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盤點2015年的十大食品熱點
2016/1/5 8:59:48 來源:中國產業發展研究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 食品新聞總是備受關注,每年都有許多“熱點”新聞,剛剛過去的2015年也不例外。不過,幾乎每條熱門的食品新聞在吸引了巨大關注之后,都會被“吐槽”“反轉”,最后通食品新聞總是備受關注,每年都有許多“熱點”新聞,剛剛過去的2015年也不例外。不過,幾乎每條熱門的食品新聞在吸引了巨大關注之后,都會被“吐槽”“反轉”,最后通過網絡的“凈化”功能讓完整的事實逐漸顯露出來——最初的義憤或者興奮,往往只是被忽悠的熱情。
下面盤點最熱的十條食品熱點(排名不分先后):
草莓“農藥超標”事件
新聞:某電視節目宣稱記者隨機購買的8份草莓中檢測出農藥乙草胺。該農藥并未登記在草莓中使用,其檢測出的含量與歐盟標準相比,有的草莓超標6倍。節目還通過專家指出,美國已把乙草胺列為B2類致癌物,如長期食用乙草胺殘留的食物,可能會導致乙草胺的代謝物中毒,有致癌性。
真相:乙草胺是除草劑,在草莓中出現所測濃度殘留的可能性在理論上的可能性很低;報道中的檢測機構并不具備檢測資格,檢測結果比較可疑,此后北京農業局的專項調查并未發現乙草胺;根據乙草胺的安全性數據,即使節目中的檢測結果是正確的,也并不意味著草莓就不能吃了。即使是含量最高的那個樣品,普通人的食用量距離“危害劑量”也還差很遠。
喝白酒相當于服57種中藥?
新聞:一篇《喝白酒相當于服57種中藥!今晚趕緊喝起來》的帖子在微信圈里廣泛流傳,宣稱根據微生物發酵領域“最牛”的江南大學的研究新發現,“白酒生物活性成分之多是世界酒類之最”“喝白酒相當于服57種中藥”。
真相:所謂“白酒的保健成分”一事在2014年就被炒作過,2015年是“老飯再炒”,只是更加勁爆;江南大學副校長致電媒體,聲明這個帖子的信源“并非來自該校和他們研究團隊的成果,而是商家拼湊炒作和利用新媒體進行的不當營銷。”;江南大學做過《科學認識中國白酒中的生物活性成分》的研究,該研究評價白酒對健康影響的方式本身就避重就輕,有失偏頗。
“僵尸肉”是真是假?
新聞:幾十年前的雞爪、牛肉等冷凍食品通過走私進入食品市場。
真相:“走私冷凍肉”的確存在,對食品安全也具有很大的威脅;所謂“僵尸肉”的新聞許多關鍵細節(“冷凍幾十年”“戰時儲備”等)無事實依據,是通過渲染甚至扭曲事實來引發公眾的惡心,從而來吸引眼球。
熱水沖蜂蜜破壞營養?
新聞:某電視節目測量沖水溫度對蜂蜜的影響,發現高溫的水會讓“酶值”大大降低,最后得出結論“沖蜂蜜不能用65度以上的水,否則會降低營養價值”。“專家”宣稱,蜂蜜中主要的營養物質就是酶,如果用開水沖調,酶會失去活性,于是就失去了營養價值。
真相:蜂蜜中有一些酶,但它們跟“營養價值”無關,是否失活對健康沒有影響;不管怎么喝,傳言中蜂蜜的各種“健康功效”都沒有科學事實支持,全靠“信則靈”。
“軟黃金”黑枸杞?
