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美對華光伏頻出雙反大棒 中企轉戰新興市場見效
2015/7/11 8:32:59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中美太陽能“貿易戰”的最近一次博弈,以美國大幅調高關稅告終。北京時間昨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公布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案”第一次行政復審終判結果,大幅調高對中國多晶硅中美太陽能“貿易戰”的最近一次博弈,以美國大幅調高關稅告終。
北京時間昨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公布對華光伏產品“雙反案”第一次行政復審終判結果,大幅調高對中國多晶硅太陽能電池的雙反稅率。在反傾銷稅方面,中國強制應訴企業的稅率為0.79%和33.08%,其他涉案企業的稅率為238.95%;在反補貼稅方面,中國強制應訴企業的補貼稅率為15.43%和23.28%,其他涉案企業的稅率為20.94%。
能源行業分析機構EnergyTrend認為,此判決可能對中國組件出口美國造成立即性的阻礙。除英利之外,以中國制電池制成的組件輸美成本或增加10%以上。
此外,加拿大也于7月4日對中國光伏組件和晶片反傾銷和反補貼案作出終裁,認定中國光伏產品未對加拿大國內產業造成了損害威脅。
歐美頻出“雙反”大棒
近幾年,頻遭“雙反”大棒似已成為中國光伏產業“出海”征途上的常態。
2011年,美國第一次對我國光伏產品提出“雙反”,此后中國光伏產業在全球范圍內就頻遭“雙反”發難。
2013年8月,中國和歐盟就輸歐晶體硅光伏產品價格達成“價格承諾”。如今,相關企業又被指責通過馬來西亞等第三地向歐洲出口光伏產品。今年6月3日,加拿大邊境服務署認定中國光伏行業為非市場經濟行業。7月4日,加拿大國際貿易法庭對中國光伏組件和晶片“雙反案”作出損害終裁,認定中國光伏產品未對其國內產業造成損害,但造成了損害威脅。
目前,歐盟已決定對原產中國的晶體硅光伏組件及關鍵零件進行“反規避調查”。如此項調查中發現有違反“價格承諾”的行為,其實施主體將被從執行“價格承諾”企業名單中剔除,并被課以重稅。
中投顧問能源行業研究員任浩寧認為,上述“雙反”指責根本不成立。因為國內光伏組件較歐盟企業產品價格較低是自然現象。人工成本、土地成本、稅收成本等前期投入較少是我國制造業一貫具備的“核心優勢”,是產業分工的典型案例,并非國內企業刻意地、大幅地壓低售價。
“另一方面,國內光伏企業經過大規模擴張后,集聚效應已凸現出來,大規模生產的最直接影響是降低成本投入,提升產品的價格優勢。無論中國光伏業處于“中國制造”的哪個階段,成本降低都是必然結果,與傾銷無關。”任浩寧表示。
任浩寧稱,作為新興行業,光伏產業在世界各國都受到政府部門的高度重視。上游多晶硅生產、中游組件加工、下游光伏電站建設各環節都普遍存在補貼現象,這并非某個國家、地區、政府或企業的個別案例,而是世界范圍內普遍狀況。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