略與運營咨詢服務副總監陳寧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專訪時指出,短期內汽車整車企業可能并不會發布新的商務政策,但汽車流通市場發生轉變是必然。
反壟斷調查的影響
根據李樸民的介紹:目前,發改委已經完成了對日本12家企業實施汽車零部件和軸承價格壟斷案的調查工作,并將依法進行處罰。上海市發改委對克萊斯勒、湖北省物價局對奧迪的調查,已經接近尾聲,現已查明,兩家企業確實存在壟斷行為,近期將會受到相應處罰。此外,江蘇省物價局反壟斷分局已于上周對蘇州、無錫等五個城市的奔馳經銷商進行了反壟斷調查,8月4日上海市發改委聯合江蘇省物價局所屬的反壟斷局組織力量,對奔馳公司上海辦事處進行了調查,以取證奔馳是否存在壟斷行為。
從7月中旬,國家約談各大跨國車企的亞太區負責人開始,路虎、奧迪、奔馳先后出臺了相應的整車和售后配件價格下調的措施。國家發改委價格監督檢查與反壟斷局的相關領導也對企業的主動降價行為予以肯定。
但一旦確定反壟斷行為存在,按照《反壟斷法》第四十六條和第四十七條規定,經營者達成并實施壟斷協議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均將由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并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十以下的罰款。
國家對各領域反壟斷違法企業的懲處,也是比較狠的,近年接連創下多個天價罰單,液晶面板案3.53億元、奶粉案6.7億元、黃金(1308.00, -0.20, -0.02%)案1009萬元。由于汽車本身作為高價消費品,行業規模比較大,暴利現象更為突出,懲罰金額不會低于前述行業,懲處將會是傷筋動骨。
根據我國的的備案原則,涉案有關企業如果能在宣布處理結果前主動按要求提交《自認報告》,承認違法事實,積極主動進行整改,就會得到相對寬大處理,甚至識相的不罰。
但不論最終的處罰結果如何,下一步中國汽車市場上新車和售后配件價格下調,以及汽車企業放松對汽車經銷商的把控已經成為一種可能。
陳寧則希望,大家都站在道德高地指責的同時,也應該思考,在打破汽車企業對汽車經銷商控制之后,誰來承擔未來的產品服務和產品質量?
需要明確責任
陳寧指出,204年國家制定《汽車品牌管理銷售實施辦法》(下稱“辦法”)時,也遇到了很多業內人士及經銷商的反對,但最終辦法還是執行了,其主要目的是為了維護消費者的權益,維持市場的有序發展,當時消費者產品出了問題找不到是誰負責。
經歷了十年的發展之后,中國汽車市場已經成熟,消費者的維權意識也已經提高,現在市場是有序化的,是時候讓市場這只手起到作用了。但陳寧認為消費者、廠商、經銷商應首先明確自己的責、權、利,清楚各自該起的作用。
對于這輪反壟斷調查的“4S店所售的原廠零配件價格和保養價格太高”。在陳寧看來,未來原廠件的價格一定還會遠高于備廠件的價格。因為“原廠件不僅是因為有企業的授權,它還具有一定的責任,根據‘三包法’的規定,汽車企業及經銷商要為所售出的產品及零部件進行三包”。
“在市場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中國消費者享受到了一切該有的和不該有的服務,當然也為此付出金錢,未來當服務價格降低后,特別是豪華品牌的服務水平可能也會相應的降低。”陳寧指出,消費者在到路邊店,在使用備廠件的時候也應該考慮清楚質量該如何保證。
J.D.POWER 副總裁兼亞太區總經理栢德睿(Geoff Broderick)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也表示,國外的汽車企業也會對經銷商進行一些售后服務滿意度的調查,也會制定一系列的服務標準和建議新車、備件的價格,但都不是強制性的,而是通過一定的激勵政策讓經銷商去達成目的。
而隨著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競爭日趨激烈,在栢德?磥恚袊钠囀袌鲆欢ㄒ矔羞@一天的到來,因為經銷商資源越來越稀缺,汽車企業越來越倚仗經銷商的發展。但政策與反壟斷的進行加速了這一過程。
還需要汽車企業為主導
國家的一系列政策和處罰措施的出臺,看似是讓未來市場發展更加公平,讓大經銷商集團竄貨變得名正言順,讓備廠件變得更具競爭力,汽車企業話語權越來越小。有些業內人士甚至認為未來甚至可能出現“汽車大賣場”、“汽車超市”等形式,甚至是“體驗中心 網絡直銷”的模式。
但J.D.Power提供的數據顯示,大部分經銷商在新車銷售這個環節是打平或者虧損的,目前經銷商大約60%的利潤都會來自于售后和配件,可能有18%是來自于二手車,而且隨著市場競爭越來越加劇這個趨勢會越來越明顯。
實際上,經銷商店里早就有備廠件的存在,未來大經銷商集團雖然可以名正言順的竄貨,但他的銷售成本和服務成本都將加大,并不是一種最佳的方案。
在陳寧看來,未來仍需要汽車企業的主導。一是新車來源還要依靠汽車企業,二是汽車經銷商還要依靠汽車企業授權的診斷設備,第三是汽車品牌相較于經銷商更具號召力,最后隨著車聯網技術的發展,廠家越來越具有數據優勢。
“過去中國的汽車流通模式是重度集中化發展,但未來應該是輕度分散化發展”。陳寧指出現在經銷商面臨的一個重大難題就是“客戶流失”,一個重要原因就是4S店距離客戶太遠,4S店工位太緊張。
陳寧指出,這個過程應該以汽車企業為主導,指導經銷商迅速改變過去較“重”的發展,對4S店建店標準適當降低,在客戶集中區建立專業的快修店,只將一些“疑難雜癥”導入4S店進行維修。“當然大經銷商集團也可以自己去投資”,但陳寧指出:“一定要標準的規范流程和管理。”這個方面廠商比經銷商有先天的優勢。
其次,汽車車聯網的發展,令消費者與汽車、與經銷商和汽車企業有了更多的接觸點,在這個過程中,汽車企業可以開發一些Lifestyle的產品,滿足消費者的多樣性需求,提升客戶滿意度,增加經銷商收入。汽車企業也可以通過車聯網,將收集到的汽車診斷報告提供給經銷商,并幫助其進行客戶分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