新聞:近年來黑枸杞被鼓吹出各種“神效”,于是價格飛漲——最高甚至交易到每公斤4400元。在青海草場,有幾千盜采者與警方發生了沖突。
真相:黑枸杞的“神效”并沒有直接的證據支持,只是基于花青素的演繹,而花青素的功效也并沒有充分的科學證據;即便是要一味追求花青素,通過黑枸杞也很不劃算,茄子、黑莓、藍莓、紅(紫)葡萄、甘藍、紫玉米等藍紫色的蔬菜水果中,花青素的含量都很高。
牛奶中的硫氰酸鈉
新聞:河北省食藥監局通報某牛奶中檢出硫氰酸鈉,數值高達15.20毫克/公斤,隨即對市場銷售的該款牛奶叫停,同時對河北境內銷售的該企業7種產品進行了應急抽檢并展開調查。通報中稱“硫氰酸鈉是毒害品,少量食入就會對人體造成極大傷害”,有些媒體報道時稱“檢出劇毒氰化物”,還有些媒體則直接冠以“毒奶”之稱。
真相:硫氰酸鈉在牛奶中天然存在,通常情況下含量較低,河北省食藥監局檢測出的數值高于通常值;國際上允許牛奶中添加一定量的硫氰酸鈉為生奶防腐,河北省食藥監局檢測出的量在該范圍內(意味著即使檢測結果準確,也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為我國有相關規定,所以如果該企業真的添加了,那么就是違法,應該被追究;該企業所在地是遼寧省,遼寧省食藥監局力挺該企業沒有添加,企業追責河北省食藥監局程序違規;事件最后,河北省食藥監局撤銷了該通報。
柿子酸奶同吃殺死了小女孩?
新聞:朋友圈盛傳“一個小女孩吃完柿子又喝酸奶,結果不到半個小時就中毒死了。”于是,“柿子與XX食物不能同吃”的傳言再度盛行。
真相:該消息的真實性難以考證;柿子中的單寧和蛋白質可能形成胃柿石;不同柿子中的單寧含量相差很大,但只要柿子不澀,單寧含量就不高。所以不要吃澀柿子,如果是成熟的甜柿子,或者經過“脫澀處理”已經不澀的澀柿子,那么與這些食物一起吃也無所謂;如果是澀柿子,單獨吃也不保險。
微塑料攻陷食物?
新聞:《科學美國人》報道了華東師大發表的一項研究,稱中國食鹽樣品都含有微塑料,尤其是海鹽,每公斤中超過550塊——按照通常的食鹽食用量,一個人一年吃下的微塑料可能超過1000塊。其他的鹽中沒有那么多,但也都被污染了。
真相:微塑料的概念在2004年才被提出,它們在自然界到底是以什么樣的方式循環、以什么樣的途徑進入食物鏈、對人類健康有什么影響等問題,目前都沒有足夠的科學數據來做出評估;不僅中國的鹽含有微塑料,世界各國的鹽或其他食物也都一樣;目前,人類還不清楚這些微塑料對人類健康有多大的影響,但它們必定是無益的。目前人們所能做的,是減少塑料的使用和丟棄,從而減少微塑料的產生。
植物油做飯可致癌?
新聞:一篇題為《科學家稱植物油做飯可致癌:能少吃就少吃》的文章當時傳遍了微博和微信,文章宣稱植物油在烹飪中容易產生致癌物,所以推薦飽和脂肪高的椰子油、黃油和豬油等。
真相:文中所謂的“致癌”是指長時間高溫加熱的情況下玉米油和葵花子油產生的致癌物更多,但一般的烹飪不會達到那樣的溫度和時間;文中只比較了致癌物的產生,從而得出豬油、黃油、椰子油更好的結論,但沒有考慮到這些油的飽和脂肪對心血管健康不利的問題。
火腿培根是一級致癌物?
新聞:世界衛生組織把火腿、培根等加工肉制品定為一級致癌物,即致癌程度最高的物質,使其與石棉、香煙、砒霜“為伍”,而紅肉(豬肉、牛肉、羊肉等)也被列為二級致癌物。
真相:世界衛生組織的致癌物等級是根據證據的確鑿強度來分的,而不是致癌能力的大小。“證據的確鑿程度”是指是否證據明確,可以定罪;“致癌能力的大小”是指危害的大小。(云無心)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