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能源汽車需要定向培育
2014/12/9 15:19:02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新能源汽車需要定向培育11月26日,國家發改委起草了《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的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規定對準備新進入新能源汽車市場的企業條件做了精準量化。規定門檻相比之前提高了不少:要求要有3年以上純電動乘用車的研發基礎,具有專業研發團隊和整車正向研發能力,核心指標也提高了不少,譬如從“雙80”(指續航里程和百公里最高時速)提高到“雙100”。呵護前行中的新能源汽車
近年來,新能源汽車市場如火如荼,一度新能源汽車被視為國產品牌彎道超車的重要棋子。“電動汽車的誕生,能使我國汽車產業可以與西方發達國家抗衡”,而為了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政府可謂上下齊心、多管發力。
補貼:從新能源汽車車輛補貼、研發補貼、上牌特許等等,政府給新能源汽車給予了不少照顧;
政策:從國家電網放開充電樁市場、到發改委、到工信部的各項規定、標準,政府鼓勵新能源開發的政策和配套文件頻頻出臺;
企業:早在2010年,國資委就牽頭“中央企業電動車產業聯盟”,包括一汽、東風、長安,中海油、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國電、南方電網等企業大鱷。從生產廠家、能源到電企,幾乎壟斷了整個新能源汽車的上下游鏈;
政府不計成本的投入和大力扶植,新能源汽車也自然成為汽車市場的一大亮點。
新能源汽車:光環背后的寂落
雖然,新能源汽車是汽車市場的明星,特斯拉、騰勢的出現更是給新能源汽車帶來了一劑強心劑和一抹希望。
特斯拉火了,而一直以擁有核心電池技術而自豪的比亞迪,也開始了自己的高大上路線——12月4日,比亞迪戴姆勒合資首款純電動車DENZA騰勢正式在深圳上市。
無論特斯拉還是騰勢,首批交車客戶都定格在業界精英、it精英,包括李響、華為等等都成為新能源品牌形象代言人。特斯拉、騰勢給新能源汽車刻上了精英、時尚、未來的標簽。
但特斯拉的火、騰勢的上市卻沒有改變新能源汽車在整個汽車市場的架構,現實中,摒棄奧迪、寶馬這些豪華品牌不用而選擇只青睞新能源車的又有多少?
近期工信部公示:從2013年1月至2014年9月底,39個推廣應用城市(群)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86萬輛,有30個城市(群)65個城市出臺了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配套政策措施。而原來計劃22015年39個推廣應用城市(群)將累計推廣新能源汽車33.6萬輛,截至今年9月,完成的推廣量僅為目標量的11.49%。
而可以預知的是,即便3.86這個數字,絕大部分都是公務車市場、譬如出租車、公共交通工具等等。真正私人購買的,少之有少。
這就是新能源汽車的現狀,外表光鮮的背后,卻是寂落的孤獨。
或許,我們該審視如何扶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
新能源汽車雖然已經成為市場的亮點,政府對新能源的各項扶植、補貼也不可謂不足。但面對依然小眾的新能源市場,我們或許要調整的是對新能源汽車的寄望。期望新能源彎道超車并沒有錯,但是趕英超美的步伐卻不必“大躍進”,否則,期望越高得到的結果卻有可能適得其反。
無論從技術還是消費習慣上,要改變消費者花10個小時充電的消費習慣,那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目前制約新能源汽車發展的因素,除了消費習慣,大部分依舊是老問題,比如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地方充電基礎設施投資與建設過于依賴電網。公共充電設施標準不一,建設緩慢,管理不足。城市的地方保護色彩濃厚等等;
雖然政府對新能源汽車各項扶植和補貼,但是電樁進小區、充電標準統一等事項卻依舊沒有進展,或許現在,我們應該審視該如何引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更需要的是定向培育,需要打“持久戰”。
