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天又見12宗“地王” “地價”“房價”相促漲存高風險(圖)
2016/6/7 10:22:4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體:大 中 小】【收藏本頁】【打印】【關閉】
核心提示:資料圖 中新社發 張云 攝中新社北京6月6日電 (記者 龐無忌)“地王潮”又來了。5月份中國一二線城市逾百宗高價“地王”的接連拍出并沒為這場“狂歡”劃下句號。6月首周資料圖 中新社發 張云 攝
中新社北京6月6日電 (記者 龐無忌)“地王潮”又來了。5月份中國一二線城市逾百宗高價“地王”的接連拍出并沒為這場“狂歡”劃下句號。6月首周,深圳、杭州、廈門、上海等城市又再現3天內涌現12宗“地王”的盛景。
6月2日,北京、深圳兩地,一天拍出4塊“地王”。中國電建聯合中國金茂旗下子公司以82.9億元(人民幣,下同)的總價,折合樓面地價約5.68萬元/平方米,拿下深圳龍華“地王”,成為深圳市的年度“總價地王”。
同日,北京延慶、后沙峪以及海淀區域拍出了三個每平方米超過3萬元(樓面地價)的區域“地王”。其中,后沙峪“地王”的樓面價達到4.46萬元/平方米。
此后,上海、鄭州、廈門、杭州等地均有高價“地王”陸續現身。
業內一般認為“地王”至少滿足高單價、高總價或高溢價的三個條件之一。在誕生之初,“地王”的地價往往已經超過周邊房價。根據中國指數研究院提供的數據,5月份,深圳和北京市新建商品住宅銷售均價(每平方米)分別為5.14萬和3.68萬元,低于兩地部分新“地王”的樓面價。
中原地產研究部統計數據顯示,6月首周拍出的12宗“地王”集中在一二線城市,12宗地王的總成交金額達到了327.5億元。
6月份再以“地王熱”開局,讓今年以來涌起的“地王潮”持續洶涌。克而瑞研究中心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22個熱點一、二線城市出現百余宗“地王”,其中近一半溢價率在100%以上。上一個“地王”井噴的年份——2013年,全國的“地王”數量也不過60宗。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輪“地王潮”席卷之下,國企發揮出了超強的“戰斗力”。央企背景的信達地產6月1日以58.05億元、溢價率超過300%的價格,拿下上海寶山區單價“地王”,平均樓面價接近3.7萬元/平方米。此前一周,信達地產聯合萬科在杭州以123.18億元、溢價率95.94%的代價搶下杭州濱江區“地王”,造就全國總價地王。
另外,中國電建、葛洲壩、招商、華僑城、魯能、保利等近期土地市場上活躍的企業很多都具有央企或國企背景。據中原地產統計,今年以來(截至5月份),總價超過15億的地塊合計拍出105宗,其中有52宗地被國企獲得,合計成交金額達到了1785.8億,占比約54%。
國企財力雄厚,加之其融資成本低廉,成為其頻繁加入“搶地大戰”甚至頻頻勝出重要原因。另外,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稱,出現“地王潮”的根本原因,還是資金潮下的“資產荒”。一邊流動性充裕,但另一邊大量資金缺乏投資渠道,而實體經濟正在艱難去產能的過程中,因此只能轉而進入房地產市場。
但這樣“地王”潮涌動也必然出現一系列讓人擔憂的副作用。“地價”與“房價”相互促漲在過去幾年中已經屢見不鮮。地王頻出,推高人們的心理預期,帶動房價上漲;同時,地王往往變身天價豪宅,自身就是拉動房價的“利器”。
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以往供應剛需樓盤為主的近郊和遠郊區域,也因為地價的上漲而出現新房市場豪宅化的趨勢。目前京滬出讓的郊區土地未來售價預期大都超過每平方米6萬元。
“地王”對拿地企業來說也存在很高的風險。
張大偉指出,一二線城市未來一年房價漲幅如果不能超過50%,那么拿了“地王”的企業就可能面臨入市難題。而且從歷史經驗來看,過去幾年全國的“地王”基本都在虧損或者平本銷售,未來一旦房地產市場進入調整周期,地價所積累的泡沫風險可能會爆發。
融創中國董事會主席孫宏斌也曾多次出言警告當前一二線城市高地價所蘊含的泡沫風險。有券商分析師甚至認為,根據歷史經驗,近期“地王頻出”或意味著“樓市高位調整”在不久之后將會出現。
作者:龐無忌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郵箱:cidr@chinaidr.com。