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院成購物中心重要主力店 80%以上購物中心計劃引進
2015/9/3 8:35:1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去購物中心看場電影,順便逛逛服飾店,外加吃頓飯,這一系列動作是很多人與朋友交往過程中的“標準動作”。而這些交往活動的背后其實就是購物中心經營者將電影院業態作為去購物中心看場電影,順便逛逛服飾店,外加吃頓飯,這一系列動作是很多人與朋友交往過程中的“標準動作”。
而這些交往活動的背后其實就是購物中心經營者將電影院業態作為主力,打出“組合拳”來拉動人氣和營業額的“小心機”。
記者近期走訪大量購物中心并采訪后了解到,我國80%以上的大中型購物中心都已經或計劃引進影院。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年票房高于2000萬的367家高票房影院有95%位于購物中心內。而電影院與購物中心業績存在明顯的正相關,其對于餐飲、服飾、配套衍生品等都作出了巨大收益貢獻。
銀幕數將逾3萬塊
根據RET睿意德發布的《中國影院票房與購物中心業績專題研究》,2014年年末中國影院總數達到5785家。過去三年間年均新增995家,預計2015年新增影院仍將維持在1300家以上的歷史高位,銀幕總數將超過3萬塊。
由此可見,作為購物中心內重要的主力店,影院已成為不可或缺的業態。
統計顯示,過去三年間影院銀幕數的增長明顯快于票房及觀影人次的提升。個體票房表現兩極分化。盡管全國票房總收入以年均42%的速度上升,但場均人次在2011年達到歷史頂峰(32人)后卻逐年小幅下跌。
頗有意思的是,電影院業態在各個不同的城市,客人對于觀影消費意愿有差異。
“我們對全國42個重點城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與人均影院觀影消費占比分析,發現不同城市的觀影消費意愿有巨大差異,且與收入水平沒有必然聯系。部分低收入城市,觀影消費支出的占比反而很高。比如武漢地區購物中心內的電影院票房非常高,其電影票消費所占當地人收入的比重是被調查的幾十個城市中最高之一,這與當地人的娛樂消費習慣有一定關系,因為這類城市的娛樂豐富度不高,因此電影成為比較集中消費的娛樂體驗式業態,所以在這類城市開發購物中心,就要非常注重電影院業態的引入。”RET睿意德董事周長青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RET調研數據顯示,在42個城市中,人均影院觀影消費占消費支出比重的平均水平為0.23%,其中武漢、海口的比重最高,達到0.44%,最為偏好觀影消費;而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前十的城市中,寧波、蘇州、溫州、臺州占比明顯較低,平均占比僅為0.15%,成都、太原、昆明、鄭州、烏魯木齊、南昌、蘭州、貴陽、沈陽也呈現極高的觀影消費習慣。在4個一線城市中,上海排名最后,在娛樂消費中呈現更加多樣化的趨勢。
正相關拉動
統計數據顯示,在37家年票房超過5000萬的影院中,平均單日單座收益達96元,平均單日單廳收益1.64萬元,而國內影院整體平均單日單座收益僅為22元,平均單日單廳收益不足3000元。
相比之下,在全國業績最高的15家頂級購物中心中,9家購物中心影院票房超過5000萬,另2家——上海國金中心和上海百聯南方購物中心的影院票房分別為4600萬和2900萬。
對于絕大多數購物中心,尤其是家庭定位的區域型購物中心而言,影院是非常重要的業態。
電影院票房不俗的同時還能為購物中心帶來經濟效益。不少購物中心經營者都認為,就購物中心運營層面而言,電影院絕不僅是商業面積的消化者,電影院能為新購物中心帶來寶貴的人氣,還能延長留客時間為時間型消費創造商機,更是購物中心整合運營資源的最佳“助手”。
據了解,很多購物中心每年中庭活動的收益可高達1000多萬元,中庭活動中包括特賣會、品牌廣告甚至明星見面會等,而電影首映明星見面會當屬最容易拉動商場人氣和消費的形式之一。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