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滴滴上線動態(tài)調價系統(tǒng) 用戶抱怨收費高
2015/8/22 8:34:41 來源:中國產業(yè)發(fā)展研究網(wǎng)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一場暴雨將籠罩在京城上空的霧霾一掃而空,想必大家當晚的朋友圈都被暴雨刷屏,但除了積水,留給用戶們的疑問還有:這打車的價格怎么和平時不一樣了?滴滴打車在8月7日一場暴雨將籠罩在京城上空的霧霾一掃而空,想必大家當晚的朋友圈都被暴雨刷屏,但除了積水,留給用戶們的疑問還有:這打車的價格怎么和平時不一樣了?
滴滴打車在8月7日晚間啟動了還在測試階段的“動態(tài)調價”系統(tǒng),大家驚奇的發(fā)現(xiàn)滴滴打車怎么這么貴啊,平時只要二十幾元就能到家,現(xiàn)在竟然要加價四十多元,都夠來回的了,但無奈天氣不佳,趕著回家的上班族們還是選擇“忍了”。幾天之后,滴滴快的方面解釋說這是“動態(tài)調價”系統(tǒng),目的是提升運能供給,幫助更多的人打到車,通過價格杠桿調節(jié)車輛與乘客間的供需矛盾,剔除那些不太急于出行的乘客,讓真正有需要的乘客在最短的時間之內有車可用。據(jù)滴滴方面統(tǒng)計,暴雨當晚滴滴打車成交訂單約70萬單,成交率高達82%,而平時這個數(shù)字只有50%左右。
不過這么一調價,乘客們不樂意了,滴滴打車從始至終給人的印象都是——便宜,動態(tài)調價一上線一下子貴上了一倍還要多,不少人認為滴滴打車加價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未經(jīng)過乘客的同意便大幅提高價格,這種加價真的合理嗎?
首先,我們來看看調價是如何計算出來的,據(jù)滴滴方面介紹,調度系統(tǒng)可以計算出某一個時段或某一個區(qū)域內的用車需求,根據(jù)可用車輛與需求之間的比例,便可得出實際供需情況。如果同時叫車的人很多,但成交率很低時,滴滴打車便會開啟“動態(tài)調價”系統(tǒng),通過加價的方式刺激司機接單,進而提高成交率,從同一地點出發(fā)至不同的地點,加價不完全相同,這是綜合了路況、供需以及歷史交易價格來確定的,目前加價大致分為三檔,分別是19元、29元以及39元,不過小編的同事也曾遇到過49元的調價,最終她沒有選擇下單,如此高的溢價確實對“非緊急出行”起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
不過這價格并非如部分人所說是強制性的,用戶擁有選擇的權利,如果您認為加價過高可等待高峰時段過后再選擇叫車,或者直接用最簡單的方式,走出用車熱門區(qū)域再叫車即可,小編的同事老高最喜歡用這一招,并且屢試不爽,想省錢辦法還是很多的。
專車市場已經(jīng)逐漸回歸理性,此前傳言已久的專車管理辦法也遲遲沒有出臺,目前專車依舊處于一種十分尷尬的地位,一方面是百姓的需要,另一方面則是等著收“份子錢”的交管局。燒錢大戰(zhàn)早已平息,各家都將注意力放在了認真做產品上,前不久小編的同事還在抱怨,最近搶到的專車優(yōu)惠券只有一塊錢了,遠遠不如此前動輒減免十幾元來的爽,這也是專車市場正在逐步趨于完善的信號,它不會永遠這么便宜,價格杠桿是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調節(jié)方式。
除了滴滴之外,Uber、神州等等也都上線了調價系統(tǒng),小編使用Uber時也經(jīng)常遇到1.7倍或以上的調價,高峰時段倍率則更高一些。在小編看來,用溢價的方式來調節(jié)供需是非常正常的行為,符合經(jīng)濟學原理,只是如何找到既能讓乘客接受,又能激發(fā)司機接單的溢價并不容易,不過用戶們反應這么大可能是滴滴方面沒想到的,唉,還不都是你們慣的。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