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建冷鏈宅配必須要思考的問題分析
2015/6/16 8:32:4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近期,順豐優選將其冷鏈配送范圍從11個城市大范圍拓展到48個,其生鮮商品從此可進入多個三線城市市場,被業內視為在冷鏈建設上取得了跨越性進展。而其它生鮮電商,包近期,順豐優選將其冷鏈配送范圍從11個城市大范圍拓展到48個,其生鮮商品從此可進入多個三線城市市場,被業內視為在冷鏈建設上取得了跨越性進展。而其它生鮮電商,包括阿里、京東在內,也紛紛在自建冷鏈方面進入“平地起高樓”的階段。與多年前電商自建倉儲物流如出一轍,自建冷庫宅配已經成為生鮮電商當下的新時髦。自建冷鏈,究竟意義何在?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被逼出來的自建冷鏈
生鮮食品、肉制品、水果等商品從保存到運送的各個環節都對溫度、濕度有著極為苛刻的要求,常規的倉儲物流不適用于生鮮商品——冷鏈能力對生鮮電商的意義,早已毋庸諱言。因此,順豐、阿里、京東這些企業在冷鏈上的發力毫不令人意外。
在發達國家,生鮮電商主要依靠第三方冷鏈,自建冷鏈只是輔助,如在美國,冷鏈市場化程度很高,像DHL、FedEx這樣的企業不僅可以完成生鮮食品、藥品在美國各地的全程冷鏈運輸,也能完成從美國到中國、歐洲等地漂洋過海的全程冷鏈運輸。但這種經驗不一定適合中國,原因就在于中國第三方冷鏈的發展尚處于初期,存在硬件設施建設不足、技術含量低、專業化服務能力不強、運輸效率低、成本費用高等缺陷,實力還不足以作為生鮮電商的主要臂助。實際上,目前中國即便是實力較強的第三方冷鏈企業,大多全程冷鏈能力也僅止于一隅而已,例如,黑貓宅急便可以說是中國大陸實力最強的第三方冷鏈物流配送公司之一,盡管日均近萬單,但它的冷鏈體系基本只覆蓋上海,只能“區域稱王”。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前生鮮電商紛紛自建冷鏈,也是受限于第三方冷鏈能力不足的無奈之舉。
就目前來講,自建冷鏈的意義,不僅在于為生鮮電商企業解決第三方冷鏈物流不足的問題,更在于幫助電商企業搶占市場先機。以順豐為例,自建冷鏈能幫助其較容易地實現跨區域全程冷鏈,在大區域甚至全中國市場占下先手;而當前絕大多數生鮮電商的訂單仍被局限在本地。
不過,冷鏈物流是極其復雜的,也是代價昂貴的,生鮮電商企業對自建冷鏈必須慎之又慎。以下幾個問題是必須要考慮到的:
企業有資本嗎
冷鏈很燒錢,這是眾所周知的事情。以冷庫造價為例,普通倉庫的造價約為400元人民幣/平方米,冷庫則要配備保溫系統,造價至少2000元人民幣/平方米,而且冷庫需要花費高額的電費,1萬平方米的冷庫一個月的電費至少要20萬元人民幣。生鮮冷庫溫度帶很多,各種制冷、監測設備都要配備齊全,庫內其它設備也都需防凍設計,因此庫內設施也是一筆不小的投資。而冷藏運輸車的購買、使用、維修價格也都遠遠高于普通貨車。除了建置冷庫、配置庫內設備、購買冷藏車等,電商自建冷鏈還需要建立起一套區別于其他品類電商的精準訂單預測、標準化品類管理、快速配送、快速庫存周轉機制——這樣的以千萬、億人民幣為單位的龐大投入是大部分電商難以承受的。尤其是像順豐這樣的“一段式全程冷鏈”體系,非土豪不能為之。即便是在物流建設方面決心和投入最大的京東,其生鮮業務開展至今也主要采用以順豐為主,地方冷鏈為輔的配送方式。只在生鮮業務站穩腳跟并逐步擴展后,京東才加重在自建冷鏈上的砝碼。因此,成本是自建冷鏈最大的攔路虎,生鮮電商在自建冷鏈之前,最好捫心自問是否有投建冷鏈的資本,是否能保證未來資金鏈的安全。如果不是土豪,則最好學習亞馬遜生鮮的緩慢擴張策略。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