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水資源制約巨大 嚴重缺水地區應謹慎發展煤制氣產業
2014/8/14 17:09:50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受水資源制約巨大 嚴重缺水地區應謹慎發展煤制氣產業煤化工從來都被稱為煤炭產業鏈上的“肥肉”。但近期國電電力、大唐集團、中海油先后剝離煤化工資產,讓業內同行感觸不已。而國家能源局《關于規范煤制油、煤制天然氣產業科學有序發展通知》中,“年產20億立方米及以下規模的煤制天然氣項目和年產100萬噸及以下規模的煤制油項目不再審批通過,并嚴禁在煤炭資源凈調入省發展煤制氣項目”的規定,再一次把煤制氣推向風口浪尖。
煤制氣受水資源巨大制約
“即使煤制天然氣可行,也不宜集中在嚴重缺水的西北部地區。”日前在北京舉行的“煤制氣產業發展研討”會上,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如是說。
李俊峰認為,由于煤制天然氣的耗水量主要集中在生產過程,每千立方米耗水量高達7噸以上。我國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的項目大部分集中在內蒙古、新疆等西部水資源貧乏地區,發展煤制天然氣實際上會對當地本來就很脆弱的生態環境帶來更大的負面影響。
據統計,目前全國共有不同階段煤制氣項目50個,其中實際建設中項目5個、正在做前期工作的項目16個、計劃中的項目18個,另有2013年以來新簽約的11個項目。
以產能規模統計,截至2014年6月,全國煤制氣項目總計劃產能已經達到2250億立方米/年。其中,已投產產能僅27.05億立方米/年,計劃建設的項目規模是已投產和建設中規模的12倍。
據了解,2013年全國天然氣表觀消費量為1676億立方米,煤制氣產業當前計劃總規模是其1.34倍。國家能源局初定的“十三五”末煤制氣產量目標是500億立方米/年,煤制氣產業當前計劃總規模是其4.5倍。
從項目的地理分布來看,50個煤制氣項目中新疆項目25個,內蒙古項目19個,山西2個,寧夏、甘肅、遼寧和安徽分別各1個。水資源矛盾最為緊迫的西北地區煤制氣計劃產能占到全國72.4%。
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為例,目前該市共承接了總計436億立方米/年的煤制氣項目,占全區總規模的41%,這些項目預計將消耗3億立方米水資源。這意味著,煤制氣產業一項就將用完富余的用水指標。而除了煤制氣,鄂爾多斯還計劃上馬380萬噸煤制氣烯烴、224萬煤制油、90萬噸煤制乙二醇等大型煤化工項目。“嚴重缺水的西部地區不應把發展煤制氣及發展煤化工作為拉動經濟增長點的戰略舉措。”李俊峰說,從水安全角度來說,煤制氣必然受到巨大的制約。
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對記者表示,煤制氣項目耗水、高碳排放,面對越來越大環保壓力,煤制氣項目的延續性也備受業界懷疑。
中國天然氣市場長期受到供應不足的制約,從擴大進口到頁巖氣開采,政府以及企業都在積極發力。但煤制氣項目存在局限較多,很難成為中國天然氣市場發展的重要推動因素。
切不可不計后果盲目發展
清華大學氣候政策中心的研究顯示,以在內蒙古建設40億立方米/年的煤制氣項目,供應北京替代燃煤電廠為例,盡管北京因此可減少約894萬噸的煤炭消費,而內蒙古會將增加約1203萬噸煤炭消費。也就是說,兩地的煤炭消費每年會凈增約309萬噸。
華南理工大學化工與能源學院院長錢宇表示,煤制氣供熱比燃煤供熱要多消耗90%的煤炭資源,因為在合成氣的生產過程中,煤制氣效率僅有55%,有很多能量損失。
李俊峰將煤制氣與燃煤大、中型鍋爐,電磁爐,汽油小汽車,柴油公交車等能源使用方式,從全生命周期進行了技術環境指標分析。結果顯示,以煤制天然氣替代一些傳統能源的技術,其全生命周期的能源消耗將分別增加20%~110%,水資源消耗是其他技術的4~6倍。從降低包括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在內的傳統污染物角度看,除了替代燃煤發電之外,其環境效益是可以接受的,其中以替代車用燃料為最優,分別可降低70%的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盡管煤制天然氣可以降低以其作為終端消費地區的一次能耗、水資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并可以大大降低這些地區的大氣污染物排放。但從全生命周期過程來看,煤制天然氣的一次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均高于被替代的傳統能源和技術。此外,在水資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方面,煤制天然氣也沒有明顯優勢。”
李俊峰認為,煤制天然氣對終端消費地區的能源結構優化和溫室氣體減排,其實是以一次能源消費增加為代價的。而且從全局來看,其與能源體系的低碳化發展方向是相悖的。“在當前的技術水平下,我國應謹慎發展煤制天然氣產業,或限制和有條件地發展煤制天然氣,切不可不計后果地、一擁而上地盲目發展,否則這種產業體系一旦形成,將長期固化下去,并對我國能源供應體系建設、應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帶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李俊峰表示。(閆志強)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