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禮來4億美金買中國制藥技術 與信達共同開發抗腫瘤藥
2015/3/25 8:32:2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3月23日消息,近日,美國制藥巨頭禮來制藥與中國一家本土企業信達生物制藥簽訂了全面的戰略協議,將在中國和全球聯合開發潛在腫瘤治療藥物。這是迄今為止生物技術藥物3月23日消息,近日,美國制藥巨頭禮來制藥與中國一家本土企業信達生物制藥簽訂了全面的戰略協議,將在中國和全球聯合開發潛在腫瘤治療藥物。這是迄今為止生物技術藥物開發領域跨國制藥公司和國內企業最大規模的合作項目。
根據協議,在未來的十年里,禮來和信達將合作推出至少三種潛在腫瘤治療藥物。其中,信達負責牽頭這三種潛在藥物的開發和生產,禮來則負責這三種藥物的商業化。
禮來為此將支付給信達5600萬美元的首付款。如果其中處于臨床前階段的腫瘤免疫治療單克隆抗體分子在開發、注冊和銷售方面達到了特定的里程碑式節點的話,禮來還將支付不少于4億美元的里程碑付款。部分產品一上市,信達可享受銷售提成。
“當時禮來美國總部派人去我們公司考察,真正開始談戰略合作是在2013年4月份,洽談了差不多兩年時間。”信達生物制藥董事長俞德超告訴新浪財經。
信達生物制藥成立于2011年8月,主要開發腫瘤、糖尿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領域的單克隆抗體藥物,目前有10個在研新藥。董事長俞德超曾當選國家生命醫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海歸人才。
早在2012年,信達就已獲得禮來旗下風險投資部門——禮來亞洲風險投資基金的風投,當時包括禮來在內的幾家基金共計投資了3,000萬美元。成立三年多,信達已經完成了3輪融資,第三輪融資高達1億美金,投資人包括聯想控股旗下君聯資本、淡馬錫等等。
“中國的原研生物藥得到世界五百強的轉讓授權,這種全面合作是從來沒有過的,”俞德超表示:“藥物質量是不是被認可,關鍵在于,別人是不是愿意掏錢買你的東西。”
根據雙方的協議,禮來將提供其cMET單克隆抗體項目,用于開發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而信達將提供其以CD20蛋白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以期治療血液系統惡性腫瘤。目前,以CD20蛋白為靶點的單克隆抗體已在中國獲得了臨床研究批件,進入一期臨床開發階段。
、風險高,開發一種創新藥往往需要企業耗費10年左右的時間并投入巨額資金,而且新藥上市以后仍然面臨較大的風險。而國內醫藥行業研發水平低、新藥自給能力差已是共識。
再者,除了市場原因,中國藥物審批制度的速度眾所周知,創新藥的研發投入多、周期長也是屢遭詬病。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的年度報告,至去年年底,仍有18597件藥品注冊申請待審
俞德超對此也是深有體會。信達是俞德超的第三家創業公司,2006年時,一款自主創新的抗體單體藥,臨床報批的時間大約5個月,但現在一款藥花了兩年時間才拿到臨床研究許可,俞德超覺得,這些年來,盡管國家一直致力于醫療改革,但從審批速度來看,創新藥的研發環境并沒有得到好轉。
“國內的審批主要問題是人手不夠,中國待審批的藥比美國多得多,但是國內真正看報批材料的人手只有80多名,美國卻有2000多名,中國只有美國的二十分之一,這也真不能怪他們。”俞德超感嘆道。
因此,在選擇投資人的時候,俞德超選擇了相對來說,實力比較雄厚,而且對回報周期期望值比較低的那些投資人。
“通常情況,中國的創新藥都是產品上市后通過銷售賺錢。我們的優勢在于,產品上市前就可以有源源不斷的收入,銷售那是5年、8年以后的事情,這樣企業就有了足夠的資金專注研發,也不需要依靠賣股權來得到收入。其實這種模式在美國是非常普遍的。”俞德超說。
他認為,國家需要建立支持、鼓勵和促進創新的國家支付體系:藥品的定價要充分體現創新藥研發的風險和投入;醫保目錄應頻繁更新,讓創新藥有機會短時間內進入醫保目錄;創新藥物應有政策傾斜,讓致力于創新藥開發的企業能有投入上的回報。
“現在做創新藥的人少,做流通領域的人反而多。國家的支付體系要有傾斜,你不能盡讓流通的人賺錢,那還有誰來做創新藥?”不過,他也希望一些領先的企業做出表率作用:“這有點像,一個湖邊有很多鴨子,湖里好像沒什么可吃的,但其中有一只鴨子跳下湖去并吃到了東西,那別的鴨子都會紛紛跟著跳下去。”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