為了響應國家的戰略號召,國家電網截至2013年底已建成的充換電站400座,交流充電樁1.9萬臺,而已經建成的400余座充電站幾乎沒有盈利的項目,處于全線虧損狀態;據南方電網分公司的表態,其在深圳建成運營的7座充電站,每年虧損額為1300萬元。
投入不少,收效不大,這已成為國企的通病。有多少私人用戶會為了充電專門去充電站?何況現在充電站的站點比起加油站來說,少之又少。如果在深圳,依靠7個充電站,估計新能源客戶每天的生活不是在充電站,就是在尋找充電站的路上。
而與此想對應的卻是:個人充電設施進社區阻力很大,消費者跟物業的溝通難度非常大,很多車主雖經過多方溝通,但仍然無法在自己車位上安裝充電樁或是充電盒。
而面對這一公眾需求,國家電網與其投入大量的資金建充電站,是否可以考慮和一些大的商場、高端的住宅小區合作建設多一點簡便充電樁?其實,對于私家車而言,利用上班或者晚上休息的時間,在自己的地下停車場進行充電,并不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即便充一次電需要8個多小時(實際上,充電站也不可能幾分鐘充滿電,在充電站充一個小時和在地下車庫充8個小時區別并不是很大);
目前,尤其大型城市,地下停車場建標準的充電盒,只要政府關注,并不是很困難的事。尤其在一些高端、有影響力的商務樓,建設充電盒也能起到很強的示范作用。如果政府能夠在這方面給予補貼或者支持,或許見效不一樣。
無論是電網這些城市配套商,還是新能源生產企業,雖然都已經意識到充電的便利性問題,也在不斷投入,譬如特拉斯就試圖在京廣高速沿線建設專用充電樁。但是,目前各個生產廠家的充電標準不一,管理不足,騰勢能否使用特拉斯的充電樁應該成為行業發展的制約因素。這就好比手機充電插口(充電樁當然比手機充電插口復雜,還涉及到電流的標準)。
有的企業進行測試,發現充電站匹配度不到1/5,所以電動汽車跑長途還是夢想。現在來看,統一標準難度很大,但政府是否應該可以嘗試類似多用轉換電源插座的模式,或者不用充電樁而直接利用普通電源插座充電方式,或者像特斯拉那樣同時提供多種充電方式。打通充電不共享的通道,能夠將各能源企業、電網的多向投入整合起來,形成類似加油站這樣密集的充電網絡,或許會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政府能夠對研發這樣標準的企業給予支持和鼓勵,必然對推進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會有很大的幫助。
面對新能源汽車,雖然現在政府從國家層面到地區層面都有大兩的補貼政策,但是如果從私人消費市場來看,這些補貼并不能影響消費者的購車意向(除了一些限牌城市購買混合動力車規避限牌政策),更不能挽救企業的生存壓力。目前對于企業來說,如果單純的建立新能源汽車,試圖依靠政府補貼實現盈利,無疑是不可能實現的事。
而當地政府的地方保護,并不是政府出一個文件或者規則就能規避的,即便在非能源汽車市場,政府都可以羅列各種名目對本地的企業進行支持和贊助。個人以為,只要取消地方政府不準其他品牌進入當地市場的權限,其他許多事情應當是企業自己的營銷能力可以左右的。
或許更進一步,相關的市長應該兼職李克強總理“第一推銷員“的角色,利用一些場合為這些新能源產品站臺、推廣、宣傳!這一點,深圳市長王榮的座駕從奧迪變成e6,就是很好的示范。
很顯然,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是未來的熱點,不單中國,包括日本、美國在內,政府都在大力支持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支持新能源汽車,尤其核心技術的發展是國家戰略投入,但如果試圖利用政府之力來推進汽車市場格局的改變,那無疑過于激進了。
《新建純電動乘用車生產企業投資項目和生產準入管理的暫行規定(征求意見稿)》出來了,只能說,政府對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有了更深、更精準的認識。但是在新能源市場,政府應當抱有“持久戰”的思想而非“速戰論”,面對新能源汽車面臨的問題,更應該重視基本功的打造,而不應當熱衷于“面子功夫”。畢竟便利才是普通消費者選擇汽車作為交通工具的根本原因。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